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21集、第22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21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法无定法,此一理念如何才能不执着?

  答:这个法,从本体上来讲它是无法,本体空寂,是没有法的。这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一切法是从变化当中来的。变,它是不定的。这桩事情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透彻。本来没有,为什么现在会有宇宙、会有人生、会有森罗万象?这些东西是无中生有。根据什么道理生的,什么方法生的,这演变的经过又如何,这些在里头统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说明得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唯识可以说是专门研究这个东西;说到纲要里面,《楞严》说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所以佛法里头常说,开智慧的《楞严经》。《楞严经》开什么智慧?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来源,宇宙人生的演变,《楞严》详细的给我们说明,给我们研究、讨论。《楞严经》文不长,虽然只有十卷,大概总共只有六万多字,六万多字在今天一般书本是小册子,不算长的文字。但是它有很深的深度,我们读《楞严经》不太容易体会,这就是一定要看注解,希望古人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注解,古德的注解也有相当的深度,而且《楞严经》注解多,我知道的差不多将近一百种,我所看过的大概有三十多种,所以这就相当的困难。

  古注里面可以说以长水疏为代表,长水是宋朝时候人,这个本子有没有单行本流通我不知道,好像在台湾没有印过长水的疏。台湾印的《楞严经》的本子不多,我见到过的有交光大师的《正脉疏》,在台湾能看到的,这是明朝时候的注解,也是《楞严经》权威的注解。有孙仲霞的《直解》,也好,他那个《直解》是简单扼要,是相当好的一个本子,这是早年间,是台南庆芳书局出版的。近代的就是圆瑛法师的注解,由于白圣法师提倡,这在台湾,《楞严经》注解里面可以说是流通最广的,是一部很好的注解,深入浅出。圆瑛法师是近代人,我们研究《楞严》从他这个注解下手非常的理想,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另外在台湾出版的还有守培法师的,守培法师有《楞严经》的注解,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这也是近代人的,他的观点、看法跟别人有点不一样。还有一种注解,也是最近这几年在台湾流行的,就是海仁老和尚的讲记,这从香港传来的,值得做参考。因为海仁老和尚也是近代人,一九七八年在香港圆寂的,我跟他老人家见过一次面,也是讨论《楞严经》。他圆寂的时候九十多岁,他一生专门研究《楞严》,这说得很详细。

  总而言之,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像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现象是真心现出来的。真心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相,它会现相。这个相它起变化,如果没有变化的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实相,那个就不起变化了。之所以相会起变化,它怎么变化?是随众生心变化的,随众生的心想它变化,它就变十法界。十法界是总说,实在讲无量无边的法界,也可以说,说真话一个人是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十是归纳,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成这十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所以,法界是随着自己心想在变,你想它哪有一定的变法?没有一定。因此佛说法也就没有一定。就好像大夫治病,大夫治病处方有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得要看你身是害什么病,我给你处方下什么药,没有一定的。不可能说有一定的处方来治一切病,那是蒙古大夫,准把人治死。所以李老师以前说,哪有一个人按照处方害病的!你们有没有听说按处方害病的?没有。

  因此佛就无有定法可说。佛说一切法是看众生的心想,所以说应病予药,药到病除。遇到佛,佛给你说法,针对着你的毛病,你如果接受了,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那真的是药到病除,所以见效很快。佛不在世了,后世这些佛弟子没有佛的神通道力,所以接引众生往往不契机,给你药了,那个药未必有效。药虽然有,治不了病,不是药不好,是不对症。今天这个经典,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我们开的。我们今天读这些经典、用这些方法,对治不了我们毛病,烦恼断不了,智慧开不了,明心见性也达不到,为什么?处方不对症。可是佛毕竟非常的慈悲,这些处方我们只能做参考,不是为我们讲的这个经。佛慈悲在哪里?他也考虑到后世,他老人家不在世了,后来还有很多毛病很深的人,业障重的人,怎么办?所以特别留了一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的方子,决定有好处,决定不产生副作用的,这个处方就是念佛法门。这是不管你什么毛病,你用这个法门都可以对治,只要你相信。所以这个方子才是第一处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换句话说,这在法无定法里面它有个定法,这个定法就是念佛法门,特别是持名念佛。不定法里头它有个定法,定法里头又有不定法,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一切法里面我们知道,一切法本身不定,所以佛说法就不定。念佛法门它为什么成为定法?你一定要读《无量寿经》,你去研究大经,大经还要研究注解,因为大经我们看不容易看懂,字字句句里面都是无量义,所以一定要研究注解。然后你才能体认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是总治万病的法门,能令九法界众生即身成佛的不二法门,这样才能肯定它,你才会发心去修学它。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魔是什么?与鬼有无分别?

