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今晚很多人“面朝大海,泪流满面”|祝贺长征七号成功发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6月25日,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天。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这一天,航天人已经盼了很多年。今晚,许多人面朝大海,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这是新一代长征火箭首次发射

也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的首次发射

还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的首次发射

一起来看文汇报特派记者从前方发来的

振奋人心的现场报道




当我国最新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2号工位上腾空而起,两个芯级火箭和4个助推火箭同时喷出的熊熊烈焰,在海南的夜空和铜鼓岭脚下的南海碧波上划出了两道明亮的弧线时,现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人员和所有的航天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即将发射的长征七号


在文昌“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前夕,

人们早早来到现场做好准备,

众人一起静候这历史性的一刻……


↓↓↓点击视频,查看“长征七号”火箭发射现场视频





▲下午文昌海边


▲遥望发射现场


▲当地的路牌


▲围观群众准备的天文望远镜


▲天气炎热,很多围观者显然是有备而来


▲海南防汛的工作人员


▲拉起的文明观看横幅










▲没有望远镜的人们也希望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太原、西昌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从大漠戈壁、黄土高原、苍翠青山到碧海蓝天,走过60年不凡历程的中国航天事业,开始了面向星辰大海的新征途。


长征七号究竟为何备受瞩目?

看完下面这些内容相信你就知道了


2007年8月,、,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型航天发射中心。


十年磨一剑。新亮相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今天终于夺得长征七号的首飞全胜。文昌与我国已有的酒泉、太原、西昌这三大航天发射中心有什么不同?它的建成对我国航天事业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谋大事者首重布局。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说,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建成,对我国增强空间投送能力、优化航天发射格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书记王经中告诉记者:“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当然不可能是已有三大卫星发射中心的‘翻版’,它有着自己的定位和使命。”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海南文昌市东面的南海之滨。当记者站在龙楼镇铜鼓岭脚下隔海远眺发射场区,只见两座高高的发射塔架耸立在海天之间,两旁是绿油油的婆娑椰林,不由得想起两句诗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因为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座测控站,记者看到这八个大字刻在大门口:“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这是文昌航天人的抱负和情怀。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在21世纪,如果没有航天梦,就难以实现强国梦。文昌,让记者更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决心,以及航天人的信念和奉献。



▲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图 (陈龙/摄)


从内陆到海洋,是胸怀更是使命



北纬19度19分,东经109度48分。


这是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经纬度。


“我国最早建的航天发射中心是酒泉,其次太原,再是西昌,西昌的纬度是北纬28度。从建设的先后顺序不难看出,我们的航天发射中心是个越来越向南建的过程。”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毛万标告诉记者,“文昌发射中心更是实现了从内陆向海洋的跨越,跨过了琼州海峡,坐落在海南岛上,有的测控站还建在三沙市的西沙群岛上。”


可真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航天发射中心越靠近赤道,优势就越明显,这是因为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是36000公里,同步轨道卫星的定点位置就在赤道上空。


“在文昌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在西昌发射相比,运载火箭的能力可提高10%-15%,卫星可节省更多的燃料,有望多在轨道上工作两年。”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时,卫星质量只有173公斤,近地点高度为430多公里。文昌发射场副主任易自谦说:“我国未来计划中的更多中高轨道的航天器,都将在文昌发射。我国探月工程虽然是从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起步的,但执行‘绕落回’第三步任务的‘嫦娥五号’航天器就将从文昌发射,它降落月面后还将再返回地球,所以必须用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完成这一使命。还有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它需要载荷能力更强的重型运载火箭。正是中国要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必须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海南建新的航天发射中心。”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的位置也在北纬28度,与我国西昌的纬度相近。世界上比我们文昌发射场更靠近赤道的只有地处南纬5度的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


