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岁月留痕,走进充满传说的石坡头村——RCRA邢台石坡头村公益行(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周末,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的7位志愿者来到了河北邢台的石坡头村做前期调研。今年6月初,“乡村文化人”发布了招募一位设计师的帖子,详见   ,邢台石坡头村一座民国老屋的主人,希望改造自家的老房子。我们从报名的设计师中推荐了研造社(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张弘老师,期间,屋主人与设计师进行了更详细的对接并实地勘察了一次。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以此为契机,组织志愿者,对石坡头村全村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文化历史和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调研。

晨雾正浓,志愿者抵达邢台东站

一入村里,天色立即变蓝

       石坡头村位于邢台市西郊18公里处,户籍人口3500多人,1030户,属邢台市人口规模第三的村庄。王氏和梁氏为村里两大姓氏。全村耕地面积有5700亩,成立有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较大,达2700亩,其余耕地种植玉米和小麦等作物。还有1800亩山坡地(荒地),2014年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开始“种太阳”,为村里增加了经济收入。


光伏发电

     石坡头村土壤以褐土为主,土地瘠薄,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20-560毫米,冬春干旱,缺雨少雪。河床都是碳酸钙质的山石,经过多年的河水冲刷,河底斑驳陆离,形成了多个“山洞”,其中较大的有石瓮坑、龙骨洞、鬼窟窿三个。深浅不一,形态不同。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我的家乡石坡头,南有龙骨洞,北有石瓮坑。东有狐得岭,西有鬼窟窿。旱乡石坡头,座落正当中。”


    石瓮坑




“龙骨洞”

 “龙骨洞”现改叫“行龙洞”,听村民说,以前老有外地人过来偷挖“龙骨”,所以改了名字。行龙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曾有和尚居住。行龙洞周边现存有三块石碑,据碑文所载,可推到明朝万历年间。


    行龙洞对面的山丘上,当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郭老师筹资重建了一座神庙,供奉道教碧霞元君。行龙洞也是郭老师发心重修的场所,目前已开始前期整理。

     郭老师是一位铁路职工,痴迷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石坡头村,他还租下了一栋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志愿者一入村,就是在他改造的老房子里落脚,与村干部进行座谈的。


志愿者与村干部进行座谈

改好的二进院落

     石坡头村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墙体是石砖结构,下部为青条石,上部为蓝砖,白石灰勾缝。门前有青石台阶,门墩正面、侧面均有雕刻。门墩石大小不一,图案大体相同,门头墙体砖雕有“勤俭为本、耕读传家”、“从宽养福、积善流芳”等等。部分古民居并非坐北朝南,而是根据住宅位置、占地多少、长短宽窄,确定住宅建筑走向、上房位置、门窗多少以及吉星楼的位置。建筑风格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的风格。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村中心,毁坏严重,大约一百座院落被毁。现存较为完整的约二十余座,部分还有村民居住,基本都是老人。




  拱形门,当地称“皋(gao)”

站在一座老屋的房顶望去


公益设计师张弘和助理在测量即将修葺的房屋

74岁的老奶奶要给志愿者送自家的红薯

志愿者给走访过程中遇到每位老人拍摄赠送了照片

  志愿者分别对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学校、养老院、教堂等进行了走访调研。


      村民文化娱乐中心一旁是村委会所在地,以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前的广场为核心,加上前边一条巷道,每逢农历二、四、七会有赶集。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庙会期间,在村里的戏台唱五六天的豫剧,很是热闹。村里自己也成立了邢台县农民艺术团分团。


石坡头村小学


石坡头村养老院


村里的教堂


    全村有三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硬件设施已配备,但尚未运作起来。

    饿了吗?看到最后,给大家上碗面,这是当地的包皮面,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难题"。一天,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邢台地区,也有包皮面。石坡头村的包皮面,是用白面和红薯擀面条。做包皮面关键是“包”和“擀”,包时要拿捏好白面和红面的比例,擀时要掌握好手劲的轻重,这样嚼在嘴里才有筋道,否则咬在嘴里粘粘糊糊。如今,这道舌尖上的美味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说到传说,石坡头村的传说还真不少,看过第一段中链接的就知道,周公和桃花女斗法就是当地最有名的传说。关于石坡头村村名的来历,也有一段传说。据说北宋时,石坡头很小,村子在一个低洼的小盆地中,不到近前是看不到村子的。因村民在村边取土,露出一块石头形似坯头,故名石坯头。后来,村子越来越大,逐渐发展到四周的岗坡上,到处都有石头,就更名石坡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羊范出发,进山扫荡,途径祁村来到该村附近,得知村名为“石破头”,认为很不吉利,于是绕村而过,到龙化村烧了不少楼房。


本次调研形成的成果将在村委会审核授权后编辑成百科词条。

鸣谢: 唐乡(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互联网协会


乡村文化人  

    乡村拥有全国57.59%的土地和50.31%的人口,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根基之所在,也是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环境保护的命脉之所系。

      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行动,聚合全国农研专家、志愿组织、公益社团、乡友力量,为亟需支持的乡村提供乡土调研、创意传播、社区凝聚、人才培训、生态修复、乡村设计、品牌孵化、创业众筹等多项志愿服务。作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一级社团,RCRA本着精准造血、务实坚持、接力跨界、合作创新的态度,为全国乡村能力建设提供志愿服务。欢迎广大乡村基层管理者、社团领袖、研究人士、设计师、志愿者加入我们,一起实现“文化乡村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