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关系决定阶层:《人民的名义》里的那些关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大剧怎么看?会看的,看门道。



(一)


《人民的名义》热播有些天了,大家都在说什么“大剧”、“豆瓣9.1分”,我也赶热闹加入追剧大军。抽时间看了六集,果然剧是好剧,值得追。


什么是好剧?一是愿意看,二是看了不后悔,三是看了有感。


《人民的名义》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了令人生感,而且感的层面还很丰富。比如我,就对剧中人物的关系很感兴趣,并且产生了对于“阶层固化”的联想。


人们似乎很忌讳谈论阶层这个话题(至少公开的场合是不太准许的),但有许多相似的词汇一直在流行,比如上流社会、名流、精英等,显示了人们内心里是知道阶层分化的现实,但也期盼在阶层上跃进,羡慕上层的生活方式(据说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观看网红直播来解决这个躁动的欲望)。


人分三六五等,社会有层级,流动走台阶,这就是阶层。为了社会和谐的大义,不太方便公开讨论阶层,只能巧妙地使用一些替代词,比如黑领白领金领,领子颜色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阶层。阶层没有明确的划分,在下者可以通过努力上升(但着实不易,“黑领”怎么洗也是洗不白的),在居上位者不小心则会跌落下来(这个要容易得多);阶层也不足以用金钱来做标尺,据说街上卖大饼的流动商贩都是隐形富豪(按一天卖一千个饼子来算),但大饼哥只能算社会的底层,而北上广一个高档写字楼里的房奴哥哥或月光妹妹,兴许还认为自己属于较高阶层呢!所以,人们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要么回避,要么误判。


阶层不宜以工作或收入来衡量,或许用生活方式以及交际圈子来判断更为合适。


圈子,是最直观的。圈子是一种关系网,人的社会地位及其阶层,往往是由关系状态决定的。



(二)


看了《人民的名义》这部“史上最大尺度”大剧的第一集,我就发现剧中人物的关系大有玄机,有一个忽然“懂了”的感觉。


在剧集开头讨论是否抓捕京州市丁副市长时,关系网就一目了然:北京、汉东省以及京州市三级检察、,都是同学,还是很铁的那种,“睡上下铺的哥们儿”!


好到什么程度呢?


看细节:


汉东省陈局长直呼北京副局级侦查处侯处长“猴子”,猴子猴子不离口,那透着一股亲!猴子果然大闹天空,自个动手,从长家扒出两只私藏的螃蟹。


,和两位同学虽然交笃,但不如侯处和陈局那么铁。


祁厅长出身贫寒,人生第一双运动鞋,还是陈局长的姐姐送的,因为穷,暗恋陈局姐姐却只敢把心事压在心底,这就是沉在底层的自卑,也是祁厅长凡事用心深刻,仕途主要靠攀附、讨好以求“进步”的根本原因。


剧中祁厅长这个人,刻画最好,他每次出场,都在动脑子。好比第一次露面,就刻意讨好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李书记,后来强拆大风厂,,陪着李书记冲到第一线。他这么做的目的,被省委副书记高育良一眼洞穿,就是为了在省委常委会决定副省长人选时,,。



一个人想在仕途上往高处爬,还不能爬得太慢,必须有贵人扶持。祁厅长这人,出身差,心理卑,能力又不强,?因为,他有贵人扶。


这位贵人,就是汉东省委副书记、书记高育良。


第一集就把这层核心关系交代明白了:、,当年都是汉东大学政法系的高材生——或称“高门弟子”,因为高书记正是他们那一届政法系的系主任。


当年高书记其实最看好侯处长,侯处时任学生会主席,有才,长得又帅气,高书记甚至动了心,想把独生女儿嫁给他。可是不知什么缘故,侯处长没有成为高书记的东床快婿(可能因为侯处已经谈了朋友,就是后来的妻子小艾)。今天的高书记,当年的高主任、高老师,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学生——“育良”嘛!——以至于不同寻常地从学生中物色女婿,可以看出此人有栽培“自己人”的习惯,很有做学阀或官阀的潜力。


