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哲哥分享|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找准家长的站位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展现怎样的特点?

父母应该怎样去寻找自己的站位?

听听哲哥怎么说



主讲人:张哲

CASC中国项目主席 、CASC教育大使、CASC领导力顶级导师。现为CASC高中级导师 、SDP导师 、成人教师导师 、家长训练导师。



亲子错位模型及解决方法(二)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找准家长的站位



我翻阅了很多书,同时根据我自己的孩子的经验和我见到的一些孩子的经验,我更认同于这样一种时间点的划分:0到6岁学龄前的儿童,主要是右脑的发展、感性的学习;6到12岁到了小学阶段的时候,是左脑的发展,他们更喜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12岁以后的小孩子进入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寻找“我是谁”、“我要做谁”,并逐渐地开始接受、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

 

我们先看看0到6岁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学龄前的时候,右脑发展、感性学习。这里我们所讲的右脑发展、感性学习可能更多的是感知力、感觉能力的问题。比如说,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更加具体地来说,什么是感性学习呢?我们来举个例子:可能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有经验,我在这方面是特别有体会的,我的小宝宝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听我讲故事。她每天就需要你去讲一样的故事,讲到你自己都已经不想再讲都要吐了,但她还是津津有味地在听着。关键问题是她每一次在听的时候,都是不同的表情,都仍然是很兴奋的状态,甚至你刚刚少念了一个“的”,她都会告诉你:“妈妈,你错了!”

 

为什么她在对一个故事已经这么熟悉的情况下依然还在听呢?她还愿意去听呢?

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间点是完全不害怕信息重复以及单调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经常会说,所有的孩子天生都会画画,因为在他们生下来的时候,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在每一次听到重复的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把单调的信息变成更加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们从来不会介意每天都听同样的一个故事。

 

再比如说学习英语。大家会觉得小孩子学习英语会更容易一些。其实你让他重复地背、重复地去听,他真的烦透了,也记不住。所以在右脑学习的阶段,我们还是要特别地注意在训练孩子的时候,先是让他们去吸收。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他去开始触碰和感知这个世界,无论是对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东西,对这些东西进行吸收、学习,同时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后期的创造力是否会被封闭掉?其实0到6岁是非常重要、很关键的一个时间点。


我就很不赞成在6岁以前甚至在小学毕业以前去学习美术绘画这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目前的绘画的教育更多的还是要涉足于方法、技法,而这样的东西是违背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的,会使得他在白纸上直接刻录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封闭掉了他的想象力。所以在6岁之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打基础的,也是一个基本智力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认知自己。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了,认知自己从什么开始?从感觉开始。感觉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呢?就是情绪。当他碰到一个东西特别烫,“啊”他就回来了。当他闻到一个东西特别香,他可能会很享受的样子。当他吃到妈妈的奶的时候,他简直美极了,极富安全感。所以在这个阶段,认识自己,从感觉开始,同时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个时间点引导孩子先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这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其实我说到这儿,很多爸爸妈妈可能已经开始有感觉了。我们如果在这个阶段更多的让孩子去抑制情绪,比如说,孩子犯错误了,你批评他,而且你不允许他哭,或者换句话说,当他特别难过、做错事情的时候,告诉他说:“孩子要坚强,不能哭”,这些时候其实都是在封闭他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不接受自己情绪的过程。当他不能找到自己情绪的时候,下一步会有什么问题呢?下一步就是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在他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巨大的焦虑,感觉到巨大的不信任,同时会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和没有自信,因为他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当孩子走过了6岁,进入了小学阶段,开始进入了左脑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后面写到了一个贪玩的孩子更聪明。换句话说,这时候孩子的表现就是很贪玩。就像我们说这个孩子“讨狗嫌”了,狗看见他都跑,因为他老是踩狗的尾巴,非常的调皮。


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调皮?因为包括0岁,0-12岁之间他就一直在不停学习,而他的学习方式是修正,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修正。修正的概念就是犯错才修正。那么他怎样犯错才修正呢?他在学习的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事情不清楚,不清晰,再加上孩子的精力是超常的,也是无限的。他坐不住,他对新鲜的事物极度感兴趣,所以他就会经常闯下祸来。其实他是为了尝试新鲜的事物才会这样去做。

 

当我们了解了他行为的本质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就可以熄熄火了?不会像以前那么的冲动,看到孩子重复地犯错误或者重复地去挑战一件事情,重复地挑战父母的权威的时候不会那么恼火了呢?当孩子在进入左脑学习的时候,在不停地试错和学习的过程当中他学到了什么呢?他开始学习推理、逻辑思考。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开始可以接受道理了。如果我们在6岁之前跟孩子讲为什么你要把东西让给别人,或者为什么你一定要去学习知识,有的时候他是听不懂的。他在听不懂的时候你告诉他,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6岁之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强调快乐和开心的感觉,进行引导,在6岁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讲道理了。


6岁之后也是我们帮助孩子培养纪律性的一个最佳时间,让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学习逻辑、学习思考、讲道理,有自己的礼貌性、纪律性之后,再发展出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孩子在6岁到12岁之间相当的敏感,他们的观察力很强,也很调皮,所以他们会清晰地洞察到一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虽然被他们洞察到了,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家长们一定要知道,6岁到12岁的孩子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表达能力要比我们差。他知道了什么事、他发现了什么事,可是他不一定会说出来,当然就更不会跟我们来讨论了。他不讨论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讨论,有的时候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讨论。那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去对他呢?

