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花生·阅读·红泥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花生·阅读·红泥巴

一颗花生和一滩泥巴的故事


啰嗦几句

2016年5月14日是红泥巴16岁生日。写了一篇“征文”。限于篇幅,合集选入时有删减。继续发扬“敝帚自珍”的精神,贴个全文。


跟红泥巴有缘的孩子很多,或深或浅,或短或长。花生虽不属于资深的那一拨,也在泥巴里滚过好几年。

所以红泥巴生日之际,写写她的非典型阅读史,算是一份小小礼物。

1
在泥塘边打转转

花生的阅读史,在第一阶段,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花生妈朗读史。


最开始朗读的内容,来自从某些论坛上看到推荐之后团购的儿童三字儿歌、手指谣等等。约等于现代版“人之初性本善”,以及经典的“斗斗斗斗飞”。


然后,花生大约一岁左右,我的好友阿迪妈到北京出差,来看我们,给她从红泥巴订了一批书。有《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睡前的泰迪熊》、《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等。


一扇大门,轰然打开,通向一个梦幻世界。


因为这批图画书,从来没读过这种书的花生妈,一口气又从网上订购了那会儿信谊出的一批获奖童书:《风到哪里去了》、《獾的礼物》、《三个强盗》……


除了这些图画书,还买了米菲的故事,兔子小白的故事,贝贝熊,拉鲁斯小百科有关身体的部分……买过多少,读过多少,好像光凭记忆没法尽数。


而每个月邮箱里收到的红泥巴的月刊,既是指导,也是诱惑:啊,这本也好,啊,那本也想读。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我和花生的共读时光。


那会儿还小小的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到我的腿上,跟我一起读书。


她喜欢的书,到最后会变成对我的折磨:一遍,再一遍,还要一遍……一本,再一本,还要一本……


对她,每一遍的重复,都会有些新的内容进入她的小小心灵吧。


曾经有一次,大概三岁的她,捧着《风到哪里去了》念念有词:明晃晃的大太阳照了一整天……


这个场景会让人惊诧吧。以为这是个小天才,才几岁就认识那么多字。其实,我知道,那实在是她听的次数太多,把内容完全背下来了而已。


2
跳进泥巴里嗨玩

时间嗖嗖地过的飞快。


转眼之间,花生上了小学。


我们的朗读也从图画书慢慢转成文字书,从《吵闹村的孩子》开始了一轮林格伦作品的阅读。而我们与红泥巴的缘分,也到了。


因为微博的兴起,我关注了“红泥巴阿甲”,又看到他的博客。


有一天,忽然发现了童书研读会这么一种存在。


报名!


经过电话确认,我成为童书研读会B组的一员。


第一次参加预备会活动,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安东尼布朗?不熟悉。李欧利奥尼?没听说。约翰伯宁罕?这是谁?罗尔德达尔?隐约知道。大卫威斯纳?不晓得……


主持B组活动的探长大人,无论说起谁,都像是一个毛线球被猫咪扯住了线头,怕的只是没有时间给他充分展示线球的大小。


而花生,在我朗读了得有两三百万字的林格伦小说之后,终于被罗尔德达尔激发起自主阅读的热情。


国内出版的一套12本达尔,我只完整地给她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比较短,如果没记错,大约两万八千字,大概四天读完。其余的,基本上是她自己读完,只是在睡前朗读时间,要求我从她停下的地方接着读一段。


而安东尼布朗、李欧利奥尼等等这些大家的图画书,也或买或借,花生都读了一遍。


去红泥巴,去润生园,也成为花生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利波特》、《希腊罗马神话》 、《波西杰克逊》 ,花生的口味慢慢地偏好奇幻。


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狮心兄弟》、《天蓝色的彼岸》等书,她的口味又转向过《不知死焉知生》、《砸开上帝的坚果》这一类跟法医有关的书(好重口)。


现在我阅读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她。


挑选书时就自动加上的一条原则:探长推荐的,可以读;红泥巴网站上有的,可以读;红泥巴馆藏的,可以读……其它,要扫过一眼才行。


3
未来继续玩泥巴

小高的小孩,学业渐重。但是读书始终是可以让人愉悦的事情。


红泥巴也一直会是花生阅读的源泉。


我不是个会讲道理的妈妈。但是我相信松居直说过的一句话:不需要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因为所有要讲的道理,都在给孩子读的书里。


曾经在读过《记忆传授人》系列之后,我们俩讨论书里的各种社区。


当时我就想起松居直的那句话。


此言信之。


我只要能一直跟花生玩泥巴就好。


这好像是开始在微信公众号写文章以来“停更”最久的一次。

其实偶尔还会去后台看一眼。看到订阅数字不断变小。

没有取关的各位,都是真爱。嘿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