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自闭倾向”不是“自闭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刚过,也许是因为媒体关注比较多,最近一段时间,连续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因为孩子出现了类似以下的一些表现,担心孩子患有“自闭症”: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还是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我的孩子很怕生,在陌生环境里非常沉默,他说话晚,平时在家里话也不多。”

 

“我的孩子好像特别早熟,对学校和同龄人不感兴趣,喜欢的东西也和普通小孩不一样,性格很孤僻,面对家长的督促表现出很多抵触情绪。”

 

在回答家长们的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下自闭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的一种代表性疾病,通常在3岁以前表现出病征,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疾病。一般而言,患病儿童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无法与他人建立眼神交流。不能参加正常的游戏、合作、分享等社交活动。

    ·       语言发育滞后(比如说话的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与他人对话沟通存在很大困难,在情绪理解方面也存在障碍。时常简单地重复他人的句子,或是只局限在自己的话题。很多时候由于沟通不畅还容易引起情绪冲动和伤害性行为。

    ·       对某些事物和活动表现出极度的专注(比如特定的形状、器件),而对另一些事物(比如声音、气味、光线、触摸等等)又极其敏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       行为具有程序性,不断重复一些动作,拒绝打破习惯的改变。典型的运动体态有甩手、踮起脚尖走路等等。

    ·       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多数有智商发展迟缓的现象,少数在个别领域有超常表现。

反观家长问题里提到的孩子们,虽然与自闭症患者在“话不多”“对他人不感兴趣”等表面特征上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是与临床定义的自闭症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自闭症”与“自闭”这种性格倾向,“孤独症”与“孤独”这种个体感觉并不能混为一谈。要确诊自闭症,不但要从学校、家庭各个方面搜集大量的信息,还需要专业机构的综合评估,切忌给孩子随便贴上标签。

如果通过以上叙述,您发现您的孩子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自闭症的诊断标准,而更像是在心理上出现了“自我封闭”倾向,其原因可以从儿童先天的气质(temperament)和后天在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个性习惯(personality)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气质,是指儿童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自然倾向的反应模式。比如有些孩子对新鲜刺激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很快适应地新环境,兴趣爱好广泛而且多变,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通常比较活泼好动;而另一些孩子则生性沉静,在面对全新刺激的时候往往不会马上作出反应,喜欢先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出决定,他们不会群体中一刻不停地游走,更喜欢与少数几个人进行比较长时深入的活动。研究证明,这两类儿童在处理外界信号时的脑神经通路存在明显的差异,儿童在这种反应模式上的差别,与容貌类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构造所决定,是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了解这种先天特点,有助于家长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可能出现的挑战作好准备,并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最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将生理和智力上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气质也并不是决定儿童性格特点的唯一因素。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儿童与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性格。

·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陌生情境下,如果孩子不能主动参与,家长可以把自己变成集体活动的一部分。比如自己代表孩子参与,让孩子观看;或是邀请其他孩子和自己一起玩一个自己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将其引入家庭模式,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同龄的新成员给他认识,示范游戏规则和常用词语,在孩子适应了以后逐渐淡出。

·       从小处开始,寻找合适的玩伴。如果孩子谈到或表现出对集体中任何一位成员的兴趣,家长要及时捕捉到这个信息,并且适时跟进。如果自己的孩子对大组环境有抵触情绪,不妨趁周末的时间把另一位孩子请到家里来,用熟悉的玩具让两个孩子共享,逐渐拉长一起玩耍的时间,在建立起稳固的友谊后再将小组逐渐扩大。    ·       改善联接,减轻焦虑感。很多孩子对某些社会场景的抵触,来源于一些特殊的心理联接,比如把上学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把体育活动和输赢联系在一起。如果过往经验中曾经遇到过挫折,孩子在心里很容易把整个社会情境推翻,产生拒绝的态度。这个时候需要家长们悉心观察,找出真正让孩子回避的原因,然后通过再现的方式帮助孩子减轻或消除这种负性的联接(比如关注上学的内容而不是考试成绩,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而不是输赢的结果),或是通过重新创造的方式用新的活动场景建立崭新的联接(比如参与一项不包含竞技色彩的群体活动,组织一次生日聚会,加入一项社会义务劳动等等)。


本文作者简介:

    杜丹,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育分析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系毕业。曾先后在多家早期教育中心担任教师、咨询师、教育研究员,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和家庭教养方式有所研究。

   本文系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早期教育亲子”


亲  子
LOVE

早教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