 

昨天我在一个家长群里分享的时候,有一个妈妈就私信我,说了一段话。她讲到了她的孩子。孩子在一个单亲家庭,这个家长的父母身体也不是很好,她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在寄宿,她得去照顾父母。孩子抱怨说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爱护他,他一直处在孤独无助的状态。可是妈妈却觉得她没有办法把完整的故事讲给孩子,认为他太小了。这个孩子已经高一了,当时我就告诉这位家长,不光是这个时候,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就可以无事不谈,只是表达的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去指责任何人,也不要去要求孩子接受任何的事情,更多的是描述自己,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的需求,希望对方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事情。


当我们这样去表达的时候,孩子不仅在表达能力上和理解上再一次加强,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和我们形成一种非常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不做这种谈话,觉得孩子在这个年龄大部分事情都是不能知道的和不该知道的,那么最后孩子就会认为对于这些事情他做的判断是错误的,是爸爸妈妈不愿意跟他去提起的,他就会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行为。那在这件事情上有一个东西我比较支持晚点的就是关于性。关于性这件事情,我比较赞成的一种说法就是越晚接触和讨论这个事情越好。当然你不能到了他适龄的时候还不去谈,那这样很容易出现问题和错误。

 

在孩子0到12岁的时候是他最顽皮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需要让他在顽皮当中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去学习。其实在这个阶段是由他的大脑发展所决定的。他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就代表他接受了一个新的刺激,刺激越多越丰富,这个孩子也就会越聪明。语言学习其实也是这样的。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过多地进入重复一件事情当中的时候,就会对孩子的厌学有所助长。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6到12岁的时候,家长会认为我就应该让他重复;我们的老师会认为,他错的字就应该写100遍。这样的惩罚性以及这样的重复性和单调性加在一起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对孩子不可低估的伤害。


在这个阶段孩子大脑发展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注意的第一是营养,就是孩子的饮食一定要特别注意。另外就是要有很多的刺激。怎么才能有刺激呢?因为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我们也比较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就会更多地把孩子封闭在室内,或者孩子的游戏空间和玩的空间会非常的少。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可以放孩子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会学习沟通,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冲突、建立和谐。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建议爸爸妈妈们经常鼓励孩子们出去玩,和其他的玩伴一起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曾经咨询过一位北大附小的老师,我问她:“你怎么看待课外班?”他说只要孩子不排斥,课外班对于他来讲就是和小伙伴在一起和玩耍的时间。后来我观察我的孩子在上课外班的时候,我觉得还真的是有点这个感觉。不瞒大家,我的孩子现在上三年级,她上了钢琴班、舞蹈班、奥数班、英语班还有书法班。那么这些所有的课程里除了钢琴我们还在博弈中,剩下所有的事情她坚决不退,一定要去玩儿,她一定要去做。坦白地讲,我们也会要求她回来做一些练习、课后的作业,她却很享受上课的过程和在上课和小伙伴一起学习和玩耍的过程。我想这也可能是她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征吧。

 

在12岁到来的时候,孩子就离开了小学,进入了初中,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这几个阶段其实多少是有不同的。比如说从12岁到15岁,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时候首次去找到“自己是一个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我曾经给孩子们做过一次演讲,叫做“谁拿走了我的勺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想的非常多的是:“我自己要把勺子拿走,爸爸妈妈不要老是喂我了,我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进入高中阶段的时候,孩子想要的可就更多了。他认为只有钱你还能管着我,其它最好你什么都别管我了。这是从他们的发展阶段能够看出来的。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呢?其实这也是进入了青少年时期的状态导致的。有的孩子可能从12岁开始就会进入,包括荷尔蒙的分泌,包括他的一些生理上的变化,都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特点。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叛逆,也就是我们说的叛逆期到来,是他要做自己了。

 

首先我们在这几个时期会发现事情变得很糟糕了。昨天晚上他躺下去睡觉的时候还不是这个样子,今天早上起来这个人我不认识了,他疯了。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觉得是这样一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家长们要意识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这样,他只是想要知道“我是谁”,他更多的是要建立自己的这样一个价值观体系。


