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开会讨论媒体融合,给出了详细的“行动指南”,超实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把深度融合作为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


1月5日,,




指出了媒体深度融合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缺乏居安思危、求新图变的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思路不清的问题,有的深入研究不够、总体设计缺乏,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

工作偏差的问题,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互不相融;有的新媒体名号与母体相分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他提出,应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


要打造移动传播矩阵,紧盯移动技术前沿此外,要创新移动新闻产品,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


“准”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守护好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

“新”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比如直播新闻、互动新闻、个性新闻、可视化新闻、动新闻、听新闻、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微”就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的信息。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方式,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快”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即时采集、即时推送,快速做出反应、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继而着重阐述了两个问题。


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


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腊子口”。


1.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


要精心设置组织架构,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并不是要求把采编发各环节绝对地“统”起来,当然也不能按媒体属性简单地“分”开来做,报、台、网、微、端各搞一摊。


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指挥调度、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稿件资源方面可以尝试统起来,增强调度指挥能力、一线采写能力、新闻原创能力。


二是编辑力量可以有统有分,“分”就是按业务领域分设经济、、文化、国际等专业编辑部门;“统”就是改变报网、台网分办的做法,让这些按专业划分的编辑部,既管报纸版面、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内容,又领办网站、“两微一端”的频道栏目内容。


三是可以按媒体形态分设报、台、网、微、端负责内容总成的总编辑室。具体到每个新闻单位、不同形态媒体,哪些该统、哪些该分,怎么统、怎么分,还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搞好设计。


2.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


根据“统”“分”结合的思路,新型融媒体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可以由指挥调度中心、采编发联动平台、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各媒体总编辑室等方面组成。


指挥调度中心是整个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负责全社、全台各类媒体宣传任务统筹、重大选题策划、采编力量指挥。


采编发联动平台是常设性的运行机构,也是创新融合机制的重要节点,具体负责对指挥调度中心指令的传达执行和需求反馈。


采访、编辑、技术等各部门派代表全天候联合办公,执行指挥调度中心决策,同时根据工作需求随时向上反馈情况,并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


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是整个新型采编发网络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全媒体采访部门、各专业编辑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等。


全媒体采访部门负责把所有的采访力量整合起来统一调度,各专业编辑部门负责传统媒体的编辑任务以及网、微、端相关频道栏目的内容制作,技术支持部门统筹管理技术研发应用和技术人员调度。


各媒体总编辑室按照媒体形态设立,包括报纸或新闻频率频道总编辑室、网站总编辑室、客户端和其他新媒体总编辑室等,主要负责把各专业编辑部门所编辑的内容整合起来,统一设计包装,完成版面栏目总成,统筹刊播管理。这个基本架构是一个原则性设计,不同媒体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拿出设计方案,分步加以实施。


3.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


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必然要求对新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


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担当、锐意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体制机制改革向前推进。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



。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


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中,指挥调度中心、,其运转要实现“人人见面”、面对面工作,其他层级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人机见面”。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



、软件配置问题。,保障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开展常态化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蜘蛛网”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做到人员混合编排、一体办公。


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打好底层技术基础,配好硬件设施,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加强稿库、资料库建设,汇集各种稿件、节目素材、新闻背景资料,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为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查阅背景资料、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


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及时对本媒体稿件、节目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评估,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参考选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


,这“四个一”是基本标准。各媒体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坚持基本标准,。



这涉及到日常运行机制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新的运行机制。


,建立总编协调制度、部门沟通制度、岗位值班制度、采前策划制度、线索通报制度、效果反馈制度等,、无缝衔接。


、技术要求高,每家媒体、每个地方都单独研发技术系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可考虑建立媒体技术合作共享机制,把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推广运用起来。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