  答:魔跟鬼有分别。什么叫做魔?魔就是障碍、折磨的意思,叫我们生烦恼,叫我们不自在。魔原本的字是折磨之“磨”,下面是个石头,折磨的磨,你看古代的经典里面写的都是用折磨的磨。把石头去掉换一个鬼,这古字里头没有,这个字是新造的。什么人造的?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说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鬼一样,所以把这个字改了,造了一个新字。以后大家都用现在写的这个底下有个鬼的魔了,好像很恐怖的样子。所以要晓得,魔不是鬼,魔是折磨,我们现在身心受折磨的时候都叫做魔。魔有四种,就是有四大类,《八大人觉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四魔,有五阴魔、有烦恼魔、有天魔、有死魔。这个四类魔,三类属于我们本身的,只有一类是外面的,天魔是外境的。

  五阴,我们自己这个身,色受想行识五阴组成的这个身,这个四大五阴不调我们就受折磨,受病苦的折磨,病是魔。所以像五阴魔就是讲的病苦。如果四大调和,我们人就不生病,所以“和”这个字很重要。儒家注重和,和为贵,《论语》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什么贵?和为贵。我们佛法里面基本的戒条“六和敬”,我们写的牌子挂在后面。和,和为贵,和就天下太平了。我们这次到北京看皇宫,皇宫里面主要的三个殿,三个殿都叫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你看看古时候,无论自己与统治国家,注重这个和,,,大家都不安,社会人心都不安。日本人他的精神就是和,他的民族叫,他这个和从哪里学来的?从中国学去的,成为他立国的精神。我们今天把这个字忘掉了。所以能做到身心调和,五阴就正常了,就不叫做魔了。

  第二,烦恼是魔。烦恼怎么产生的?从贪瞋痴产生的,你没有贪瞋痴你就没有烦恼。你贪瞋痴成分的轻重,换句话说,也就是你烦恼的轻重,你贪瞋痴轻你的烦恼就轻,贪瞋痴重你的烦恼就重。所以叫烦恼魔。因此把贪瞋痴看作三毒烦恼,一个人贪瞋痴愈淡薄,你魔障就愈少,魔障也轻;贪瞋痴要是重的话,那你的魔障就重,你就要受很多的苦难。

  第三种本身的魔是死魔,这是没办法。为什么死成为魔障?我们修行修到一个阶段了,还没成功,死了,这一世修行白费了,来世再来,来世又得从头再来。说老实话,我们修行不只这一生,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修行,努力继续不断的干,干到有什么成就?你现在想一想就晓得了,你才晓得死魔之可怕。这一个生死、一个轮回,前功尽弃,一切要从头来起,搞到几年搞不成就又死了。所以修行永劫不能成功,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没有能修成功,你才晓得死魔之可怕,这个折磨太厉害了。所以不能不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四种魔统统离开了,它再不能够障碍我们了,想脱离这个魔障唯一的方法是念佛求生净土。

  天魔不但包括天上的魔王,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的折磨,人事环境的折磨,都叫天魔,只要是外来的障碍都叫做天魔。这是魔的意思。

  至于鬼是六道之一,六道里头的鬼道,所以它跟魔是有区别的。鬼里面有恶的、也有善的。像《地藏经》里面讲的那些鬼,,鬼道里头有学佛的,他不害人。你看慈心鬼王,你看到这个名称,他虽然是鬼,他心地很慈悲,他不害人。可是鬼里面也有害人的,像罗剎鬼他就害人。正如同人间一样,有好人、也有恶人,鬼里头也有好鬼、也有恶鬼。这是属于一道,不能跟魔相提并论。

  问:这个同学问的是,魔为何不敢变现本尊?

  答:。就好像鬼里面也有警察一样,你为非作歹的时候,你有相当的限度,他警察不干预你;如果你过分了,他就要干预你。示现本尊这太过分,这是不允许的,决定不允许的。譬如讲欺骗人,也在一个范围之内,如果超越这个范围的话,决定不许可。如果示现本尊,这是超越了范围,这个佛菩萨神力也不许可的。譬如我们念佛的人,魔决定不敢现三圣,临命终时佛菩萨来接引,必定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魔不可以变现。,变药师佛也行,他不是你本尊。如果你一看,到那个时候你一想,阿弥陀佛没有来,,那你就上当了,决定是魔变现的。为什么?,药师佛也不可能来,你平常不念他,你并没有想生他那个佛国土,他怎么可能来?所以魔冒充他就冒充那些佛菩萨,他不可能冒充三圣。冒充三圣,三圣这威神加持他不敢,,这一点大家要晓得。

  问:第二个问题,《悲华经》中,弥陀做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共有一千个王子,可能吗?