酒泉航天发射中心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几近小半个上海。而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占地面积为18222亩,仅12平方公里多一点。这12平方公里,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布局来说,可谓“四两拨千斤”。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专家张庆祝为记者历数文昌发射场的选址优势:“首先是文昌的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能够提升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其次是射向宽、安全性好,运载火箭可以往南海发射。过去在内陆发射,人口密度大,每逢发射要疏散大量居民群众,即使是成功发射也要影响部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而且,在文昌发射,火箭残骸落区均在海上。”


这次发射的长征七号是由“远望21”号轮从天津运到文昌清澜港的,“还有就是海运便捷,可行性强,过去长二、长三、长四运载火箭的直径一般为3.35米,助推器为2.25米,还可以用火车运输,而我们未来将发射中型和重型运载火箭,比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级的直径就达5米,火车运输通过隧道桥梁就有困难了。”毛万标说,“你别看我瘦,我进长三甲有的箱间段还转不开身。这次进长五的箭体,里面直径5米,感觉空荡荡的,我嘱咐大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布局优化、优势突出,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航天发射中心形成沿海内陆、高低纬度、各种射向结合互补的科学布局,跃进文昌是我国航天新布局的精彩“落子”。王经中书记说:“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建成,从内陆到海洋,不仅体现了大国的胸怀和新的理念,而且有着面向未来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它是开启我国航天事业新征程的奠基工程。”


从近地轨道到深空探测,确立世界一流目标




走进文昌航天中心发射中心办公楼,一楼大堂正中的一条横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这是文昌航天人的雄心和标准:世界一流。


世界民航组织对民用机场的等级划分有统一的标准,从1A到4E,4E等级最高;但航天与民航不同,,因为不同的国家航天发射模式不尽相同。比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它在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工位有几十个,一个工位对应某一种型号的运载火箭;而别的国家一个发射工位也许能发射多种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谁更好些?只能说各国国情不同,各国都会根据各自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和发射场的不同状况,做出最优选择。


“尽管模式不同,但实际上什么发射场称得上世界一流,其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是有的,就是它必须能执行世界一流的航天任务,才能称得上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场。如果只能发射气象卫星,那在今天肯定不能算是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场了。必须能承担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飞行,以及深空探测等航天发射任务,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毛万标强调说,“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中心,其实不仅仅取决于发射场本身,它主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文昌航天人将世界一流的建设标准概括为“发射能力强、运载效率优、安全系数高、生态保护好”。


张振中主任说,我们把航天发射场的标准定得高,是因为发射场太重要了。发射场是航天器飞往太空的桥头堡,也是地面确保成功发射的最后一道关口。


一流的航天发射场,其组织指挥能力非常重要。“没有一流的组织指挥,就无法确保在指定的时间完成发射任务。”毛万标说,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按最佳的运行轨道计算,发射的“窗口”时间一个月只有3天左右。一旦错过了这3天,再要发射就要等下一个月的窗口期。而从地球前往火星的路途更为遥远,以目前人类的航天技术,飞行时间长达9个月,因此必须选择地球与火星两者处于相对最佳位置时才能发射,以尽可能地节省航天器的飞行时间和推力,所以这个最佳的“窗口”时间可能要近两年才出现一次。如果你错过了这次最合适的“窗口”时间,那下一次发射至少要在近两年后。


“所以,我们首发长征七号的发射目标是:安全发射、准时发射、成功发射。”他说,“没有安全和准时,就不可能是成功的发射。”



▲发射基地现场图 (康璐/摄)


当记者跟随专家走进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对此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共有两座,分别供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使用。它们是航天中心最高的建筑,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的垂直总装厂房高93.5米,曾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而如今文昌已经后来居上,达到了近百米。


记者看到,“巍峨”的厂房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在橙红色的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上竖起,上面台体的面积有6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自身就高达53.1米。专家张庆祝告诉记者:“这个发射平台其实是新型的脐带塔,它的总高度近70米,高度将近于24层楼房。”工作人员正在脐带塔上忙碌,测试着长七的各种数据。




记者走进测控指挥大厅,正对面的墙上是高3.7米、宽21米的大屏幕,整个长七发射、飞行的测控实况将一览无遗。张庆祝说,别的发射中心的测发、测控和指挥系统,都分别建在不同的场所,有的还相距很远,而文昌综合运用大数据系统,把测发、测控、指挥、通信、气象、情报都集中在一起,采用同样的指挥平台、同样的体系架构,各类信息高度融合共享、集成高效,实现了指挥一体化和技术保障智能化。


在测发指挥大厅,记者问:“那个按下红色发射按钮的座位在哪里?”


