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词语报告|| 5年里,那些沉重的“中国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周来,大街小巷的圣诞树闪闪发亮,商店里循环播放着“Jingle Bells”的旋律。天猫首页悄然换上红色新装,主打买遍全球的“圣诞嘉年华”。就连手机app也带上了圣诞帽花式卖萌。


有媒体将这些景象称为“中国式平安夜”“中国式圣诞狂欢”。




圣诞节结束了,却留下了一堆“中国式”。


就在平安夜当晚,一档名为《中国式相亲》的节目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邀请父母和子女同台探讨婚恋问题。有关负责人称:父母参与到相亲中,表达他们的观点偏好、对于婚恋的态度,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


《中国式相亲》播出后,网友们疑团重重:什么是“中国式”啊?


锋标君也疑惑不解,同时也感到一份沉重。细细想来,这份沉重至少从2011年开始,5年了。


俯瞰5年“中国式”

2011年,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的“中国式”开始让公众感到“沉重”。


2012年12月,“中国式”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十大流行语”,加重了这份沉重。


2016年9月,电视剧《中国式关系》热播,“中国式”现象再次引发热烈讨论。




记得早在2012年,新华网曾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式”标签不能乱贴!(新华网,2012年10月26日)遗憾的是,收效不大,各类“中国式”仍层出不穷。


从构成成分上看,有“中国式+名词性成分”的,比如:中国式英语、中国式名校、中国式母爱、中国式陪读、中国式车市、中国式水乡……


也有“中国式+动词性成分”的,比如:中国式买房、中国式排队、中国式哄抢、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修学游、中国式兼并重组……


从符号形式上看,有“中国式+单纯字母”的,比如:中国式ACO(责任医疗组织)、中国式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中国式MOOC(慕课)……


也有“中国式+字母汉字混合体”的,比如:中国式CDS游戏(信用违约互换)、中国式ABS投资逻辑(资产证券化)……




当然,这5年里,真正打上“沉重”烙印的是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或影视作品等等。


2011年

《中国式离婚》《中国式人际关系》

2012年

《中国式创业》《中国式忏悔》

2013年

《中国式民主》

2015年

《中国式众筹》《中国式投行》

2016年

《中国式关系》《中国式相亲》


纵读5年“中国式”

“中国式”,原本只是单纯的修饰成分,多用于表明类属、限制范围等等。5年来,“中国式”构词能力不断增强,意义功能也变得多元。本土概念异质化、外来术语本土化以及社会现象标签化等等,较为常见。

 异质化

吸收传统概念,对其进行现代化解读,词义的变化体现出观念裂变。“中国式”即标志语义的历时演变。


中国式相亲


相亲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古时候,男女当事人并不见面,而是双方长亲见面议亲。现代的“中国式相亲”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禁锢,也没有“包办婚姻”的迂腐,体现的则是父母对子女婚恋问题的关注。




中国式养老


以往,父母常和子女同住,分散住家养老。当下,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和“城镇化”加速,“空巢老人”现象尤为突出。“中国式养老”是正在探索中的养老新模式,重点在帮助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寻求同辈互助、缓解内心孤寂。


中国式营销


传统的营销方法大多以人海战术为前提,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已不太适用。现在的“中国式营销”吸纳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产品推广以KOL(关键意见领袖)为原点,实现精准传播,重视体验分享和圈层传播。

 本土化

吸收外来术语,并对它进行本土化改造。“中国式”即标志了这一吸收、改造过程。


中国式熔断


资本市场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是市场出现急剧波动、市场情绪失控的时候设定的一个应急机制。这一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应用称为“中国式熔断”。中国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熔断机制,后因效果不佳便暂停了这一机制。


中国式周播


中国式周播与国外的周播不同。比如,日韩剧的模式是边拍边播,编剧可以根据观众的互动修改剧情。周播剧根据放映时间分为“月火剧”(周一、周二播出)、“水木剧”(周三、周四播出)和“金土剧”(周五、周六播出)等。中国式周播只是改变了播出周期,制作模式仍是拍完再播。




 标签化


“中国式”泛化用法,多表现为对负面社会现象的吐槽或怨愤。这里的“中国式”似乎是替人背了口大大的黑锅。




不文明过马路现象叫“中国式过马路”,冷漠围观叫“中国式围观”,无序排队叫“中国式排队”……


以此类推:

葛优躺——中国式休闲

北京瘫——中国式坐姿

……


“标签化”,最令人感到沉重。


沉重的“中国式”

2016年7月30日,锋标曾对“中国式XX”进行过调查(→点我回顾)。结果显示,早期的“中国式风格”“中国式绘画”等结构感情色彩趋于中性。,“中国式XX”的情感色彩一路走低。


近年来,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已经多次展开有关“中国式”大讨论。:

(1)讨论本身体现了“文化自觉”。

(2)“中国式”是文化自觉的体现,它将中国各式各类的社会现象“合并同类项”。

(3)“中国式”是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抱怨。

(4)“中国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人在国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提升。


见仁见智,讨论还将继续。无论如何,语言传播与国家形象的研究,当是语言学者的责任和义务。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 词语报告|| 你知道吗?26年来贴给90后的那18个“标签语”

  • 词语报告|| 20余年,“心灵鸡汤”4次味变

  • 特别“词语报告”||雾霾:一个持续热议十年的词


  • 网民高程度表述,哪几种直戳你心?

  • 刷、刷、刷,汉字文化圈2016年度汉字盘点画风各异

  • 迪伦,你虽缺席,但六个词足以懂你

  • 轻食、轻奢、轻学习,“轻时代”来了么?

  • 看脸时代,汉语里走红了24张脸

  • 见怪不怪, 流行语里出“大咖”

  • 特别纠偏:英文字母也象形 ORZ

  • 特别关注:汉语中的词变性、变性词以及性粗口

  • O2O、OFO、OFO共享单车,看看汉语词语大“包装”

  • 老王,我们同居吧!

  • 唇语识别技术哪家强?

  • 感恩有你!感恩节后荟萃感恩体

  • 你说的黑是什么黑?

  • 话是好话,但哏不正经

  • 以汝之性,冠厕之名

  • “闺蜜”修炼手册:闺门洞开,蜜之不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

授权、投稿等事宜请联系

whufxf@163.com。





  
本期撰稿:丁岑  黄迪
  
本期编辑:黄迪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