  答:可能。世间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不稀奇,你看皇宫里面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是我们中国的,这是正常的,妃下面还有嫔,那数量就更多了。他如果有二、三百个太太,一个太太生几个儿子,加起来一千个不算多!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转轮王寿命长、福报大,说千子这是有可能。我过去听说,民国初年军阀的时代,有些军阀他的太太有几十个,儿子差不多也将近上百,吃饭的时候都要吹号。他的儿子他自己不认识,太多了,不认识。所以这个情形确实是有的。

  问:第三个问题,六根之中各个功德有千二百,是指何功德而言?

  答:这是在《楞严经》上,诸位自己去看《楞严经》。眼,这是讲见的功德。眼,通常我们见的范围,后面见不到。一千二百功德它分配在四方,分配在我们四个方向。眼只有八百功德,看前面、看左、看右,后面看不到,每一面是一千二百分作四,一面是三百,但是三百,看左右不能看完全,只能看到三分之二。这样说起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朵的功德一千二,为什么?耳朵四面八方都能听,所以耳的功德是完全的,一千二百功德。这是诸位读《楞严经》就晓得。

  问:林同学问的,净业行人既修三轮体空,何以所还须由心发出“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的回向文?

  答:实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讲座上一堂都说到。凡是任何一法,有事、有理,如果我们只偏在理上而不顾事,实在讲理也没有办法建立,也没有办法存在。理事是一,以事显理,以理明了这个事实,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修行,理事两方面要兼顾,如果不能兼顾、不能圆融,宁可以事修,不能着在空理上。这就是佛门里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有是事;“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芥菜子很小。为什么?着到空理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成,落空了。执着有,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还可以带业往生,执着有,念佛求生净土在四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执着空,不能往生,连这个都落空了。所以说事理不能圆融的时候,宁愿执着有,执着事修;能够圆融,那太好了,决定不能执着空。实在讲三轮体空那是唱高调,我们空不了。不相信,骂你几句你马上生气了,你空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的。

  问:这林同学问,我们初学佛者应该阅读那些初浅的经典,以作为研读净土五经的基础?

  答:实在讲功力就是直接去读净土五经,我前面跟大家说了,不懂没有关系,你念,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经,实际上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它跟世间修学不相同,不必求解,一直去念去,这个非常重要。但是其余经论也可以看看,譬如一天抽个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去看,它能够帮助你理解。初学的书我们这个地方有几种,最理想的是《四十二章经》的注解。《四十二章经》是传到我们中国第一次翻译的经典,里面大乘、小乘各宗的教义统统都有,可以说是一部佛学概论,里面的佛学概论。尤其难得季圣一居士的注解,注得非常详细。古人也有注解,注得深,像蕅益大师注解注得好,但是简单,有相当的深度,我们初学比较上困难。灌顶法师有注解,就是我们这个《圆通章疏钞》这一位法师,他的《四十二章经》注解也叫疏钞,《四十二章经疏钞》。那个注解分量非常之丰富,注得也很详细,但是注得有深度,我们初学还是有困难,他是注得真详细。要依照灌顶法师《四十二章经疏钞》,那个经讲一遍我看至少要两年,他注得太详细了。最理想的注解,最好的注解,我觉得是季圣一的注子,季圣一是民国初年人,亲近印光大师的。

  其余的,《了凡四训》很重要,因为学佛第一个就是要相信因果,学佛的人不相信因果会一事无成。因此《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我们另外还有一个《感应篇》新的注解,这也非常之好,这些书我们这儿都有。如果对于佛学名相想多知道一点,那是江味农居士《讲义》很好,他那个讲义就好像佛学大字典一样,里面对于许多的名词术语解释得很详细。所以那一部东西我们要是看了之后,等于念了一部佛学大字典,对以后研究经教这些名相术语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也很好,也是像佛学大字典的性质,我们把它拿来当作佛学常识来看是很理想的。这是给大家介绍几种初学入门的典籍。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佛像可否观想观音菩萨,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

  答:可以,可以这样做法。你观想观世音菩萨,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也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念大势至菩萨也行。总而言之,西方三圣念任何一位佛菩萨名号都可以,可是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很重要,因为念三圣感应都在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人念观音菩萨,只求现前消灾免难,求现前的福德,而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很可惜。

  问:信愿行三资粮,是否因爱取有而建立?