张庆祝边指给记者看哪个是按发射按钮的座位,边告诉记者:“现在的发射指挥已经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在正常情况下,是计算机按预定程序发射,是不需要人工再按按钮的。”


“首飞成功,并不意味着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已经‘世界一流’了,这只是我们迈向世界一流的第一步。我们离世界上一流的航天强国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世界一流’是我们永不放弃的努力方向。”张振中主任说。


从“三垂一远”到“新三垂一远”:发射效率更高




站在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的楼顶平台,向东遥望,只见2.8公里外耸立着两座发射塔。围绕在每个发射塔四周的是4个120米高的避雷针,因为海南夏天多雷暴。从发射台再往东800米,就是碧绿的南海。


2009年10月,文昌举行航天发射中心开工典礼时,这里还是一片西瓜地。


2010年4月,文昌发射场正式动工兴建。


连接长七垂直总装厂房和发射塔的,是一条拐弯的铁路。长七在此完成所有检测任务后,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通过铁路将它运到高达85.8米的发射塔,然后加注燃料、待命发射。


“航天发射场主要分为技术区和发射区:技术区,主要检测火箭的技术状况,以确保火箭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射区,主要承担加注、发射任务。航天发射对安全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技术区和发射区不能间隔太近,酒泉发射场的检测厂房与发射塔相距1.5公里,而我们文昌两者相距是2.8公里。”毛万标告诉记者。


“过去在酒泉发射场采访时,得知他们的发射模式是‘三垂一远’;现在听说文昌的发射模式是‘新三垂一远’,两者区别在哪里呢?”记者请教毛万标。


“‘三垂’,就是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一远,就是远距离测试发射。”毛万标为记者解惑,“西昌的发射模式是运载火箭经过检测,到了发射塔还要一节节重新组装;酒泉已经先进了一步,实现了垂直转运,到了发射塔无需再重新组装,但在转运的过程中,连接运载火箭的电缆是断开的,到了发射塔必须重新连接、重新测试;而我们文昌直接就在活动发射平台上测试,发射平台上就有一个脐带塔。运载火箭在厂房里测试完了后,电缆不断开,由活动发射平台直接转移到发射区。因为始终保持带电状态,火箭就不需要重新测试,很快可以加注。这样从转场到发射的时间一般只需3天半,将来甚至更短,未来的目标是一天半就可以完成转场、加注和发射。”


发射检测周期的缩短,使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具备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年5-6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年3-4发的发射能力。


脐带塔上还有两个新增加的摆杆,这又是为什么?


“海南气象的一大特点是100米以下浅层风的风速较大。我们在酒泉测过,那里戈壁滩的风速大多是每秒9米,而文昌的风速经常达到每秒20米。为了保证垂直转运的火箭在8级风的情况下也能顺利通过弯道、平稳站立在发射塔下,设计人员为文昌脐带塔专门增加了这两根摆杆。”易自谦告诉记者。


站在发射塔下,再次感受长征七号带来的震撼。由航天安装总队负责建造的这两个发射工位的建设难度极高,仅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的重量就有近2000吨,再加上满载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有600多吨,还要承受长七点火起飞时的烈焰高温和巨大的震动。弯下腰看下发射平台下的导流槽,发现它与太原、酒泉发射工位下的导流槽又不一样:导流槽是干的,不仅没有贮水,而且正中间还有一个尖尖的分流锥。


