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90-《心经》正文-本来分(1)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开示《心经抉隐》连载
弘恩法师

本期内容导读:

1、开始讲解《心经》正文-本来分的内容。

2、详细阐述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道理。


       今天开始学习元音老人所著的《心经抉隐》“本来分”的内容。经文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段经文之所以把它判为本来分,是因为这段经文是告诉我们诸法的真实之相、本来之相,所以叫“本来分”。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显妙体之文,所谓的“体”,就是诸法之体、诸法的本体、根本的体性。《心经》的主体就是“是诸法空相”。我们前边不断地分析、讲解,就是告诉大家,世间的万事万象、世间的万法,皆空有其名而无实质,世间的万有都是我们妄心显现的影子。《大乘起信论》里边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世间的一切诸法(“法”指的是万事万象,种种的事相),世间的一切的事相,为什么在众生的心里会显现种种的差别?就是因为众生有妄念。如果我们这个心如如不动,不对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妄执,那么就会泯灭一切境界之相。当然,这是离念境界,“离念境界唯证乃知”,如果我们用功修行,功行到了这一步,我们才会有这种受用,就能证到诸法的本来之相、诸法的空相。

 

       那么元音老人呢,怕大家误会,又方便地告诉我们说:这个诸法空相的“相”,在这里应该理解成为“义”的意思,即“是诸法空义”,是怕我们又著在这个空相上出不来。空也是一个相,是顽空之相。就是说诸法的真实之相是空无所有,没有任何的实质,只是依着众生的妄念,显现差别而已,了无真实。


   

           

       为什么会依着众生的妄念而显现差别呢?这就是我们上一节学的唯识三性的作用(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我们之所以感觉世间的一切物象这么真实,主要的力量起自于众生颠倒自性所具有的“遍计所执性”。所谓“遍”即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时无刻地不在执著。执著什么呢?执著万法的“有”。因为我们这个心不断地在作意,不断地攀缘外境而执为实有,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我们眼里就会随着业识而显现这个貌似实有的世间,其实并不是真有,只是依着妄心而立,并不真实。这就是凡夫的知见,总以为万法、万象具有实际的形象,所以就执为实有。譬如说我们看到杯子有杯子的形象、衣服有衣服的形象、房子有房子的形象,就认为这是真实的,不晓得它是诸缘的和合,也不晓得它是依众生的妄心而显现的,所以就妄执实有。

 

       那么“空性”是什么?“空性”指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灵知觉性、众生本具的佛性,所以“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那么一切诸法的体是什么呢?体即是我们的真心,众生本具的真心。如果离了这颗灵觉的真心,世间一切法都不存在,因为你没法去感知、没法去判断,所以,诸法之体即是一心。一切的万法唯依一心而建立。《大乘起信论》里边又说“一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意思是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的因果、一切的现象,无不依着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心而显现、而建立,虽然有显现、有建立,但都是一种幻起幻灭之相。为什么?因为众生有执著、有妄念故。

 

       那么在这段经文里面呢,为了使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迷执于世法的生灭、增减、垢净的假象为实有,就告诉我们诸法的真实之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生灭、垢净、增减,都是一个相对之相。所谓的世间呢,世间即是有为相对之相----有长即有短、有黑即有白、有美即有丑,众生就是在事象的这种相对的分别之中产生执著,妄执实有、枉入生死轮回。那么这个黑白、是非、长短是怎么来的呢?还是众生自己妄心的分别而已,因为黑白、长短、美丑本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事物的本身就是一合相,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美也没有丑、没有长也没有短,它只是一个假象----暂时存在的假象、念念生灭的假象。物理学上说“运动是永恒的”,就是告诉我们一切物象的存在都是念念生灭的假象,根本不真实。但是我们就是在这个不真实当中,依着众生内心无量劫来熏习的业习、习气,妄执这种相对之相而产生爱憎取舍,所以我们就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

     

 