  答:不是的,不是因为爱取有而建立的,这是完全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建立的。我们不信,你就决定不能发愿,你不能发愿,你就不会认真持名念佛。所以,这个三资粮是专为求生西方净土告诉你这三个基本条件,必须要具备的。

  问:娑婆恶世可否因吾人的努力而成为人间净土?

  答:可以的,如果佛法能够普遍推行,确实可以成为人间净土。所以清朝,清朝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伟大了不起的一个朝代,你看看中国历史的版图,清朝版图最大。元朝虽然最大,元朝分作四个汗国,,这个最大,其实它分四个汗国,。但是清朝是统一的,并没有分几个汗国,没有分。它的版图,你要看看我们现在中国的版图,大概只剩下满清最盛时候版图的四分之一。咱们后面那里有个地图,你去看看就晓得了。清朝建国的时候就提倡读经,读什么经?读《无量寿经》,宫廷里面万圣殿请法师带着大家念经,皇帝也参加,文武百官都念《无量寿经》。所以都知道因果,大家都能够安分守己,天下太平。这是他真是聪明绝顶,使我们天下人心都服,如果皇帝说只念我的诏书,老百姓未必服。

  清朝皇帝聪明,不念他的诏书,念,大家统统依佛法来存心、来待人接物、来处世,人人甘心情愿,没有话说。很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制度被慈禧太后废掉了,我想如果慈禧太后要不废弃读经,清朝不会亡国。我想大概慈禧太后为什么把这个经废止?她自己所作所为,看到经上天天骂她,她不高兴了,所以不念了。因为她所作所为违背了佛的教训,如果真的都遵守佛的教诲,清朝不会亡国。清朝一直到末年,清朝没有昏君,这是我们任何一个朝代比不上的。清朝亡亡在慈禧太后胡作妄为,亡在她的手上。梅光羲居士《无量寿经》序文里头,你看看就晓得,他就提到这个事情,清朝宫廷里面读经。

  问:这位同学问的是,朝山有没有功德,于何时间最恰当?

  答:从前人朝山是参学,就是参访善知识。这个山、这个寺院里面真正有有修有证的大德,我们到他那里去请教,朝山是这个意思。现在朝山,就是对那个寺庙去磕头,走三步拜一拜,我想这在你家里供一个佛像,你念三声佛号拜一拜,我看功德比那个还要大,这是真的。所以诸位要晓得,朝山是参拜善知识,是以虔诚的心到那里去求教。你看莲池大师当年他的成就,他是得力于遍融法师的指教。他去朝山,知道这个大善知识,他三步一拜,拜到老法师的面前。老法师给他开示什么?就告诉他,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说这么一句话。旁边大众听到了笑笑,笑他什么?这么远,拜这么多天,三步一拜拜来,老和尚没有什么妙的开示,说这么一句家常话,大家听得听多了,听耳熟了。可是莲池大师这番诚心,就是这一句话得的利益,他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于这个老和尚一句开示。别人听了那么多,没有照做,没有把这个话当作真话,耳边风,所以不能成就。他是诚心诚意礼拜来请老和尚开导,指出一条明路,他这句话把他点醒了,所以他一生不沾名闻利养,他能成为一代祖师。所以参学是参这个,是请教修学上真实的利益。山有什么好看的?庙有什么好看的?那个没有什么好看的,主要是参访善知识。

  问:这位同学问的,为何摄解成行,行其觉解,解若不觉,则无漏之行终不能成?

  答:这个意义很深,这是修行的功夫、是境界。摄解成行,行是我们行持,简单的讲,我们思想、我们见解、我们的行为,思想、见解、行为一定要依经。你对于经论,经论是佛菩萨教诲,如果你要不能完全理解,你怎么可能把这些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行为?像刚才讲的莲池大师,遍融法师教给他不要贪恋名闻利养,他立刻理解,他一生照做。他真的百分之百的做到了,名闻利养是完全舍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把解变成自己的行为。完全做到了,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它变成一个了,这就叫行其觉解。如果解是解,行是行,无漏行你决定做不到。必须把解跟行融成一体,已经没有法子分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能够把《无量寿经》里面所有的教训统统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行为,《无量寿经》没有了。《无量寿经》是什么?《无量寿经》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行为,你才能够跟阿弥陀佛合成一个了,就不是两个了。谁是阿弥陀佛?自己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己,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这就成了无漏功德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22


  请掀开经本八十五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两句看起:

