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他们,买回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坐拥数亿珍贵藏品,李秀恒很想有机会拿出来与普罗大众分享。他透露,香港的民间收藏界其实“卧虎藏龙”, 许多藏家把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一件件买回来, 香港在保护国家文化上默默地做出了贡献。

文|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李豫川


香港“钟表大王”李秀恒(右)向本文作者介绍一件价值千万的汝窑青瓷藏品。

桌上摆着几件宋代瓷器,其中一件汝窑青瓷格外讨人欢喜。见我们好奇,现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李秀恒大方地让我们上手把玩。这件市场价值千万的宝贝,拿在手上感觉很轻,色泽莹润,韵致净雅,真可谓“雨过天晴云”。

李秀恒说,现今世界博物馆收藏的汝窑青瓷不到三十件,他有幸拥有,相当知足。拥有价值逾10亿港币的古董收藏,他却认为自己只是宝贝的暂时保管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李秀恒的“野心”是让普罗大众共同欣赏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在香港,李秀恒是妇孺皆知的 “钟表大王”,也是位收藏发烧友。

汝窑青瓷传世稀少,非常珍贵。图为李秀恒的几件藏品。

自多年前投资内地,工厂北迁后,李秀恒便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从彻底的门外汉到小有名声的藏家,这位“钟表大王”花了二十几年时间研究、琢磨“老东西”。他说,收藏不只是要寻摸、要买回来,更重要是要懂欣赏,要识货。每天于忙碌之后安静地欣赏自己“淘”来的宝贝,李秀恒感到无比幸福,那一刻,自己仿佛与历史握了手。

国际拍场上的座上宾

李秀恒偏爱元明清瓷器,他觉得皇帝用过的东西肯定是好的。他收藏的官窑瓷以“康雍乾”三朝最多,办公室里就摆着多件唐英的瓷器作品。唐英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督陶官,其将经典的瓷器样式与新颖的造瓷技术结合,博得了皇帝赏识。

李秀恒办公室内陈列着的多件唐英瓷器作品。

“国力强时做的东西真是厉害。”李秀恒颇有心得地讲,古代烧制瓷器须1200度高温,烧48小时,师傅手艺必须精湛,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一件件曾经入了皇帝法眼的瓷器现在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他的家中、办公室里,李秀恒倍感荣幸。

驰骋国际拍场多年,李秀恒说,中国的确强大了。以前,欧美和日本的藏家都钟爱收藏中国艺术品,随着欧美经济不景气,很多世家纷纷拿出 “传家宝”,而买家大部分来自香港和内地。中国藏家成了国际拍卖市场的座上宾,也助推了国际艺术品市场行情。

不贪心,要求真

作为资深藏家,李秀恒几十年来坚持自己 “宁可买贵,不可买错”的原则,因为赝品永远都是赝品,买错便意味着 “永不翻身”。当今古董作假技术五花八门,他建议藏家要高度警惕,一要追溯艺术品来源,二要加强学习、研究历史。

作为资深藏家,李秀恒认为自学历史、艺术很重要。

心不要贪、要求真——他坦言自己有收藏洁癖,眼里不揉沙子。李秀恒谈起一位朋友,其在内地有影视拍摄场,也因此买了许多便宜的铜器、瓷器。这位朋友喜滋滋地认为,大堆便宜货中若现一件真品,便是运气,是赚了。李秀恒不赞同朋友的观点,他说,作为藏家,一百件真品里有一件是赝品,此人的收藏也不可信了。

信奉完美主义的李秀恒不允许一件赝品存在于他的收藏世界,对他来说,心里舒坦很重要。

这些年,为了宝贝,李秀恒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竞争,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克制。他相信缘分,也建议藏友们在拍场上要随缘,切勿强求。竞拍时设个底价,超过限度,就不要争了,把热闹留给其他人。

独乐不如众乐

2007年佳士得拍卖,李秀恒冲着瓷器去了。对佛像毫无研究的他却在预展时被一尊元代观音像吸引,“线条太美了”!他随即推荐给了好友,好友决定亲自到佳士得看看。虽已过下班时间,但拍卖行特别为他们开了 “小灶”。后来,朋友最终未买,李秀恒心里却放不下了。

那次拍卖季,这尊惊艳的观音像却意外流拍。而李秀恒却一直留心,经过与拍卖行的三年漫长磋商,他有幸请回了这尊佛像。

李秀恒请回的这尊元代观音像,曾是佳士得某次拍卖季的封面拍品。

这尊重约一吨,高一米三的元代观音像是他引以为豪的藏品。他说,待时机成熟,将与香港公众见面。

好东西是有灵性的,它会自己找到主人!

坐拥数亿珍贵藏品,李秀恒很想有机会拿出来与普罗大众分享。他透露,香港的民间收藏界其实“卧虎藏龙”, 许多藏家把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一件件买回来, 香港在保护国家文化上默默地做出了贡献。

“伦敦、纽约、巴黎、北京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但香港没有”,这是李秀恒的一大心结。明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他心底有个计划,要把自己的“宝贝”与民众分享,让香港的年轻人和访港游客真切地“触摸到”中华文化。


香港不闷·李豫川 作者简介

李豫川,成都人。

埃及解放广场汹涌的人潮,利比亚班加西此起彼伏的枪声,这一切让我体会到“记者”的含义,明白了用笔书写的意义。在埃及两年工作的经历,也让一个娇憨的女孩踏上了自我发现的旅程。

2013年春天,惜别古老的尼罗河,来到维多利亚港畔,中东的轰烈已成云烟,眼前展现的是“东方之珠”的动感。我喜欢漫步于港岛上环的古老街巷,在市井小店里品尝鲜虾云吞。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而实在!

在香港,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盏复古灯、一台笔记本,我享受在香港的夜里码字,记录不是为了刷新自我的存在感,或证明在热点、重大事件中的“我在场”,而只是源于一颗热爱“写字”的心,一股想要分享美好的劲儿。我的字里行间,只想体现那些丰富的人、有趣的事、真实的日子。

当你刷完屏,能轻轻叹一句,“噢,香港原来是这样!”,这便足够!香港不闷,也许比你想像的更丰富!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香港!




(亚太日报)

编辑 | 亚太日报记者 李梦歌

设计 | 亚太日报美编 陈   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