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北京空气微生物中发现耐药性基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在你要针对北京空气微生物中发现耐药性基因发表意见之前,首先应该清楚两个最基本的界定:药性≠致病性、微生物≠致病菌。




北京空气微生物中发现耐药性基因 爆发之前先来抠字眼

  
  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Joakim Larsson)团队,近日在《微生物》杂志发表论文指出,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种类,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平均有64.4种。最令人震惊的是,在北京的空气中发现了耐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微生物基因。Joakim Larsson认为,空气可能会是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而这之前没有被意识到。
  
  对此,北京市卫计委回应称:“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不仅在空气中,在空降、鼻腔、呼吸道、胃肠道,都存在细菌或真菌,它们对人体是没害的,大量细菌和我们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加。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细菌是有益的。人类的总数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寿命越来越长是显而易见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之间网上炸了锅,部分网友坚信人类对付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线失守,人类甚至会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面对北京市卫计委的回应,他们抛出“”、“打太极”、“甩责任”等论调,认为北京市卫计委罔顾民众生命安全,。当然也有一些理智声音的出现,然而这些声音大多被激愤的声音所淹没。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用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来解释,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大家喜欢鼓吹“少数服从多数”,即便那少数人才是正确的。
  
  再通俗一些,大家对应该并不陌生,,有多少人可以保持客观中立的判断?以这几天引来众多争议的《爸爸去哪儿4》为例,当节目组主打“蕾力父女”牌时,,并乐此不疲地制造各种噱头,而节目组定位显然不够坚定,才导致这帮人倒戈“恋童癖”问题时有些无所适从。
  
  以此次事件来讲,北京市卫计委的回应有问题吗?没毛病!但是大多数人不认同,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耐药基因=超级耐药菌,这让一大群网民“放开尥子撒欢”,认为自己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有绝对优势去指责政府行为。殊不知落在专业人士的眼中,这种行为却像不知自己光腚的猴子,是一群无知者的狂欢。
  
  当然,研究本身没毛病,北京市卫计委的回应也没毛病,那毛病出在哪儿?新闻标题!以“耐药性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我们可以看到《毁三观!空气中平均含耐药性基因64.4种,问题有多严重?》,或者《北京空气中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比较靠谱的一个是《北京雾霾中现对“最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这些新闻大都由颇有影响力的媒体传播开来。
  
  Excuse me?你不是在开玩笑,空气有耐药基因,那是不是还可以认为空气有情绪,雾霾是因为它抑郁?而且研究者自己也说了,这些结果并未确定所收集的样品中的细菌是否确实在空气中是活的,如果它们具有活性,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胁。我们重点重申:是空气中的微生物中含耐药基因!这些微生物是否具有活性目前还未知!
  
  有人说北京市卫计委在抠字眼,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得抠:耐药性≠致病性。研究者未披露拥有耐药基因的是哪些微生物,所以你不能武断地认为微生物=致病菌。我们所害怕的超级耐药菌是指致病菌,所以如果北京市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含有耐药基因,这才是真正的恐慌。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出,虽然微生物的耐药性和致病性不是同一个概念,且某些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并不意味着药物无效,但是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相同致病菌导致的疾病将要求北京市民要吃更多的药,从长远来看,这点确实不利于民众健康。
  
  我们可以理解民众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焦灼心情,但千万不要将这种焦灼演化为不理智的语言暴力,如你所见,它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在更精确的研究结果、更有效的治理方略出来之前,想方设法为自己营造一个可以安心的环境或许更好。



觉得有用就分享给你的小伙伴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