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工匠精神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刘毓秀原创小写意山水四尺斗方(68*68),水源云起图,画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


,倡导“工匠精神”。我觉得这是针对时弊有的放矢,十分及时。

我理解工匠精神主要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努力在这一行作出精品,也就是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工匠需要,全社会都需要。

从广义来说,“工作者”都是工匠。比如美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工人、军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公务员、演员……,这些人就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工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服务社会,又依靠社会,或说是为社会其他成员服务,又接受社会其他成员的服务,他们是社会的绝大多数。

这些人中的成绩优秀者可称为专家,如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等。

在书画界,这种优秀人才可称为艺术家。而贡献特别大,开宗立派的,可称为大师、大匠、巨匠,甚至是圣,如书圣有王羲之,画圣有吴道子。当然这样的人是极少的,一个时代不过一个,两个。而广大的书者、画者,虽然未成为大师,甚至未留下姓名,但他们是书画艺术创作的主力军,是他们在默默地劳作着,创造了美的精品,满足了社会的审美需求。大师也是在他们的创作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自己封的,有的甚至是在去世后才被历史“评定”出来。

但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一部分人仍在坚持兢兢业业静心创作外,社会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大师满天飞。这些所谓的艺术家、大师多是自称的,或是请他人吹捧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鄙视工匠,生怕沾了工匠的边。他们画画并不在意大众是否喜欢,而是十分在意个人是否“出人头地”。画儿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不但要new,最好是news,有故事更好。因此他们的精力主要不是在画画上面下功夫,而是热衷于炒作、忽悠。有的人的所谓创作只是搞脑筋急转弯,搞新花样。这种人,有那么几个也可以,但太多了就有问题了,造成了行业内一股异乎寻常的浮躁气氛。现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书画家都是兼职的表演艺术家,大笔挥挥,制造着大量的宣纸垃圾。有人指出现在已出现了明显的“工匠精神缺失症”,的确如此。

其实,真正的艺术家、大师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他们首先把自己定位为“工作者”,以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本分,努力把画儿画好。

潘天寿先生说过(大意),我们画画的人是生产精神食粮的艺农。据苗重安讲,李可染先生画一幅四尺六开(45*34cm2)的小画,为完善画面先后挖补了八次。范保文说,傅抱石、李可染作画时,往往一幅画反复渲染达十余次之多,务求成为精品。这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所共有的,越是高级工匠、大匠、巨匠、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头人、科学家,越具有这种精神。

我看过一份资料,里面介绍某省美学学会一位已故领导人的作画情形。说“他对于艺术创作非常严肃认真,可说是呕心沥血,苦心斟酌,求质不求量,哪怕盈尺小幅,每每也要画上数日甚至数周。他之所以画得慢,皆因精力和时间多用在谋篇布局上。他构筑画面,注重全画的整体和气势。他说远观其势很重要,大框架是作品的纲领,是成败的关键。因此,一块石头的形状,一丛树木的外廓,一座山峰的势态,一弯水流的弧度,一片虚白的样式,一朵云彩的造型,一条小路的迂回……其大小、宽窄、钝锐、长短、方圆、高低、零整,以及它们之间组合后的夹角、距离、倾斜度,乃至全篇黑白灰色块的分量与分布等等,诸多形式因素,从局部到全部,无处不经意,其推敲功夫不亚于写小说,可以说简直就像贾岛在写诗!”

这就是画画人的工匠精神。

 

2016年6月14日星期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