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 宏启观察 | 只讲“核心素养”是不够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核心素养”这个词在中国教育界火得一塌糊涂,人们把诸多美好辞藻与深厚期待都给了核心素养。在教育目标研讨中,核心素养大有取代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之势,似乎教育的全部使命就在于培育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领域这种情况尤甚。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如果只有核心素养而不具备其他素养,是否足以在21世纪安身立命、工作顺利、生活幸福?核心素养是否是一个人素养的全部、是否是教育目标的全部?答案是否定的。


人只有核心素养是不够的,教育只讲核心素养是不够的。


核心素养不能作为教育目标的全部,核心素养只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是在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综合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清单,创新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信息技术使用等素养,是各方都高度认同、形成共识的“21世纪关键少数素养”,这些素养,是一个人在21世纪获得个人成功并贡献社会最为重要的“共同素养”。正因为如此,核心素养并不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更是面向人人的,实为“国民核心素养”。培育核心素养,不仅是中小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所有类别教育的“共同目标”。


但“共同目标”不等于“全部目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目标,也不是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任何阶段的教育目标如果把核心素养作为全部,那么必定在逻辑上和实践上走向错误,不能够体现出不同教育类别的独特性与异质性。


核心素养不是人的素养的全部,一个人活在世上,做事做人,从事某种职业养家糊口,需要具备两类素养:一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一类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或者叫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核心素养与二者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属于共同素养,但不是共同素养的全部内容,只是共同素养中能适应21世纪挑战的“高阶素养”或者“高级素养”。共同素养中,除高阶高级的核心素养外,还有更为基本的“基础素养”。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提出所有青年都需要具有三类素养:


(1)基础素养(foundation skills)。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


(2)跨界素养(transferable skills,也可以译为“共通性素养”)。是指可以迁移和适应不同工作需求及环境的素养,如分析问题解决办法的素养、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的素养、创新和创造的素养等。


(3)职业素养(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kills)。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素养,如医生、建筑师、会计师、教师等特定职业都具有不同的职业要求与专业标准,相互之间有很大差别,不可彼此替代。


此处的基础素养和跨界素养属于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职业素养属于“专门素养”。“共同素养”中的跨界素养即为“核心素养”。


如同《反思教育》所强调的,跨界的核心素养实为职业适应素养(career-adaptive competencies),可以大大提升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基础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人素养的全部内容,构成教育目标的全部外延。如果把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全部,那么必然会使“教育目标窄化”。这种倾向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存在。如同把应试技能作为基础教育目标的全部,所导致的“教育目标窄化”是一样的。



人的素养结构图(褚宏启,2016.09.05)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二者不是对立排斥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基础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例如:没有基本的母语、外语的读与写的素养为前提条件,高水平的交流素养就不可能形成。


在核心素养“风风火火闯九州”、,基础教育一定要为学生高级素养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被大力强调,“基础素养的重要性”需要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被重新认识。


只强调核心素养,不强调基础素养,对基础教育不是福音,而是噩耗甚至是灾难。这会对一线教师产生错误的导向,会导致基础教育基础性尤其是小学阶段教育基础性的异化。


在21世纪,不讲核心素养是不对的。但是,只讲核心素养是不够的,也是不对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图


(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小学管理》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电话:010-82089976)。

如您喜欢本刊文章,欢迎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杂志哦!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9期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精彩内容

     为使您不错过《中小学管理》已往推送的精彩内容,小编特将部分微信文章精选。

请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后,再点击“进入公众号”,继续点击屏幕底端左下角键盘形状按钮“”,输入以下数字即可。


     输入“1”查看陶西平的精选文章

     输入“2”:查看褚宏启的精选文章

     输入“3”查看李希贵的精选文章

     输入“4”:查看沙培宁的精选文章

     输入“5”:查看柴纯青的精选文章

     输入“6”:查看孙金鑫的精选文章


     要查看《中小学管理》所有往期微信文章,请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中的“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