  “云何治灭,亦开四门”,前面讲的四种业障发相,我们要如何来对治它?第一“治灭昏沉障”,这就是怎样对治昏沉。如果你不用方法去对治,精神没法子提得起来。这个地方所提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不见得有效,所以我们自己要找有效的方法。像这个地方他教我们,念佛加观想,“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想不成,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如是想时,心眼开豁,即破此障,无复沉睡”。这个诸位可以试试看,我看不见得有效。通常有效的方法还是什么?因为这种情形,障重的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会昏沉,让他经行,就是起来绕佛,或者是让他拜佛,这比较上有效。如果说是连站在那个地方他都昏沉,都要打瞌睡,那不如叫他去睡一觉,睡好了之后,养足了精神再来,这个不要勉强。因为站着他会打瞌睡,他的精神的确是不够用,你说他观想,观什么都不行,他都会打瞌睡。那是比较上严重一点的,真正严重叫他休息。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大声念佛也是有效,大声念佛能够把昏沉驱散。总而言之,方法不是一定的。此地灌顶法师给我们这个方法提供我们做参考,当然昏沉轻的人有效,重的人是可以用另外的方法。

  第二种就是“治灭妄念障”,这就是讲妄想。我们佛门里头术语叫掉举,掉举这是妄想,心里七上八下,妄念纷飞。这个障碍“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普现色身,利益一切,神通变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自然销灭”。这也不是对治初学的,初学的人对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都不十分明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像这些,初学的人顶多只知道这些名相,境界无法体会。所以这个至少是宗门、教下都要有一点根基的人才能用的上,否则的话,就很难了。通常一般对于这种状况如何来对治?前面昏沉要动,这个地方是心动得太厉害了,所以要定,要把情绪稳定下来,妄念自然就少了,把这个情形稳定下来。最普通的对治方法,就是把整个精神贯注在佛号上,如果加上观想,可以的。观想的方法,像夏莲居编的《净修捷要》,三十二拜里面就是三十二种观法,随便哪一种都可以,不要观很多。你只取一种,心里面常常想着,的确妄念就不会起来了,把妄想转变成正念,这是个好方法。此地也是这个方法。不过我们不去观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不观这个,这个难观,我们观如来因地果上的种种功德,这个都非常之好。

  第三种是“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无为,无有形相,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法师在此地说的这个方法固然是很合理,我们用也不太容易用得上,为什么?空观不太容易修。不过我们可以依循这个原则,《》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不管什么现相现前,你第一个不要害怕,不要怕它,不要理它。因为这个现相现前,它破坏你,它不让你念佛,我们根本不理这个现相,努力的念佛,你佛号念久了,这现相就没有了。这现相里面有很多种,前面举的是恐怖的现相,还有境界是诱惑的现相,这是魔境。我们自己要知道,要有方法来对治它,不被它威胁,也不被它诱惑。

  在不久之前,这个人还在,是个在家居士,他不是念佛的,他学禅打坐,这位居士是个男的。他曾经说了一个事实,他遇到一个魔障,这个魔是女的,赤身露体坐在他怀里。他在打坐,她坐在他怀里头,叫她走她也不走。结果他没有办法,他想起观想,他就想这个女孩子身上长疮、长脓、长很多好难看,面孔变得好难看。结果这样一想,果然她身上统统长出来,她赶快就跑掉。这是一个方法,这是用观想的方法。所以你只要能够不动心,把她驱逐出境。这些方法自己需要智慧,需要定力,就是第一个不受它威胁,第二个不受它的诱惑,你才能够不招魔障。像他这个方法他用得很恰当,把魔赶走,她以后再也不敢来了。恶境是一些魔障。

  第四种就是治所谓业障病,这个事情是最难的,比前面三种都难于对治。“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不为一切病苦所恼,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如蚕作茧,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用黄念祖老居士他们那个地方一些同修们念佛的方式,给我们做个榜样。他们共修里面有些同修有了病苦障碍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请医生,也不吃药,他们念《无量寿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早晨念一部经,晚上念一部经,其余的时间观世音菩萨名号不断,求佛菩萨加持,一直念到病好。不过他们那是全家都是很虔诚的信徒,他们一家人有一个人生病了,他不是那个病人一个人念,他全家念,一直把病人念到病好。这个不可思议,他说非常有感应,可见得《无量寿经》、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跟这个意思也很接近。

  或者是《净修捷要》,像三十二拜的话,如果你是早晨修一次,上午修一次,中午修一次,下午修一次,晚上修一次,一天能够修五次,那也是非常有效的,对治业障病是有用处的。因为它里面有观想、有称名、有礼拜、有回向、有发愿,这是门门具足,一定有效果的。