那我们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双方平等。爸爸妈妈也是独立的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这个时候双方都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独立行事。那也就是说,你不要强迫我,我也不要强迫你;你不想做的事情我不逼你,我不想做的事情你也不要逼我。如果说出现了冲突、尴尬,甚至无法进行交流,一见面就“厮杀”的状态的话,请家长永远记住,家长不变,孩子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而且这样的亲子关系一直可能会持续到我们的生命结束,因为它会被死死地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面。这是比较可怕的事情,它也不容易改变。所以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请爸爸妈妈们先从自己开始进行改变。

 

下面我讲几件特殊的行为来让家长引起注意,大家想想这些行为我们怎么去处理会比较好?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想出头,他要让你知道他的存在,不管是在学校、在团队中、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他都是这样。想要出头就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是特别优秀,让你去表扬他;有的是故意要捣乱,想让你注意到他。我们经常发现小孩、小动物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套入他的圈套里去。当他故意捣乱的时候,根本不用去理他,甚至不用去回应他的要求。孩子如果说:“我要什么什么”,可以不必去回应,但是,当我们在不搭理和不回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找到一个他变好了的机会,去适时地表扬他。


这个事情我在我的小朋友当中特别的受用。我们的小朋友经常会是这样,来了真的就是调皮捣蛋,弄得你是头大头大的。我经常会冲着他们笑,也不说话,你搞你的,你别把我的出出国给我拆了,别我的卡思科给我拆了就行。但是当他们一旦有了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进步,通过分析是什么让他进步了来具体地表扬他,希望他能理解到他努力了就会有正向的结果,这很重要。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出现这种特殊行为的时候,不要去理他,也不要去关注他,但是仔细观察他的正向行为,并且适时地表扬。当他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家庭中他必然经常会跟你讲:“你不用管我的事,我自己管我的事,这个家庭里的很多东西都有我一份,凭什么你要做决定,买不买冰箱我也要参与,这个冰箱对我没用。”或者“这个冰箱碍我的事了,不能买,你买了这个可能会影响到我了。”“你想我练小提琴,你享受了,我还要学习呢!”所以他经常会“我有权利说不”、“我有权利说要什么”、“我也是权威”,他开始去找这样的东西,怎么办?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叫做:“让拳头打在空中”,他就是要找你打架,那么在这个时候,你躲开,让他一拳打在空气当中,就没有回击力了。他会突然间觉得:“诶?很奇怪”。所以不跟他斗是重点,同时怎么办?所有的决策让他参与进来,公平参与,参与到思考、决策,甚至让他去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会结仇。小学的时候时候孩子打完架就忘了,所以说小孩子大家不用管,过一会儿就好了。但是进入了12岁的孩子,他要找到自己的信号,他开始结仇了,结仇之后要干嘛呢?你对不起我,那就别怪爷对不住您了!所以他就开始报复。有这样的报复行为,无论是对家长、对老师,还是对其他同学,大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处罚他。因为他的动机是好的,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不要去处罚他,但是我们要用多样式的方式来告诉他,不停地表达,或者让他不停地体验:其实别人是喜欢他的,别人是尊重他的。让他慢慢去鉴定和其他人的信任关系以及合作关系。


这个阶段也特别容易出现另一种孩子,就是他们非常优秀,而且喜欢展现?北京话叫做显摆,你看我多棒啊!我出去之后风采奕奕的,他显摆。针对这样优越感特别强的孩子我们怎么来做呢?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对比的目标进行调整。不要和别人去比,而是和自己比,不停地超越自己。父母要在孩子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提醒他的——“你看,你又一次把自己……的特点改变了”、“这个改变对你产生了……的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也好,学习也好,游刃有余了”。所以需要通过生活、学习的细节观察到他超越自己,并且不停地向他重复“你超越了自己”。他就会尽量多地去避免和别人去比较了。同时要强调合作才会有共赢。

 

我们的孩子也经常会在这个阶段——初中和高中的时候遭受到歧视,或者不被一群孩子接受。怎么办?他非常痛苦,仅仅是一小撮人或者一部分人不接受他,可能使得我们的孩子从此不自信,很难去调头。这是关乎于自尊、自信这块,同样也需要引导。引导他先要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比如这个孩子去帮助别人,妈妈要去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要与人为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定下我们交友的标准,什么样的人是要主动交往的朋友,为什么要和这样的人主动去交往?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走向自信和自爱的这条道路。

 

所以我们跟孩子走过这段时间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清晰地记着,帮助孩子、支持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是重点。而这样的角色,我们要演一辈子,而不是演一年、两年。或者孩子情绪特别糟糕的时候演,他好的时候又回复到了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状态。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完成。

 

点击讲座回顾(一)|“自私基因”让我们不必怀疑爱查看上一篇分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