高育良后来弃学从政,从政法学者起家,只用了十多年,就由汉东省某市市委书记升任省委副书记兼书记。可以说,这不是偶然的,与他通悉官场规则,长久地运筹人脉,大有关系。随着剧集的缓慢播出,吃瓜观众们早捺不住,纷纷猜测谁是坏人谁是好人,网上还出了道选择题。我大胆预测,高书记野心太大,这个人物的“发展前景”可能不太好。


侯、陈、祈三位同学,都是省委高书记的亲密学生,构成一个关系核心。


(三)


三个同学中,侯意气风发,精明能干,陈身世最佳,为人持重正直,唯祁出身既低,人格最差,能力还不济(比如他给京州市李书记出主意,要趁乱把大风厂强拆了,就是个骚主意,如果不是被陈老压住,还不知要捅出多大娄子),可是在这三个同学中,以祁与高书记关系最密,他的官也做的最大,已然在往副省长的大位上奔了!


祁厅长可说是平民上位的典型,这几年所抓的大老虎,有不少都属于祁厅长这种“励志”类型的……好吧,我已经基本确定,祁厅长多半不得“善终”。


祁厅长这个人天性里含着强烈的贪欲,有一种媚上的本能,这是他贫寒的出身决定的。阶层低,他就得比别人更卖力地往上爬。剧中人物中,,最为不易,他为了上爬,不得不做出一些非常举动,如果最后不免跌落下来,那他真是一个悲剧人物。可是他的命运又具有某种不可避免性。


因为我只看了六集,只能就六集所知的情节来分析。主角侯处长是什么出身,还不清楚,他虽然拒绝了高老师的雀屏美意,但他现在的妻子,也是他的同学,,早已升任副局级领导职务,直到侯处长在“括号”里加了副局级后,才跟她“平起平坐”。这两口子,坐上床上一边刷手机,一边大谈人民利益的那一幕,简直让人笑喷了,网上甚至有人说,他俩肯定已经没有性生活了。



在这部戏里,除了官场师生关系和同学纽带,还有就是同样为官、同在一个系统的家庭关系。


夫妻的结合,有其后来的偶然性,但父子、母女关系,则是天然的资源。,大概是看上了陈局长,在他家里做饭,还暗示他,鳏身已久,可以找一个了。陈局长却说,你多想想自己吧,你妈妈大法官还给我打电话,教我多关心你呢!又“剧透”了,原来美女检察官是法官的女儿,而且大法官跟陈局很熟,不然怎么会给女儿的领导打电话,请他关照女儿的婚事——难道真是公检法一家人?


陈局是好人,到第五集就被汽车撞了,很可能是被谋害的。但不必因为他是英雄,就隐讳他是官二代的事实。


陈局的父亲陈老原任省检察长,八十多岁了,在剧中是老革命的代表,标杆人物。他当过八路军,连沙书记都可以直呼小名,如果不是因为“官怨”太重,退休前也做到副省级检察官了。据说他爱得罪人的习惯已经影响到他儿子陈局长了,但他对孩子的影响应还是正面为主。是他将儿子引入检察队伍,并且亲自领读入检誓词,儿子在单位的领导(如季检察长),过去都是他的兵,陈局长这条路走起来,自然特别顺畅。所以他远没祁厅长那么使力,也做到了副厅级的长。


绕来绕去,还是陈局长的“兜子”最深。如果他要像祁厅长一样会“来事儿”,,三个同学中,应以他的前途最为光明。



除了上面这些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还有一些云山雾罩的政商关系,如山水集团美女老板被人说是高书记的亲侄女,大风厂的老板“包子”和侯处长是发小……仅仅六集,这部大剧,已经注定将是一部破网(关系网)大剧。


(四)


一张关系大网将所有关系人都笼罩其中。每个人必须找到一个接口,才能进入这张关系网。在网中,既有资源发挥着催化作用,同等资源互相拼配,快速组合,凝结成一个特有的“关系阶层”。你和什么人做朋友,你就能看到你所处的阶层。