       因此,赶快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这个有为相对的世间“是诸法空相”----空无所有、空无其体,只是一个幻象而已,是一种暂时的存在,浮光掠影,刹那刹那变异,了不可得。我们要在这个生灭、增减、垢净的“相对之相”当中,把心收回来,不要去贪执它。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一切都是心的分别判断,我们不要再为了自心产生的判断妄生爱憎取舍。这是众生的迷情,众生的执情即是众生的迷情。我们执著于这个相对的、不可得的假象为实有,一刻都停不下来,就是因为“遍计所执性”起的作用。况且,所有的有为相对的世相、所有的事物都是“依他而起”的。譬如说,我们立一个“长”,必须有一个相对的“短”作为参照,因此世间一切都是相依相待而生,没有一个真实、没有一个究竟,都是依他起性,这是唯识的“依他起性”。

 

       唯识三性最后一性就是“圆成实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啊?就是让我们识得“是诸法空相”!所有的万法都是我们自性显现的,都是不可得的假象,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真。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刹那刹那的生灭,得到了已经不是那一个了,你永远得不到你认为真实的影像,因为世间一切都在变。所以,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假象,只是有一个相而已、“具相”而已,了不可得。那么这一切相呢,也都是由我们的自性、真空妙有的自性所显现的,所以说“是诸法空相”。这个空相,就是说明万有的“圆成实性”,是本来圆满、本来具足。为什么圆满呢?因为我们的自性没有什么差别,无二无别,相即是性,性即是相,心和物不能分开来。所以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它两个是不二的关系。

 

       有人说佛法是唯心论,也有人说佛法是唯物论,都不对。佛法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因为它两个(心与物)不可分开,分开了要么就落入常见,要么就落入断见,这是两个极端。所以,佛法是中道的智慧,“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垢亦不净、不增亦不减”,这是佛法圆融无碍的大般若智慧。世间所有的思想、文化、哲学,都没有超过佛法的,唯有佛法有这种圆融无碍的大智慧,能告诉我们世间万法的真相。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稍微的分析一下经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边有一个偈子,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我们想去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想去北京,“已去”表示我们已经到北京了,你已经在北京了,你说一个“去”,这个“去”已经了不可得了,这叫“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我们现在还在灵岩寺,还没有去北京呢,你说“我去北京”,你还没动呢,这个“去相”也了不可得。所以,已去、未去都不是去的真意。那么如果我们说“我们在去的路上”呢?我现在坐上高铁了,要去北京,那么去的当下是不是去呢?去的当下也不真实,为什么?因为念念生灭,念念不住故,所谓的“当下”没有一个具体的时点,离开了过去、未来,找一个当下,当下也了不可得。你分明就在就在火车上,你说一个“去”,要么说“我要去”,要么说“我已去”,若你说“我现在去”,“去相”了不可得。“去”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是众生的妄心分别,感觉“我在去”,好像这个“在去”是去,其实不是。我们在说“去”的时候,要么是落前念,要么是落后念,也就是说要么是说将来的状态,要么是说过去的状态,我们找不到当下,因为当下是不住的,念念不住。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我要去哪里”,这个“去”了不可得。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他分明是去了北京啊,也买了票、也经过了时间。那么我们从唯识的道理讲呢,这就是众生的遍计所执性----我们牢牢地执著这个相为去。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可理解、不可理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这颗妄心从无始以来执著得太厉害了!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哦,我听不懂啊!”。分明是去了为什么又说没有去呢?没有这个去相呢?是因为我们执心太重啊。我们总是被外相所污染,对外相执为实有,所以说没有去,大家感觉很难理解,不要急,我们慢慢的修学般若就好。(根据讲法录音编辑整理)


(待续)


前文回顾: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85-《心经》正文-色空分(15)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86-《心经》正文-色空分(16)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87-《心经》正文-色空分(17)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88-《心经》正文-色空分(18)

【灵岩法螺】《心经抉隐》89-《心经》正文-色空分(19)





【责任编辑:慧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