  底下这个问答意思也很好,也许是我们的疑问,我们把它念一念。“念佛佛现,亦有魔否”,会不会魔变成佛?“念佛所发善根,亦有魔作否耶”,念佛,像前面发的善根,有没有魔在那里变现?“答,佛有神通力,威德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这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相信的。“或有宿障深厚”,你过去世有罪业,“及不善用心”,你没有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那你就是不善用心。你自己以为怎么样修学是对的,这可能就会遇到魔障,魔障你要认识它。

  “经论开二”,这教给我们认识魔障的,“所现相好,不与经合者,是为魔事”。这个要记住,你在念佛的时候,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你见到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经上没有的,这个境界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见到这个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一样的,这就是真的。所以三经一论要熟,要念得很熟,这是在境界出现的时候可以印证。最近,不止一个,有好几个,都是胡造谣言,说他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了,来弘扬净土宗,所讲的境界与经典不相合,这决定是魔事,这不是佛事。现在有很多人好奇骛怪,对经典没有深刻的研究,一听说某人有神通,某人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这真是活菩萨来了,他讲的话比经还有效,拼命宣传、拼命在印送,这害人不浅,破坏人的善根,这是魔事。第二,“不与本所修行合者,是为魔事”,与我们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不一样,这是魔事。

  “至于善根,发相,是魔作,非魔作”,也有两种。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我们修行必须要以经典理论、方法、境界做依据,一定要相应、要相合。是不是魔境?现相上也有两种,“约心境久速,谓此见佛闻法等事,若是善根发者,则报因境相,暂现便谢”。这是真的,偶尔现的这个相,并不是常常有,常常有的决定是魔事。一两年、两三年中偶尔见一次,这是好相;如果这个现相常常会出现,那就坏了,那决定是魔事,决定不是好相。为什么?佛菩萨现的瑞相,他的用意是给我们做证明的,证明,有一次、两次就够了。远公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当中只见到三次,并不多;一年见一次都太多了,那个都靠不住。这是没有信心的时候,到信心快增长的时候,给你现一次,你信心增长,既然有了信心,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所以也有一些同修来跟我讲,他说他在过去刚学佛没多久的时候常常有瑞相,现在这十几年统统都没有了,他说是不是退心了,是不是我退转了?不是的,这个决定不是退转。如果你这十几年当中还常常都有,我说你已经着魔了。我们学佛,我们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目的是求往生净土,我们念佛不是求见相,这一点诸位要晓得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讲感应道交,是讲必定有的。有,只有一次、两次,不是说天天有的、月月有的,没有这个事情,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常常见这是着魔,这是魔在那里扰乱。纵然见一次、两次,不常见,我们要用什么心态?不要理会它,就是佛来现相也不要理会。我再说个老实话,佛为什么不常常现相给你看?常常现相给你看,你就得不到一心,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

  为什么?一天见不到佛的时候,你心里马上怀疑,大概我功夫退转了,杂念什么都来了,你不可能得一心。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扰乱你。偶尔现一次是给你做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功夫没有白费,给你做一次证明,绝对不会扰乱你。常常现相就扰乱你了,第一个是你的心不清净,第二个你可能产生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轻慢别人,这烦恼都生了,贪瞋痴慢增长。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的。所以非必要现前他是绝不会现相的。底下讲的“相续不断,若是魔所作者,则报因境相,久久不灭”,会见到很久,“或谢去更来扰乱,习因善心,暂发还灭,或倏尔变成恶念”。这都是魔境,会有恶念产生,这个恶念就是刚才讲的贡高我慢。

  第二“约烦恼轻重”,这也是勘验我们自己的宿根,“谓见善相发时,能令心识动乱,烦恼增重,众多妨碍,不利定心,悉属魔作”。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会破坏我们的清净心,这是魔;如果是佛现相,决定不会破坏我们清净心,他会教我们清净心增长,对我们信愿行三资粮决定增长,这就是好境界。“若见善相现已,虽未证禅定,而身心明净,善念开发,烦恼轻微,或三昧开通,身心快乐,内外安隐,气色光润,烦恼寂寂,功德巍巍,此为善发相也。”这都是教给我们如何来辨别。从这个标准来辨别,实在讲不太难,我们自己细心体会,究竟这个现相,见到的相是真的瑞相还是假的瑞相,不难辨别。

