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没有新闻守望社会,个体只能束手待毙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闻是守望社会的,没有新闻行业的守望,社会就是恐怖的。我们正好处于这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社会里。


我们是否有「综合性日报」的可靠替代

有朋友在小密圈提问:

国内还有哪些可靠的新闻源?

我瞬间惆怅了,可能是因为习惯迁移,我在 Blog 时代就转向以 RSS 阅读为主,其它世事变化基于社交媒体来了解。可能限于习惯,也可能囿于见识,我的回答应该是:

如果更具体一点,整理一下如下:

答案是「无」。

当然这里需要定义一下这个所谓「新闻源」: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传统概念的「综合性日报」,这是一个强需求

  •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京报」没有很好的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强品牌。

  •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或许「澎拜新闻」 还成,但是因为其官方背景,难免常有党宣文章。

  • 「南方周末」和「财新」可信,但并不是「综合性日报」。

  • 新品牌「好奇心日报」真心不错,但偏向生活消费内容,综合性不够。

回答完这个问题,我特意去 App Store 中文区看了一下新闻这个类目的热门 App,一样很是失望。门户新闻网站包括网易新闻还是过于「喜闻乐见」了,如果一定要推荐,恐怕我会选择「凤凰新闻」。

关于「新闻」和「综合性日报」

或许应该很认真解释一下「新闻」和「综合性日报」。

虽然来说新鲜发生的事情就是「新闻」,但是我们一般意义的新闻却是指和人们息息相关的那些内容,可以放在公共领域展开讨论的内容。实际发展过程中,新闻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伴随着「综合性日报」的出现和成熟。;还是国内报业繁荣时代的「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或「新京报」,都需要:以天为单位提供充足的新闻,以帮助人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明确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 综合性体现在内容上。综合性日报会告诉我们,、经济新闻,有什么社会变化,有什么国际动态,高铁进展如何,或者是否存在非典等。几十个版面充裕的内容,能够覆盖社会正在发生的方方面面。

  • 这样充足的当日新闻,最重要的核心功能是:帮助我们监测社会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新闻了解社会,了解变化,获得安全感,并且通过这种监测,来自觉或潜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更好适应社会变化,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比如非典期间少去公共场合;或者建议高考生报考 IT 相关专业。

  • 「一天」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刻度。综合性日报时效性很短,理论上第二天就可以扔了,一个星期前的报纸基本没有人愿意看了。所以这种时间刻度很重要,能够帮助受众在任何时间点,以一个合适的新闻总量来把握社会变化,不至于陷入推荐信息的汪洋大海里。

所以如果基于这样的「新闻」和「综合性日报」的概念,我们缺少一个替代性产品:它告诉我们「应该知道的」而不一定是「喜欢知道的」;它通过经验丰富的编辑提供的新闻,且总量应该是相对充裕但仍在可控限度内。

为什么没有替代品?

能不要问这么敏感的问题吗?

相关阅读:我既害怕新闻业的灾难,也紧张自媒体的喧嚣

没有「综合性日报」以后

,「综合性日报」这种属性的新闻主要由党宣系统提供,不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如何活跃,都不足以获得新人群的信任和喜爱。当我们不能依靠一个综合性新闻品牌来满足需求时,我们就通过微博、微信的大量订阅,作为某种替代,它同样能够帮助我们一定程度上监测社会变化。与此同时,化整为零的新闻提供方出现了,甚至「零散」到:我们越来越依靠爆料、新闻当事人和某种意义的「谣言」来获取新闻

没有真正意义的新闻,就一定会有真正意义的社会恐慌。你必须知道事实、真相,你才会相信有变化;以及你知道了事实、真相,即便危险,也比什么都不知道带来的恐慌要小(等待危险来临比面对危险,经常更更可怕)。

人们隐隐约约都知道是没有新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会不加核实的转发。泸州的事情我不敢确定是否得到了真相,但是很多假视频和恐慌性新闻的转发,显示了人们的集体心理状态,也显示了整体社会隐藏着这种恐慌。一方面来自对权力的恐惧,一方面则来自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所以,人们都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这才会巨大地激发转发和偏信等等。

新闻是守望社会的,没有新闻行业的守望,社会就是恐怖的。我们正好处于这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社会里,无数被伤害的个体湮没在算法和公号喂给你的「内容」里,不曾留下名字。


更多讨论可见我的小密圈「游山书馆」,欢迎加入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