原来,这是干式锥形双向四流道导流槽。长七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时,喷出的烈焰温度高达2800℃。为了降温减噪,发射平台上安装的喷水装置会在运载火箭点火前数秒钟自动喷水,在短短20秒钟内喷水400吨,给发射平台和导流槽降温,分流锥能将发动机喷出的烈焰快速导向两侧,导流槽事先涂有特殊的防高温涂层,再加上喷出的水幕和分流锥的作用,就能快速地降低尾焰的烧灼,保护发射工位的安全。


虽是外行,但直觉让记者觉得文昌比别的发射场要“复杂”,“是不是越现代化的发射场,各种测控保障设施就越复杂?”记者问。


毛万标笑了,“航天发射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运载火箭系统、载荷系统、测控信息系统,还有发射台系统,这几个系统之间各有分工,也要相互配合。我们进行的是‘箭地一体化’设计,发射场的测控厂房、转运发射平台、发射塔的设施建造得尽可能完备些,把那些可以从运载火箭上转移到发射场的功能,尽可能地转移到发射平台上,这就为运载火箭节省下了更多的空间和质量,可以用来提升运载火箭的载荷能力。而且,简单即安全,这么做还可提高运载火箭的安全系数。”


从偏二甲肼到液氧煤油:合练比发射更难




与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等传统燃料不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氢液氧推进剂,长征七号采用的是液氧煤油推进剂,其共同特点是无毒、无污染,这是文昌发射场实现“生态保护好”的重要保障。


长征七号使用的液氧温度为-183℃,而长征五号在其重达800多吨的箭体里,90%是-252℃的液氢和-183℃的液氧,于是长五又有“冰箭”之称。


而海南岛属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雾,还有强烈的紫外线,台风雷暴频繁。


专家张庆祝说,在酒泉发射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进剂的运载火箭,我们说火箭有时会“出汗”;而在文昌,火箭里面的液氢液氧是-252℃和-183℃,箭体有时会“结霜”,甚至可能将脐带塔连接的插头都冻住。要是该脱落时脱不下来,这会危及发射安全。


新的保障任务对文昌人是个前所未有的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经过科学预研和反复实践,他们突破了大容量低温推进剂的转运储存难关,创新了大流量低温推进剂并行在线加注技术。


为了确保首发成功,文昌组织了可以说是我国航天史上流程最复杂、组织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合练。“长七合练了130天左右,长五合练140天。”易自谦副主任说。


“合练为什么超过了正常发射所需要的周期?”


“合练必须难度更大、模拟的危情更多。正常发射,推进剂加注了不用卸载;而合练必须模拟意外的情况发生,加注后必须卸载,卸载后再加注。”他说。


经过两轮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合练任务锤炼,文昌构建起了核心层、骨干层、操作层的成熟人才体系。


“我们航天人才,必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可能几十年就做一个岗位,但追求的就是把这项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有两句话:‘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您放心’。这就是航天人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毛万标说。


这让记者再次联想起在发射场看到的话:“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我们航天人就该这样,”没想到这位老家是安徽“桐城派”故乡的资深“理工男”,竟然脱口而出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停顿了片刻“我们航天人‘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既是我们有着向往星空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说,谁不喜欢春暖花开呢?”


航天人格外看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这次首飞,不仅它是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的首次发射,还因为长征七号是我国迄今为止载重吨位最大的运载火箭。它能否成功发射,事关其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能否担负起我国一系列航天发射的重任,以及我国未来后续新型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能否顺利进行。


就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严谨有序地推进“首发”的各项准备工作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文昌的试验队,听该院有关专家和领导讲述长征七号的创新点,以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未来的使命。


对话长征七号副总指挥张涛:长征七号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1
我国载人空间站需要长征七号


>>>>

文汇:


长征七号的研制是怎么提出来的?当时考虑它主要承担什么发射任务?


