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你若知道何所爱何所恶,才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暑期过去,又到开学季。还记得你年少时求学的模样吗?现在的你,是否仍抱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想继续多读一些书,多学一些知识?学海无涯,怎样才算真正领略了学习的精髓,是学有所成的人?林语堂先生说,这样的人,未必博学,但一定有独立的见解与鉴赏力,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今晚,重读经典,为你未来的学习之路明晰方向,努力成为一个有独立判断的人。




知识上的鉴赏力

林语堂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教育
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这种人有广博的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中国人讲到学者的时候,普遍是分为学、行、识的。对于历史学家,尤其是以这三点为批评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的人物的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这要看个人的观点如何。



一个人对于历史或时事的见识,也许会比别人更“高”,这我们叫做鉴赏力,有鉴赏力便有风雅。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地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所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和骗人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的活动,对于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着切实的关系,或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的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的时候,只好一笑置之。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的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

所以
,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来,因为这是他的内心判断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的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的观念,纵使得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的态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好像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孔子
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为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的目的,好像大量的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而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的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的、机械的制度而运行。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的必要,有分等级的必要便有学校的分数;为着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了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避免。

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的问题更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


教育的真理想,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个
制度实行之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经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的。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

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个时候以为哈凡拿(Havana,注:即哈瓦那,古巴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一个邻近古巴的岛屿。学校制定必修课程有一种危险,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念完这些必修的课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个受过教育者所应知道的学识。所以,一个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便不再学习什么东西,也不再读什么书,这是完全合逻辑的情形,因为他已经学到所应该知道的东西了。

  

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我们
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注: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1844-1924年)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如果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问的、好奇的、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情,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的、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所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的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须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二年级生,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学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的计划都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干。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

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本文选自林语堂随笔集《人生的盛宴》

配图来自德国插画大师Quint Buchholz



林语堂(18951010日—1976326日),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开始活跃在文坛上。他创办了《论语》《宇宙风》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赴美后,他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散文杂文文集及小说。旅居巴黎时,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用英文写成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京华烟云》在1975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还将《幽梦影》《西厢记序》《水浒传序》等众多文学作品译成英文。1972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1976年,林语堂在香港逝世。






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多重要?

古今中外

他们这样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出自《论语·为政》,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在此提倡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消化。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中庸》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为“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慎思、明辨都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辨别,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

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

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

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



伏尔泰(1694年—1778年),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同时他还是文学家、哲学家,他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

而不只在于生存。

——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人。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他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


、新华网、科普中国等,图除标明出处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