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大学迎来刷脸时代!还有哪些黑科技可以期待? | 青悦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文转载自:麦可思研究


ID:MyCOS_Research

我们在唏嘘电影中的生活时,也在不断发问,这些真的会变为现实吗?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等概念让物联网、云计算纷纷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连成一体。如果技术进入校园,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自从3D《阿凡达》创造了27亿美元的世界纪录,并引领了全球“3D电影热”的狂潮后,科幻主题的影视作品再一次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然而,那些令人惊叹的科幻镜头并非只是存在于电影中,物联网的出现将电影搬出荧幕,回归现实。


物联网技术让我们体验智能生活。那么,如果这些技术被移植到校园内,学生的生活是否也能插上科技的翅膀?


链接: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的互联。


安全有‘脸’保证

人脸识别


还记得许多美国电影中,;美剧《越狱》和电影《终结者》中,角色走到保险库的门前,等待摄像头对他进行脸部扫描,不到两秒门就自动打开;还有《碟中谍4》中特工的隐形眼镜,特工在茫茫人海的火车站中寻找跟踪对象,通过眼镜迅速锁定相似的人脸……以上科幻电影运用的便是人脸识别技术,它可以识别不同人的脸部特征并进行拍照,实时传输数据。


现实生活中,人脸识别最常见的应用是我们常说的“门禁”。目前,许多手机和电脑都具备了这个功能。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运用脸部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新闻链接

据媒体报道,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多校试水“刷脸”注册。在北师大,所有学生公寓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共设40余台壁挂式人证查验机,学生输入学号后四位或者刷学生卡,再刷脸,核对成功后2秒即可开门。


 按照北师大的设想,今年会把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学校的会议签到,未来还有望用于课堂签到,并通过识别学生的微表情来向老师反馈课堂情况。(中国新闻网,2017-09-05)


可以想象在校园中,当门禁系统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后,学生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进入宿舍不再需要刷卡,而只用刷脸。如此便能防止不法分子进入宿舍,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高级的是,人脸识别系统可以运用在课堂点名和考试监考上,一方面节约了老师点名记录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绝冒名顶替行为的发生。


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魏骁勇研发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考勤系统”。每次上课时,他用手机将课堂情境进行多角度拍摄,下课后,再利用全景拼接技术,把不同角度的照片无缝拼接到一起,放到电脑服务器上进行对照,与全班都在时的数据一识别,就能显示出哪个学生逃了课。


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宿舍


智能家居概念图


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就可控制家里所有的电器?推开家门,浴缸内已放好温度适宜的热水?家中发生漏气或漏水等突发事件,手机会自动向户主报警?这些听起来像电影007系列里面的情景,却正通过智能家居逐渐来到我们身边。如今,一部小小的手机,除了能当电脑,还能操控汽车,甚至操控家里的一切。


智能家居是物联网技术的另一体现。它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自动控制、音视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并创建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那么,学校引入智能家居系统会怎样呢?在从教室前往食堂的路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当天哪个食堂的饭菜符合自己的口味,选择想吃的种类,到了食堂便可直接去窗口取饭;若要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生可以提前用手机查看书目和座位情况,预约位置;在没有暖气的寒冷冬日,学生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前,可以用手机启动床上的电热毯或空调提前预热,回到宿舍推开门便是“春天”。

数据链接

麦可思曾对部分院校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本科新生遇到的主要生活问题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对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本地求学:42%,异地求学:51%)、“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本地求学:36%,异地求学:33%)、“想家”(本地求学:28%,异地求学:37%)。


学习芯片植入皮肤


学生还在为记不住所学内容而苦恼不已吗?如果所有学过的知识都存储在芯片中,需要使用的时候调出来即可,又会怎样呢?英剧《黑镜》的其中一集所讲述的便是人类植入芯片变成了现实。主角每天所目睹的一切都以视频的形式被自动保存在植于耳后的小小芯片中。观众可以看到皮肤下芯片进行信息读取时闪动的微弱红光。只需轻轻划动手中的袖珍遥控器,过往的一幕幕便在眼前重现。所有的经历可自动进行分类,方便日后调取。连接屏幕后,还可直接与他人分享,并不断回溯其中的细节。尽管影片对这一技术持保留态度,但它确实展现了一种人物合一的奇思妙想。


早在2008年,美国的吉姆•米尔克就提出了名为“Digital Tattoo Interface”(数字文身界面)的皮下触屏设备。该设备大小约为2×4英寸,主体由极为轻薄细腻的硅胶制作的蓝牙设备构成,并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将两根旋转管插入皮肤和肌肉之间,小管连接动脉和静脉让血液流向一个燃料电池,血液经过电池后将被分解为葡萄糖和血氧,从而形成为设备提供动力的电能。


该装置可以通过触摸皮肤实现对显示屏的控制,这个显示屏是由一种极其微小且感光度极强的球体组成,当信号通过像素矩阵,显示屏就会从透明变成黑色。比如,这一设备可以实现手机与人体的完美融合。当有人给你来电话时,屏幕才会出现在皮肤上;你挂掉电话,屏幕则自动消失。另一方面,这个设备还可以起到实时监测血液,为人类健康预警的作用。


试想一下,未来有一天这样的植入芯片可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储存起来,随时可以复习查阅,不需任何书本。芯片还可以保存学生学习进度的相关数据,使每次新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当学生身体出现问题时,例如发烧,该芯片可以检测到学生体温的变化,第一时间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并给出解决策略。学校医务室也可配备相关移动终端,及时根据同学们芯片的连接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有一天此类芯片可以直接监测出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波动,学校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杜绝悲剧的发生。


数据链接

据麦可思曾对部分院校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异地求学的女生“想家”(48%)和“失眠或生病”(27%)比例更高,分别比男生遇到该问题的比例(26%、20%)高22个和7个百分点。


核磁共振还原梦境


《记忆碎片》剧照


《记忆碎片》中主人公多次醒来,抱头苦恼,拼命回忆梦中的人和事,幻想着把梦还原到真切的画面中,可往往以失败告终。而在电影《源代码》里,主人公科特被一次又一次地送上高速列车,反复进行只有8分钟的调查工作。源代码项目研究组织依靠爆炸事件中遇难者残存的记忆以及科特此前在执行其他任务时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来还原事件,寻找凶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日本科学家在2009年就迈出了记录梦境和回忆的第一步。日本京都的科学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重建大脑中影像的系统,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机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则称,通过对受测者进行测验时大脑视觉皮层流动的血液量的记录,不但可以重新构建受测者在进行测验时的想法,还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重播。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以后那些你只是用脑子想的事,都可以被读取,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到银幕上。


当学习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学生记不起来上一次的灵感是什么时,用一次核磁共振或许能使灵感重现,甚至脑中的影像会直接呈现在机器屏幕上,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就只剩下剪辑的工作了。


我们在唏嘘电影中的生活时,也在不断发问,这些真的会变为现实吗?早在2008年IBM就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等概念让物联网、云计算纷纷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连成一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里的生活在校园里也将成为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物联网智库.科幻电影中的物联网应用[EB/OL].2012-12-07.


不妨多想一想

万一就实现了呢




今日小编:凉凉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