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协和举行住培国际论坛,听听院士们说了什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语:关于规培,三位院士从政策、教育和人文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9月10日,北京协和医院选择在教师节召开“2016协和住院医师培训国际论坛”。论坛由北京协和医院、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住院医师协会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代表、国内外多家医院和医学院代表等6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中国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



北京协和医院历来重视医学教育,医院的师资培训与医师培训具有其鲜明的特点。秉持以“传帮带”为特色的传承制度,实行导师制;重视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临床思维训练;不仅注重对师资具体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为师之道的培养;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科学方法,包括师资的基础能力培训、临床教学技能培训、各专科教学能力培训、考核评估能力培训等;建立了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及全程培养的师资培养体系。


从百年历史中走来的北京协和医院师资培训,既往的荣光更多的是在经验上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次论坛上,有三位院士从政策、教育和人文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巴德年院士:呼吁成立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巴德年院士在会上对十三五期间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行了总结,其中他呼吁下届政府成立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另外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还倡议创立并实施“中国人民健康保障法”。


在经济新常态下,巴德年院士认为医改应该注意最大限度地体现卫生公平以及卫生服务的高度可及性,以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的。接下来要做什么?巴德年院士最关注的是谁来领导医改,谁能保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巴德年院士说:“我一直坚持中国应该有一个统一管医改、医疗、医疗、医保的机构,这个机构不是现在的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希望成立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统管这些工作。现在医保、医药、医疗分三个部门管,三驾马车成不了事,要保证医疗、医保、医药真正统一,只能由一个部门领导。”


此外,巴德年院士还指出,人才是完成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要素,协和医学院为国家培养高端、精英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样也要考虑到,中国当前最缺的是能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所以怎样为国家提供合格的、百姓信得过的、国家支持的基层全科医生?至于全科医生“下不去”并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岗位吸引力不够,是人事、财务部门办事不力。


曹雪涛院士:医学教育应该有门槛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会上指出了中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中国目前的研究所教育可谓“多维并存”,据统计,在册的310多所医学院校中有很有都闻所未闻,另外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综合院校也在办医学院,这是对医学教育的极大不尊重。


因此曹雪涛院士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有门槛的,要有传承,在起步阶段就需要得到充分认证,而不是为了学校学科布局而贸然办医学院。目前国内医师力量紧缺,更多的缺的还是有责任、有能力的医生,缺乏好医生主导的社会环境,这需要从从高层面去设计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克服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瓶颈。


曹雪涛院士指出,现阶段医学人才培养水平较低,要优化结构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应从教育思想上着手,教学体系的设计包括教材应用以及床边教学的模式,一直到场景教学,包括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等,这都是全面调整医学教育所带来的模式,都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


现在8年制的医学生都有科研训练,因此曹雪涛院士希望在临床医师住院培训中也应该继续强化这一点。他指出,现在对科研有个误区,认为一定要拿个试管搞个基因才算科学研究,其实不然,“我对医学科学研究有着另外的认识,只要能将医学发展、疾病发病,包括救治在内的一些基本原理与创新的方法结合,提高原先的救治率,增加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这就是科研。例如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药物试验,甚至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监测等。”


郎景和院士:困惑医学发展的难题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通过对比东西方的哲学与医学,并借用100年前威廉·奥斯勒对医学实践三大弊端的判断: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和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指出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医学与医疗的发展。


朗景和院士回忆林巧稚大夫1974年从美国回来后的感受:那里的医疗技术很发达,但我担心这些仪器设备可能成为医生和病人的障碍。郎院士表示林大夫的担忧正在成真:医学技术成为医学代名词,这种唯技术论、技术至上、技术经济化的“技术异化”,使医学追求浮躁化。另外唯“客观”是瞻下的“见病不见人”是为医的大忌,“如果仅让化验报告传达信息、仪器设备示波闪烁,医生的心智会板结和沙漠化,病人的意念会孤独和迷茫,双方都可能模糊了谁是我的医生、谁是我的病人,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情景。”


此外,朗景和院士指出,哲学观念的偏颇和医学实践的弊端还包括整体和系统的丧失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这又让他想起林巧稚大夫的话:要永远走到病人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做医师是危险的。


朗景和院士很注重人文修养,他建议医生学点文学,学点艺术,学点哲学。并表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疗求善,真善美是做人的追求,更是一个医生的义务。


郎景和院士还谈及了医患关系,他表示医患有“一结三解”:了解、谅解、和理解。了解包括了解病情、人情,了解医疗医疗、医生,了解医家、病家;谅解指谅解病人的焦虑与无助,谅解医生的困惑与无力,谅解医学的窘境与无奈;理解诊断、治疗、结果。


郎景和院士最后说:“医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捕捉的知识、技术和意识系统。因为其对象是活的有机体,是有思想、感情、意识、意愿,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中的人。”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智库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