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这些老手艺,我们的孩子可能看不到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说真的

还没关注市井儿的哥们

来把菜刀


前些日子,家里小区门口来了个“磨剪子菜刀”的老爷子。

没有过多的吆喝,他在正门的门楼下坐定了,就来了几位与他年龄相仿的老爷子和老太太,拿着菜刀给他磨。

手法熟练麻利,磨一把刀,只要五块钱。

我好奇地在那站着看了半天,干这活计的,小时候很常见——总能看见骑着自行车的爷们儿,吆喝着那熟悉的“磨剪子咧~戗菜刀~”

有时候我会犯合计,以后要是没人干这活儿了,菜刀钝了怎么办?

后来想通了——买新的。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思考方式,父辈人东西坏了总是想着修补,而我们则是选择丢掉买新的。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许多老手艺近年来日渐势微,甚至几近失传了。


修钢笔
修钢笔,在过去是有专门的铺子的,而且生意非常好。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傅摆弄几下,手到病除。

那时候,胸前的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是知识分子的象征。

如果再带个眼镜,那就更让人羡慕了。

如今别说钢笔了,提笔写字的人,还有多少?

也许混到最后,我们就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国企工作的和公务员,可以再多会个“同意!”,毕竟是个技术工种。


剃头匠

发廊是发廊,剃头是剃头。

剃头匠不会自称老师,不会推荐你办卡,也不会打扮得让你误以为进了日本牛郎店。

他们靠的,就是手艺——剃头、刮脸、采耳、捏肩,一套活儿下来,手艺好的能让您直接在椅子上睡着了。

旧时候,剃头匠只需对着胡同儿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

理发讲缘分,有的剃头匠与某人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了。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力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前一段看了个电影,就叫《剃头匠》

讲的是北京什刹海那位93岁的老剃头匠——靖爷的事儿。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您就知道,剃头匠和发型师,是两个活计。


钉秤


造杆秤,是个把持公允,又斤斤计较的活儿。

记得小时候商贩最常用的把戏,就是在秤盘下贴块吸铁石。

在电子秤基本普及的今天,钉秤,这一传统手艺,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不过乡村进城卖菜的老农,还是会拿着一副称杆子——毕竟,这玩意儿不用电,而且携带方便。

最主要的是,习惯了。


弹棉花


超生游击队里,宋丹丹干的就是这个营生。

四十岁以上的人,对这行当的感情还是很深的——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

现在,几乎没人干这活儿了。


修锅匠


家里的铝锅坏了,出门找个修锅匠,师傅就会仔细地用焊锡把你的锅修理好,比新的还结实。

现在很少有人用铝制的大白锅了——铝摄取过多,容易得老年痴呆。

也很少有人有这个恒心把锅用漏了。


修自行车


每个十字路口的标配,就是一个修自行车摊子。

《风云二十年》里刘海柱那句开场白就是:“我叫刘海柱,就在十四中门口修自行车,不服来找我。”


修自行车,也是八十年代待业青年,和九十年代下岗工人最常见的糊口职业。

工厂出来的,修个自行车不算事儿。

现如今,你信不信,修汽车的地儿,比修系行车的多。


修伞匠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日久了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所以常常需要修补。

修纸伞顶比较简单,在破洞处涂上桐油,贴一块用竹子作原料造的纸,再涂一遍桐油即可;修布伞顶或换上一块布或整个全换。

钢骨的折伞,则要麻烦得多,也更考验手艺。

现在纸伞成了工艺品,雨伞成了半个一次性用品。

找个修伞的,还不如买把新伞。


对于老手艺的消失,很多人觉得惋惜。

不过雪叔觉得,有些手艺,就让它安静地离去。

也算是对这手艺,和这些手艺人最后的尊重——毕竟时代变了,生活也变了,很多物件变得不再重要,与之相关的手艺,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不过,要记得,我们曾在那样的年代走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