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直面提前到来的死亡 ——关于《晚安,妈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明天就要开始《晚安,妈妈》第二周的演出了,本周四依然是百元场,千万不要错过了!




《晚安,妈妈》是美国女作家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1947—)的剧作,剧中呈现的是四十余岁的女儿杰西在前两小时与母亲最后的对话。2016年12月7日晚,祖纪妍导演、林荫宇和刘丹主演的《晚安,妈妈》在鼓楼西剧场首演,于是,所有观众共同经历了这样的两个小时。


演出开始前,“三面墙”式的舞台布景已经预示和规定了一种标准的“第四堵墙”式观演关系——不过,这里的“墙”用三面纱幕代表,可以看到纱幕后面的过道和阁楼梯子、厨房以及另一间幽深的卧室,延伸了三面墙围拢的客厅空间,然而,这种延伸非常有限,总不出这一幢房子的范围,后面剧情的发展也告诉观众,这几乎就是杰西这些年来的全部生活空间。演出开始后,我们发现,剧中的情节时间与剧场观演时间几乎是同一的,虽然她们所谈论的事情中包含的外在戏剧时间向往昔和及将来延伸,但这栋房子里的这个夜晚的这场谈话,就直接发生在我们面前。




这种古典主义式、充满“同一性”的戏剧时空安排,最大程度地创造了舞台幻觉,也最大程度地使观众置身于正在发生的戏剧事件之中,调动观众投入情感与思考。从演出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安排颇为有效,观众被卷入其中,不得不直面这场事先透露的事件。


舞台上,母女俩的对话中,似乎充满了剪指甲、煮热可可、做苹果派之类的琐屑话题,然而我们都清楚,这是一场暗流涌动、极其紧张的晚间谈话,母亲正在尽最大努力劝说女儿改变的念头,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明确的戏剧动作,女儿则尽量向母亲说明自己的选择,安排此后的事情,她看上去更平静、轻松。剧中的母亲将女儿两个小时后的最终决定视为最大的悬念,但这对于女儿而言,根本没有悬念。在这种意识的参差之中,产生了贯穿全剧的紧张感。观众的同情立场和共情倾向,则游移于母亲和女儿之间,最终融合为更高层次的理解。




这是直面“”的一场戏。我们的讨论也不应该绕开这一核心问题。剧中呈现的场景是不同寻常的。现实生活中,者往往是突然离去,每每将亲友抛入深渊般的惊骇、困惑甚至是内疚、自责之中。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者的决定,情况会怎样?我们有没有可能阻止这一行为?有没有可能了解真正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改变这一切?《晚安,妈妈》展开这个假设创造戏剧情境,并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回答。


观剧过程中,观众首先容易同情于母亲塞尔玛。面对行为——尤其是亲友的行为,人们几乎是本能地想要阻止,出于爱,出于困惑,出于恐惧。剧中,资深戏剧家林荫宇饰演的母亲表演自然、细腻而富有层次,在听闻了女儿要的决定之后,她拼命抓住这个“机会”,用尽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她慌张地探寻女儿想要的原因,不断依据她所得出的表面化的结论,试图帮女儿排除所有使她不愿继续生活的因素,然而她也许永远理解不了真正的原因,而那些真正沉重的生存之重负,却是她也无力帮女儿解除的;她试图用爱、尘世的享乐、未来的幻想甚至是虚假的鼓励、虚拟的威胁挽留女儿,然而这全然无济于事。观众甚至能从这种错位的对话之中体会出几丝幽默,虽然笑过之后又会感到无尽悲凉。在塞尔玛的失败与绝望中,我们也被一种无能为力感所冲击,看到了爱的力量的有限——它并不足以留下所爱之人。




在第二个层次上,观众在困惑中试着去面对死亡,理解女儿的立场。人们似乎总是急于追索者的心迹,然而事实上,者的话是最难以被“真正听到”的,因为经过深思熟虑的的理由往往会动摇甚至摧毁在世者生存的合理性根基,人们在倾听之前已经准备好通过否定它来自我防御,。在这部剧中,如果母亲的劝说都未及核心,那么女儿想要的真正逻辑动因何在呢?母女俩的谈话透露出杰西的许多生活信息:自幼患有癫痫病,不能自我控制甚至长久以来并不自知,父母关系疏离紧张,与她拥有某种默契的父亲已经去世,她爱的丈夫也已与她离婚,她几乎没有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儿子是常年不回家的少年犯……种种情况糟糕透顶,但这些尚不能完全解释她的选择。杰西说她喜欢抽烟,因为每次抽烟都和上一次抽烟的味道一模一样,她觉得这是唯一可以控制的体验。对于生存,她也抱有同样的看法,由于多年以来身患癫痫的失控体验,对自我的控制感成为她的渴望。而对于她来说,她所能看到的实现方式只有,也就是她所说的当车内的一切令她感到痛苦而无法改变时,她有选择“下车”的权利。面对母亲的疑问和鼓励,她回答说,她不是放弃,而是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一种她可以完全把握的、肯定有效的选择。仅此一次,杰西做出了自由的选择,以否定当下生活与生命的形式,以否定“这一个我”的形式,实现了自我的完成。