网中的每个人,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往往烙印着他特有的“阶层特色”。


出身较低,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祁厅长,相比于剧中其他人,他是一个新人。祁厅长来自较低的社会阶层,一生都在“奋斗”,可是由于他起步层次太低,又急于上进,决定了他更多时候只关注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把眼光放之长远。比如高书记多次劝他,让他多接近退休多年的陈老检察长,陈老还是他同学的父亲,可是他嫌陈老是个麻烦制造者,刻意避开他。高书记明里暗里点他,说陈老资格很老,。可是祁厅长毫无“战略储备”的意识,他只用心于摸得着、看得见的资源。所以当他知道陈老与新任省委书记关系密切时,立刻动了心思,要去探望陈老。高书记对他的评价,就是走的太急。虽然祁厅长这几年发展很好,但他始终不能把脚步放缓些,永远局促于当下,而没有耐心去积累和沉淀,最终难免翻车(事实上,做官的人,又能有几人心怀整座森林,还不都是只瞧得见眼前可以攀附的枝桠?)。


家庭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从陈局长身上也体现出来。陈无疑是剧中一个正面典型,他扎实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包括他对妻子和事业的热爱,都来自家庭的熏陶。作为官二代,他出身优渥,资源条件良好,起点高,成长顺利,一般来说,像他这样的人,不会把太多的心思放在经营人际关系上,因为他生在较高的阶层之中,拥有现成的关系网络,但他们在做人做事上也较为拘谨,不大会做过格的事,稳中求进,是容易成大事者——可惜编剧让他在第五集就变成了植物人(然而这个情节不大可信,像陈局长这样级别的干部,一般是不会孤身冒险,“夜闯双龙山,密会举报人”,并且那么容易“被车祸”的)!


侯处长应该也出身精英家庭,这从他的气质上能看出来。但他的家庭肯定与陈局长不同,他可能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样的家庭可以供给他“足够”的资源(够用,而不是像陈局家庭那样丰富),满足他多方面的爱好,并且鼓励他自由成长。他也是通过读大学进入检查系统,以其能力得到领导的赏识,他虽然没有与高书记的女儿交往(那时高还不是书记,不交往的原因也不详),但他取了一位很有气质的女干部,而且还是“高配”。说明侯处长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下,有着十足的精明。可见,“优质资源”在一个较为固化的阶层网络里,仍然是大受欢迎的。因为较高的阶层也需要从民间(较低的阶层)汲取一些新的优质血液,以强化它的基因,这给了少数优秀者一些特殊的上升空间。


古代有这样的俗语,说科举制度后,开始产生这样的现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有钱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对不是普通农家,他们来自更高一些,因而人数更少的士民阶层。真正的普罗大众,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际关系资源培养一位进士的。


大众,是人数最多的人口,他们又称人民。《人民的名义》以“人民”为题,可是我们谈论的“阶层”与“人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个敏感的话题,在此不拟展开,我们只需确定一点,那就是:当一个人口口声声关心人民福祉、保护人民利益时,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人民”,而以“人民”的代言人自居了。




,,但具体谁是“人民”,却很难确指。相对而言,“群众”的身份更容易判断,比如在填表时,不是党员,便是群众。


社会的共通心理,都是企盼上升,脱离“群众”,而升入更高的阶层。但问题是,当我们看到,在目光所及的那个“阶层”里,所有人都存在着各种血缘或超血缘的关系,与他们存在相关关系的人才更容易融入其中,那么,那些缺乏关系,来自广大下层的群氓呢?没得玩,只好追剧,看人家怎么玩呢


这部剧里,有一句台词让我笑了。祁厅长对仕途有很深的感悟,最烦那位动不动说“从这里来到那里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老顽固陈检察长,他对老师高书记说:“其实谁都知道,我们都是从娘胎里来,到坟墓中去!”高书记扭头看了一下他,没有说话。我却笑了,大实话啊!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