>>>>

张涛:


最早提出研制长七的专家,是我们的老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同志。提出研制长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设我国的载人空间站。国家航天部门已经宣布,将在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任务。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最初的设计寿命只有5年,1986年2月发射升空后,实际载人飞行了13年,全部在轨时间超过15年后坠毁在南太平洋;而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其建成后的设计寿命为15-20年。,我国未来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的在轨运行时间也应当在10年以上。在载人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必须由货运飞船为其运送货物和燃料。为了降低货运飞船的飞行成本,货运飞船就必须一次能为载人空间站送去尽可能多的物资和给养,所以发射货运飞船的运载火箭也必须大些、更大些。但当时,我们有效载荷最大的运载火箭是长二捆("CZ-2F"),它的有效载荷约9吨,所以研制火箭推力和有效载荷更大的运载火箭,就成了中国航天人必然的选择。



>>>>

文汇:


听说长征七号的研制从2008年就开始了,刚开始时的型号是"CZ-2F/(H)",而现在命名为“长征7号”,这中间有什么区别?


>>>>

张涛:


研制长征七号,对我们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来说,真是“八年磨一剑”。2008年11月,我们院就组建了最早的型号队伍;2011年1月,长征七号和我国的载人空间站工程一起通过了国家立项。那为什么最早的型号是"CZ-2F/(H)"?因为最初的设想是在长二捆的基础上,花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更换新燃料的目标。这个"H",就是“换”的意思。现在的长征七号,不仅燃料换了,发动机换了,火箭的布局也换了,长征七号实现了有效载荷运载能力从9吨向13. 5吨的跨越,前后花了将近8年时间,这与国际上研制一个新型号的运载火箭的周期为8至10年是基本吻合的。



2
长征七号是“跨代”的运载火箭


>>>>

文汇:


请具体介绍一下长征七号有哪些主要的创新点?


>>>>

张涛:


长征七号与长二捆相比,除了火箭结构的直径都是2.25米和3.35米没有变化以外,可以说别的都变了。与过去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火箭相比,它有着“跨代”的特征,是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环保中型运载火箭。


首先,它采用了新动力。长征七号的全长为53.1米,采用的是二级半结构,中间最下面的芯一级高度逾26米,还捆绑有4个助推器,助推器的高度比长二捆的助推器高了将近一倍,高达27米。4个助推器的直径是2.25米,每个装有一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每个推力达到120吨,比过去的75吨增大了60%。火箭芯一级的直径仍是3.35米,内装2台120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一级上面是一个将近3米高的级间段,上部芯二级装有4台18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最上部的整流罩也作了改进,高度为13米,直径为4.2米。


火箭按程序点火后,正常情况下在7秒钟之后形成730吨推力。火箭起先缓缓离开发射台,然后越飞越快,直射苍穹。


首次发射的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5.5吨。它运载能力的增强,不仅是因为火箭的“个子”比过去大了,还因为它采用了新燃料。新型发动机的全称是“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液氧和煤油,与过去使用的燃料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相比,不仅无毒无污染,而且火箭发动机的推重比更大,如以人来比喻,就是不仅个子长高了,而且力气也大了。



>>>>

文汇:


但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个子”大了,加注的燃料也多了,其自身的“体重”不是也增加了吗,还能“身手矫健”吗?


>>>>

张涛:


运载火箭的推力大了,火箭的力学特性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它的重量、发射时的振动和冲击都大了。在研制长征七号时,设计师们已经考虑到了这一挑战,对火箭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优化,使其自身结构的重量更轻。长征七号起飞时,整体重量近600吨,其中火箭自身钢筋铁骨的结构重量仅占一成左右,约九成重量为燃料,这使得运载火箭得以装载更多的有效载荷。


>>>>

文汇:


除了新动力、新能源以外,长征七号还有什么创新?