在同情和理解了母亲的感受与女儿的逻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剧作用于观众心理的第三层“卡塔西斯”意义,即理解之后的释然与解脱。杰西提前告诉母亲她决定,这看上去相当残忍,无能为力母亲悲痛地说:“你给了我这个机会,使情况好转,说服你活下去,可是我又没有做到。今天这种情况发生以后,我怎么可能原谅自己呢,杰西?”杰西的回答说:“我告诉您,只是为了进行解释,使您不要责怪自己,使您不难过。您说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的主意。我并不想让您拯救我。我只是想让您知道而已。”这正是解读这部剧所设置的戏剧情境之关键所在,为什么让死亡的消息提前到来?为了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听到解释,有机会否定那些无法证实又无法挣脱的自责。




杰西告诉母亲,她得癫痫病,不是因为母亲对父亲不好,不是因为母亲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她想,不是因为母亲让她嫁错了人,住错了地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因为女儿的决定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且对她丈夫的去世也怀有愧疚。对此,杰西反复向母亲表达:“这跟您毫无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事情”。直到最后,母亲终于有一次沉沉地坐在沙发上,平静地说出“这是你自己的事”这句话,杰西走过去鼓励地拍拍她的手臂说,“说得好,妈妈,就是这样。”她知道母亲爱她,她也爱她的母亲,她甚至为她走之后母亲的生活做着种种安排,然而,她仍要选择,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她的选择否定了一种生存方式,却不是为了谴责任何人。祖纪妍在导演阐释中说,“这是一个在的语境下探讨爱的故事”,其实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爱的语境下探讨的故事”。这场在的背景下展开的对话,对于塞尔玛而言,应当具有解除她的负罪感的意义,虽然这一意义未必能在这位悲痛的母亲身上实现,但对于倾听和理解了母女二人的观众而言,尤其是有过类似创伤体验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抚慰和解脱。解脱从来不会通过躲避实现,而只能通过直面。


这一版《晚安,妈妈》的舞台灯光整体上是暖色调的,虽然所谈论的是,但其中仍有温情和希望。我们尊重杰西在这种境况下自主的、有尊严的人生选择,在这最后两个小时,我们要做的是倾听和理解。然而,我们还应当想到,如果应当被避免,那么重要的不是在最后两个小时进行劝阻,而是在更早之前做出改变,这也许就导向了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的思考。




存在主义哲学家、剧作家萨特在《禁闭》中,描绘了一个可怕而无法挣脱的地狱场景,每个鬼魂都再没有机会去改变他们生平作为,也就无法改变别人对他们结束了的一生的评判,整部剧笼罩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但萨特在阐释这部剧时,强调的则是剧中的反题: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机会通过行动完成自己。而英国当代“直面”剧作家萨拉·凯恩曾说,“有时我们不得不遁入想象的地狱以避免落入现实的地狱。对我而言,最要紧的是牢记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事件——以避免它们发生。我宁愿在剧场里冒险下猛药而不愿在生活中。”在这一意义上,《晚安,妈妈》是一部内蕴着希望的剧作。“死亡”在杰西的生命中提前到来,“死亡”的信息在母亲那里提前到来,“死亡”的意识在观众这里也提前到来,在“死亡”的映照下,自我完成、相互理解和做出改变的可能性出现了,而这些都是更好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作者 | 石头李

剧照摄影 | 李晏


关注公众号剧有趣,

即可购买鼓楼西剧场所有戏票


《晚安,妈妈》

2016.12.7—12.25(12/13/19/20休息)


《杜子春》

12月28日-1月8日(4号休息)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鼓楼西剧场官方购票平台


剧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6号

订票热线:010-64457019 15201614022

鼓楼西剧场路线提示

地铁:鼓楼大街站下车,从8号线G出口出。进入马路对面陕一边饭店旁边的大石桥胡同。沿大石桥胡同走到头,在协会对面的胡同左拐。

公交:635路或5路。德内甘水桥下车。沿鼓楼西大街向西走。在珠穆朗玛宾馆旁的小八道湾胡同进入,大约再步行100米。

(温馨提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鼓楼西剧场无法提供车位,请大家尽量绿色出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