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辩题分析丨也谈艺术课比重问题,兼及对新生辩手的一点建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青春不息,辩论不死



贵校几院新生在一起组了个比赛,初期本着凑热闹的心理,多少也出了点主意(比如选择辩题)。决赛艺术课比重的题目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是我认为最能检验你们的题目。趁着刚刚开学,还有些工夫,跟你们聊一聊我对这道题目的一些想法。


所有人都知道:界定概念是辩论赛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但是究竟应该怎么界定,就有了无数种方法。比较极端的甚至有必须找到学术大部头作为理论依据的,也有什么都不看自己想当然就说出来的。


其实完全没必要那么复杂。对概念的界定只包括两个方面就足够了:语境与背景


语境问题很简单,就是任何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都可能产生某些确定的所指,我们需要通过语言环境来判断到底选择哪一种即可,依题目而异,不需赘述。


背景则是我想要详细说一些的。就以艺术课比重的题目为例。我不知道赛前有多少同学去了解过现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但是很明显,你们在比赛当中提到的数据,有些并不那么可靠。首先,现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常规艺术类课程肯定还是诸如音乐、美术一类,但是部分学校开始开设书法、鉴赏等课程,并配以专门教材,还有北京市统一的所谓330计划,要求在常规课程外,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美育。


所以你看,当今中国的艺术课比重到底如何,肯定是与这些内容直接相关的。而这些则恐怕是你们尚未关注到的。


继续说,我们究竟是以什么为依据,来进行课程设置规划的呢?从最浅显的教育学角度来讲(亦及任何师范专业学生都会接触的层次),这是课程论的研究范畴。那么各位,课程论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研究的?课程设置到底有哪些参考依据?


下一步,基础教育其实包括小学的三个学段,加上初中的一个学段。学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区分?小学就小学,还三个学段干嘛?嗯,这些涉及到教育制度研究与皮亚杰的心理认知发展理论。


你看,说到这儿,我没有对题目中的任何一个词语进行直接的定义,而是提到了与词语相关的一些现实或理论背景。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第一件事:如果把定义局限在说明文的“下定义”概念上,题目的讨论就是变得浅薄粗糙,我们非得要扎进去,把这些内容的前世今生都至少有个了解,才能给后续的讨论打下基础。


说起来,如果让你们去讨论新能源汽车,说不定你们会查更多的资料,那么充电桩、蓄电性能、续航能力、安全性能、动力情况、道路情况甚至人口情况和人均汽车保有量等等,都会成为你们在比赛中常常提及的词语(至少我看到的比赛都是)。甚至我还见过有人在比赛中拿出了设计图等辅助说明。因为你们压根不了解那个领域。但是问题一旦回归到了你们似乎知道的事情上,变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的时候,你们就不再愿意更多地了解了。


刚才说的那么多概念,如果硬是要简单概括的话,就是:什么年纪就学什么东西。


所以第一个建议,在开始讨论题目之前,首先去详细地了解各种背景,相信我,尤其在你和专业人士交流过之后,你会觉得这场比赛已经差不多赢下来了。我的经验告诉我:首师大的很多教授,是很愿意在这样的活动中提供帮助的。


依然是因为找不到配图所以被拉来凑数的猫片……

By 排版工


下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凭第一印象想到的问题是不是正确的?能不能作为辩论的重要内容?


这是要视情况而定的。如果你能够完成第一个建议,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成为问题了。比如在所有教育改革类的辩题中,教育公平都是双方一定要争的重点。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要对教育公平进行争论?


当今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极度不平衡的。但是这才不是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如果你深入这个问题,会发现: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出人头地的渴望与焦虑以及考学可能产生的附加值才导致了教育公平成为如此敏感的话题。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公平,是因为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大部分希望进入既得利益群体,而在成年人对自己感到失望的同时,改变家庭状态与地位的担子,就被压在了孩子的身上,因为在这些窘困的成年人看来,读书真的不难(私下吐槽一句:他们就不想想他们当初)。


连带而来的问题有两个:1、教育资源的倾斜能否有效改变现状?2、较发达地区是否应该牺牲自己的发展以换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或者是以发展的停滞换来心态上的平衡?)?


第一个问题太过简单,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国家真的动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在短期内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然而……


第二个问题似乎不好回答,但是实际上也很简单。这么说,如果把北京市基础建设的经费拿出来,跑到贵州山里面去修路,你干不干?如果因为西藏很多地方还没有公路,就要求北京不能再大规模修路,你觉得如何?不平均是整体经济的问题,教育不背这个锅。


那么继续来说,教育毕竟不是修路,断了这些人出人头地的念想,难保他们不会有点乱七八糟的事情。可是真的断了么?现今教育政策的倾斜甚至已经开始反向发展了,偏远、贫困地区,都有专门的计划招生项目,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享有完全打破平衡的招生优惠。资源不平均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补足,是否合理尚有待商榷,凭什么你就以此为依据大谈教育必须公平?


然后还要说到几个高考大省和招生名额问题。中国当今因为实行分省招生制度,所以名额如何分配成为了关键。前两年有山东家长游行上访事件,我特意关注了一下,一部分人希望的改革措施是分省命题,但不再分省招生。换言之,在山东考生普遍600+,高分甚至接近满分的情况下,他们要求全国都按分数高低大排队,以此作为各校招生方式。就像我刚才说的,大家都是希望成为既得利益群体,这根本就不是教育公平了就能解决的问题。



接着说,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变成了现在这样?其实对近十年教育史稍有了解就能够回答了:大量的民众以超前学习、课外补课等等的方法裹挟着、逼迫着学校,逼迫着考试,终于到了现在这一步。就像之前说的,这是一种对出人头地的渴望与焦虑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出于对教育本身不公平的反抗。


所以在这道题目当中,如果我论证了现阶段艺术课程设置比重确实不够合理,你凭什么不让我改变?

所以第二个建议就是,一定要形成你自己的观点。我不认为我说的必然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观点,我至少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武断地使用第一印象或社会普遍的观点,有时候会阻碍你对于辩题的更深一步思考。


所以这道题目的核心其实在于现阶段艺术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但这又要涉及到地区差异、学科认知与理论差异、现实情况是否有所限制等等,又要回到第一步的问题中加以思考。


到此为止,我知道我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不能会被你们认同。但是我在告诉你们,打辩论,不是就靠一张嘴的。



在我看来,任何一项活动,想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找到其意义,让厕身其中的人们真正有所收获,才能维持着这项活动长久发展下去。


到目前为止,想通过辩论获取经济利益还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至少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是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从中获得一些虚化的内容。


在我的辩论+评判的七年半中,收获最多的恐怕就是知识面与眼界的极大扩展。这恰恰得益于对每一道题目的思考与审视。


设若辩论最重要的是所谓场上的“操作能力”(我一般不使用这个词语,因为我到现在也不懂什么叫操作,什么叫战术动作),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善于使用打断、归谬、类比等技巧就足够了。那么任何一场比赛下来,你只会在抬杠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而生活中是不需要那么多抬杠的,所以这样的辩论,实际上便失去了其意义,更遑论生命力了。


这也是我始终坚持深入思考辩题,而非钻研技巧,是成为一名优秀辩手的唯一方法的原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