  底下是讲“若邪正未了”,了是明了,究竟是邪、是正我们自己不明了,“应当用二法以对治之,一者止法”。这对于邪正还不能辨别的时候,的确是好方法,第一个是用止,止是定。“谓深入三昧,一心念佛,于所现相悉知虚诳,但平心住定,不取不舍,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别时,若是圣境,则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现相不久自坏,纵发亦不如法。”这个方法确实好,就是佛境现前也好,魔境现前也好,我们也不能辨别他究竟是魔还是佛,我们不理会就好了,根本就不要理会。我们自己还是把握住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受外境干扰,这就好了。如果是佛的现相,我们连佛也不能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更清净,定力增长;如果是魔,魔我们不理他,他自然就走了。魔跟你接近是你找他,他才会有办法障碍你;他现的相你不理会他,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所现的相,他引起你贪瞋痴慢,譬如说诱惑的相,你一起欢喜心,好,你上他当了,魔得其便,他就来扰乱你了;他现的恶相,你起了瞋恨心,他有办法了。为什么?你的贪爱、瞋恨都把你一心破坏掉了,他是来破坏你一心不乱的。所以你见到这个相如如不动,根本不理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自然就消灭了。这是用止的方法。止就是根本不理他,就是不能辨别邪正,根本不理。所以见到佛相不要欢喜的不得了,佛来了我看到了,又是礼拜、又是磕头、又是大叫大嚷的,坏了。再给诸位说一句话,你自己功夫程度不到相当境界的时候,佛不会现相给你看的,为什么?你受不了。一见到佛相你欢喜心了、傲慢心了,我见到佛了,你们不行,你们念佛没有功夫,我功夫到家了,我见到佛了,这就是不够程度。真正够程度是见如不见,见到佛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会不会告诉任何人?不会的,自己清清楚楚,绝对不会去告诉别人。见到相,到处这个人也说,那个人也说,准着魔了。你不够程度佛不现相,你真正够了程度,佛现一次给你看看,给你做个证明。

  第二种方法用观,“谓观真空法界,念虚空法佛,推检现相,不见生处,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离真如外,无一法相,如是观念,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然念佛遇魔,亦万中一也,良由修净业人,具三种力,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三者佛摄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扰害,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这就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若有得闻弥陀名者,阿弥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是故但当一心念佛,莫疑虑也”。这就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很不容易遇到魔事的,这是遇到魔事现前那是万中之一,万分之一,不可能的。凡是有遇到魔境,换句话说,纵然你念佛,你念佛的心不清净,你才会有这种事情。如果你是真诚心念佛,清净心念佛,决定没有魔事,这个诸位要知道、要明了。

  如果说我们念佛是做样子的,装出一个念佛修行的样子,目的是求人家恭敬,求人家供养,好,这个魔得其便了,那很容易着魔。为什么?你心邪,心不正,心术不正容易招惹魔来;你心正,正大光明,魔看到你,边都不敢沾,他怎么会来?他不会来的,不敢来。这里讲的念佛人有三种力量,一个是念力,念力就是至诚心,真诚,这是魔都尊重,不敢来扰乱的。一个人心地正大光明,妖魔鬼怪他不敢接近,念佛人的心地真诚,正大光明,所以魔不敢。第二本有佛性力,这就是自己本来具有的善根,由于自己念力与自己本有的善根力相应,这个力量就大了。第三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就是佛摄取力。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冥冥当中是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十方诸佛的护念,所以魔怎么能够扰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底下一段说“而云必定下”,这“必定见佛”,这是在八十九面倒数第五行,“而云必定下,释疑难也”,这是给我们解释疑难。“妨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云何有佛现在前耶”,这是《》的意思,《》上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都是《》上所讲的。那怎么佛会现前?起了这个疑问了。“故此通云”,这个通就是解释你有疑难,把这个疑难排除,你就通达没有障碍了。所以“有二意故,佛必定见”。这个法门不是般若法门,修禅观的是要离一切相,所谓是“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它是一法不立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本来无一物,我们净土宗不是如此的。所以佛法大别是两宗,空宗跟有宗,它是从空门下手的,我们是从有门下手的,这个不一样。

