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民生 | 顺义这个村,30多年烧炕终结,原因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起初一百个不愿意的张书芳,前些日子扒掉了家里的火炕。30多年捡柴烧炕的日子成为历史。顺义紧邻城区,也是北京平原地区村庄最多的区。不让一缕青烟飘进北京城,顺义高丽营镇一村号召村民拆火炕。可在当地,烧火炕已是成百上千年的习俗,要让村民割舍,不容易。张书芳家这张炕是怎么拆掉的?记者为此三进一村,记录下背后的故事。

         

难舍炕头记忆

(火炕)

第一次见张书芳是在去年10月底,村党支部书记庞强那会儿刚有动员村民拆炕的念头。


村民会愿意吗?离村委会不远有一户人家,庞强想,不如过去打听打听。应声出屋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听说问拆炕的事儿,直摇头。这位大姐就是张书芳。当天室外阴冷,她和90岁的老母亲没出门,窝在北屋炕上做针线、唠闲嗑。老人身上紧裹棉衣棉裤。


“我妈这么大岁数了,腰不好,腿也不好,每天拿热炕烤烤才舒服。要拆炕,老太太第一个不同意。”除了担心母亲,老炕也承载了家人的很多记忆。女儿从小在炕上摇着拨浪鼓长大。倒退20多年,一家人还围着小炕桌,每天盘腿在热乎乎的炕上吃早饭。“都是念想儿,舍不得。”张书芳一番话,也勾起记者的许多回忆。记者打小也在农村生活过,大雪天和兄弟姐妹在姥姥家的热炕头上打闹,是童年最美的一段回忆。


正说着,张书芳的爱人梁宝营从外头办事回来,听说村里动员拆炕,也是一百个不愿意。不过他更多算的是经济账,“煤改电,家里安空气源热泵设备就花了3000元。往后,天天烧着,一个月电费再省估摸也得上千元。烧炕,累是累点儿,可柴火果树地里捡捡就有,自己不掏钱。”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同意拆炕。临出门时,记者琢磨着:一村想变“无烟村”,难。



交了柴火领电补

(张书芳和母亲乔奶奶,告别火炕,换成了床)

时隔俩月,去年12月20日,记者再访一村。这次进村,村里的大喇叭一遍一遍叫得欢:仔细听,原来是村委会在通知各户到柴火堆放点交柴火。其中一处柴火堆放点就在村委会北侧。一片杨树林里堆了六七十垛柴,每垛都有近两米高。村环境监督委员会“坐镇”,十几位村民在认领各自家的柴火堆,估完分量后,分别在登记簿上签字。


“四垛,八千斤。”担任环境监督员的张玉来给一户人家估量了一个数,男主人半开玩笑,“可别给我们家算少喽!”循声望去,这不就是张书芳当家的梁宝营吗?“柴都交了,你们家不烧炕啦?”“唔,不烧了。不烧也挺好。”


再一问,原来一个多月前,村里联系了水暖毯厂进村,村民每人补贴100元购买。梁宝营一家购买了4张不同型号的水暖毯,最后手里还剩了几十元。水暖毯温度不比热炕低,使用时间还能自由调节,老岳母比躺在热炕上还高兴。电采暖试用了近俩月,让梁宝营最担心的烧电的问题,也没有想象中的花费巨大。“夜里用电有补助,算下来,整体还是比过去烧柴火便宜。”


用上清洁、省事儿的电采暖和水暖毯,村里愿意受累烧炕的人家越来越少。村两委干部一合计,不如按斤给补贴,就势收了各家的柴火。这一次,家家都挺赞成。12月底前,全村300多吨柴火将全部运到村外的一家工厂加工生物质燃料。


柴火都收了,看来,“无烟村”有戏!



留下烟囱当念想儿

(炕拆了,屋顶上的烟囱仍保留着)

第三次进村是今年2月底。村干部说,过了正月初十,村里就陆陆续续有村民主动拆炕,带头的正是张书芳一家。记者听说后,三步两步就跑进了她家。已是初春,温暖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张书芳和母亲乔奶奶正端着簸箕,在院子里拣胡麻。


“听说您家拆炕了。”“可不。”她笑呵呵地引我们进屋。北屋原本搭火炕的地方,现在已经空空荡荡。屋子里侧,摆放了一张两米长的双人床。乔奶奶掀开褥子,让大家看下面的水暖毯,“摁个开关,20分钟就热乎。”


说起拆炕,张书芳说是自己当家的先起的意,“反正也不烧柴了,这么大的炕留在屋里挺碍事,还是扒了吧!”正月十二,趁女儿女婿都在家,一家人招呼来几位亲友、伙伴儿做帮手,嘁里喀嚓开始拆炕。清炕砖、铲墙皮、铺瓷砖、刷墙壁……用了四个双休日,张婶儿家的北屋大变样,怎么瞅都敞亮。


炕拆了,拆炕留下的印记还在。张书芳家的北屋墙外、正对着原先火炕的位置,有一个高20厘米的炕洞,经过数十年的烟熏火燎,里面黑漆漆的,还能闻到一股焦炭味儿。炕洞是留着,还是封上?张书芳没拿好主意。“不过,房顶上的烟囱铁定不拆,留着也算个念想儿。”这座烟囱就矗立在房脊的中间位置,当初盖房时,特别设计成了仿古小亭子的模样。过去每当傍晚烧柴时,就会有一缕缕青烟从亭子里冒出,构成夕阳炊烟的田园图画。


有意思的是,与这座烟囱几乎比肩而立的,还有一个一人高的铁皮烟筒,一座呼呼扇风的外挂机。一问张书芳,这俩,一个是过去烧土暖气留下的通风烟道,一个是去年底新安的空气源热泵,“要说这些年我们家的变化,光瞧这屋顶就知道啦。”


张书芳家动手最早,街坊四邻,也有不少人家准备过了采暖季节就拆炕。再见村支书庞强,记者伸出了大拇指,“‘无煤村’变‘无烟村’,一村大有希望!”

来源:北京日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