>>>>

张涛:


长征七号还采用了新的布局和新的结构。新的布局体现在发动机首次实现了联合摇摆控制,过去助推火箭的摇摆角度有限,而长征七号4台助推器的发动机都可进行单摆、第一级芯级里的2台发动机可实现双摆;第二级芯级里的4台发动机2台固定、2台可以实现双摆,这使得整个运载火箭的飞行控制更为“操控自如”。


更为强劲的动力系统,也带来了运载火箭的力、热环境的恶化,各部件的耦合条件也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对长征七号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过去运载火箭捆绑的助推器是“两点支撑”,现在长征七号采用的是全新的“三点支撑”,又叫“超静定捆绑”,火箭的贮箱也使用了新型材料。


长征七号还有了更聪敏的“大脑”,由于采用了三总线控制的冗余技术,具有自我检测和备份功能,提高了运载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新研制的“新三垂”发射台,大大缩短了燃料加注后的发射准备时间。


在发射时,还首次采用了级间二次分离技术。就是发射后三分钟左右,4个助推火箭先行分离,芯一级发动机再飞行十多秒后分离;此后是级间段分离,然后芯二级的4个发动机点火,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的轨道,实现船箭分离。


3
长征七号具有中雨发射升空能力


>>>>

文汇:


您曾说过,长征七号是我国第一个全三维数字化设计的运载火箭。这枚全部在计算机上设计出来的运载火箭,在运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进行实地合练后,有没有遇到过新的问题?


>>>>

张涛:


长征七号确实是我国首枚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出来的运载火箭。也就是说,整个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22种、42部段全部是通过数字化设计后下厂制造的。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能力已接近波音、空客和NASA,我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时代的大门。


在运载火箭研制的过程中,对液氧煤油发动机进行了总计超过5万秒的试车试验,期间不断地优化完善,达到了较稳定的设计要求。2014年年底,长征七号合练箭抵达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开展了近3个月的合练,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海南自然环境的高温、高湿和高盐雾,以及海边的浅层风影响比较大。长征七号使用的液氧低温达到-183℃,在海南的高温高湿环境中,加注后的箭体上易结霜滴水,影响飞行安全。而且海南的湿度特别大,过去在酒泉、太原航天发射中心,那里的气候非常干燥,有时甚至过度干燥;西昌航天发射中心位于群山之中湿度也不小,但基本不影响飞行安全;文昌傍海,湿气要大得多,如不采取特殊的防湿防水措施,就有可能造成运载火箭内的仪器线路短路,且当地全年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的中雨较多。好在最初设计时,就有针对性地专门做了“防水”设计。在合练过程中,有进一步优化了防潮防湿的措施。现在我们还可以自信地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枚拥有在中雨条件下正常发射能力的运载火箭,这个能力是长二、长三、长四等运载火箭所不具备的。当然,我们会尽量挑一个好天气发射,以确保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在经过合练,长七的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实现了可停放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的纪录,这可为成功发射争取更多的有利时间。


▲发射基地现场图 (康璐/摄)


>>>>

文汇:


长征七号的可靠性设计指标是多少?


>>>>

张涛:


长征七号的可靠性设计指标是0.98,这是国际上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指标中最高的。国际上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指标通常为0.95-0.96。美国航天飞机就曾遭遇了两次重大失误,其可靠性还达不到这一标准。我们把可靠性的指标设计得这么高,是因为长征七号未来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是为我国的载人空间站服务,具有载人飞船发射的潜在使命,所以可靠性指标必须定得很高,以确保万无一失。


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以及载有两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一号”,并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明年,长征七号将开始大显身手,将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送上太空,实现与“天宫二号”的对接,为将来建设我国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热身练手。


文汇报两位特派记者郑蔚和陈龙

第一时间从前方发回了精彩报道


▲文汇报特派记者 郑蔚


▲文汇报特派记者 陈龙


祝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文丨郑蔚 宗兆盾

图片、视频丨陈龙

视频剪辑丨邵大卫

编辑丨王秋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