  “一约他佛,谓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应,不妨来去”,所以我们见到的佛是应身佛,应化佛。“是故心净佛现”,一定是在心清净的时候佛才现前,心不清净见佛那是魔变现的,这个要知道。“其犹水澄月来,水浊月亡”,水很清,月亮照在水里面,水里头现了一个月亮,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现前;水要混浊,月亮就不现,这是自然的。所以当我们心地清净的时候,我们念佛人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会现前。这是讲必定现前的意思,这是就佛那边说的。第二是“约自佛,谓本觉心佛,本无来去,依觉不觉,不妨出没,是故心迷佛隐,心悟佛显,其犹镜尘光暗,镜洁光明也”。这是第二个意思,说明佛现前。第一个说明是佛来应,第二个说明我们的心能感,感应道交,我们心有感,佛一定有应。当我们有急难求佛,佛真的就来了,佛不会不来的。

  底下还有一段我们念下去好了,不长。“此中下,亦释疑也,妨曰,上二喻中”,前面两种比喻,“俱含如来念众生意,云何合内,无佛念耶,故此通云,众生无有信愿,故此再三劝勉,佛念众生,乃佛自愿,何待言也”。这一段是解释《疏》里面末后的一句话,在注解七十五页第三行最后一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重在众生念佛故”,解释这句话。所以说什么地方解释哪个地方,我们要把它搞清楚。因为这一次我们并没有完全把这个文念下来,只选重点来跟诸位研究讨论,整个文念下来你就清楚了,就很明白。其目的是劝勉我们,对净土法门信愿行这三种心不具足的,勉励我们一定要建立信心,所以再三劝勉。佛念众生是佛的本愿,那就不必说了,一切所谈的都是从众生念佛这一边来劝勉,不必去谈佛那一边。佛是本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他的本愿,所以这一切比喻都不必去合佛那一边来说,全合众生这一边来讲,特别强调这点意思。底下这段经文,这是讲果证。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这是一个念佛人他所得到的真实的利益。前面讲修行,你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一定得到好处。因为菩萨是在楞严会上说的,楞严会上是讲的楞严大定。所以他这个地方没有讲“往生佛国,圆证三不退”,没有说这个话,而是说“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与《楞严经》上首楞严大定相应。所以大家要懂得这个意思。“去佛不远”就是快要成佛了。“自得心开”就是禅家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楞严会上修行的目标。大势至菩萨用什么方法?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可以明心见性,念佛可以成佛,去佛不远就是成佛。谁去佛不远?等觉菩萨去佛不远,意思在这里。

  我们看注解里头的解释。“初一句,蹑前修因说也”,就是“去佛不远”, “次二句”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正明证果相也,不远者,现前见中,事念见他佛,则先色身相佛,后法身真佛”。这都是讲往生。一个念佛人在现前,前面讲了,定中见佛、梦中见佛,这是见的色相佛;临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这也是见的色相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的是法身真佛。见法身真佛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那是见的真佛,花没有开,你见的是色身佛。“理念见自佛,则先分证觉佛,后究竟觉佛。”实在讲这是一个意思,分证觉佛就是前面讲的色相佛,究竟觉佛那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分证觉佛是应身佛、化身佛。“当来见中”,这讲去佛不远,“当来见中,事念见他佛,则先化身佛,后报身佛,理念见自佛,则先本觉佛,后妙觉佛,故云,去佛不远”。所以念佛,不管事念或者是理念,看你念佛功夫的程度,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乱,都是见的分证佛,都是见的应化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你所见的是报身佛,是法身佛,是究竟妙觉佛,这个都是说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者”,假是借,用不着借别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约事,则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胜是殊胜,异是特别,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没有的,它特殊的。“何假余方便门,以助显我本性也”,不需要借重别的方法来帮助,不需要!话虽然这么说,古大德也提倡,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这个意思就是说,念佛人最好加一点禅,那就更了不起了。老虎已经很凶猛,老虎再长了角还得了,这永明大师说的。你听了这个之后,还是要加一点方便法,加一点禅,加一点密,那不就更好了吗?那你就错了。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个话是不得已,是苦口婆心而说的,对什么人说的?对参禅的人说的。

  他本身是禅宗里面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这是现身说法,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是现身说法。看到那些学禅的人不能成功,所以他先学禅,禅里头示现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修净土,就告诉你,净土比禅还要好,要不然我为什么念佛修净土!这意思非常明显。但是学禅的人贡高我慢,轻视教下,更瞧不起净土,所以才不得已,说你学禅再加一点净土,那你就更了不起。其实这个意思,知道你禅不能成功,你要再肯修净土,净土也许还能成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专修净土,他绝对不给你讲这个话。所以我们不要听错,要晓得他这个话对谁说的,千万不要搞错,他说这个话别有用意。所以经上讲“不假方便”,你看禅还要借方便,还要加一点净土,修净的人不必要加禅。修密的人实在讲要修净土,修净土的人不必学密,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法门纯,稳当可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