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离开清华的 N 种方式 | 卫耘怡:我的间隔年,不只是做手上的这块蛋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责编 | 杨琳

排版 | 连嘉琪


"直博?保研?出国?工作?亦或是去NGO、创业、基层、跨界 get 新的技能点?总有一天我们会以自己的姿态离开清华园。经过数周筹备,《清新时报》推出新栏目“离开清华的 N 种方式”,不同的选择背后既是对梦想的坚守,也是这个园子给予的底气和包容。


第一期的主人是建筑学院四字班的卫耘怡,她的选择是 GAP 一年到法国学习甜品。"



黑色中分长发,一字眉,卧蚕纤细,唇珠充盈。在各种语言的嘈杂声中,卫耘怡在约定好的时间走进独峰书院咖啡厅。


“设计感”在她身上是个恰如其分的词汇,正如她对甜点的形容。

 

2016年3月,在清华建筑设计专业读大二的卫耘怡提交了休学申请,报名参加了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的2016“中国间隔年”计划。经过初审、面试,最终她名列脱颖而出的十人之一,获得一万元资助,飞往法国学习甜点制作。


“这不是一次吃吃吃的狂欢,不是满脑子幻象的女生去追小资甜品梦。于己而言,这是一次紧随内心热爱的修行,是一次关于甜品的深度调研与探索,是对食物背后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生活方式的深入挖掘与思考。”在间隔年计划报名方案中,卫耘怡这样写道。


 不只是爱好,还是选择 

卫耘怡对甜品的兴趣与热爱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初中时,因为不想让别人赠送的烤箱浪费,卫耘怡开始尝试制作曲奇之类简单的甜品,渐渐地兴趣越来越浓。看制作手册,看相关纪录片,“通过甜品不同的设计,感觉开启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


“刚开始,就是挤一些重复的东西,我也觉得挺爽的。”随着了解、研究渐渐深入,卫耘怡从最初简单的模仿逐渐开始尝试设计。从外形到颜色搭配,从质感到口味协调,“脑子里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蹦出来”。每当有了新的灵感,即便快要入睡,她也会马上记下来,甚至第二天就忍不住去尝试。


在纪录片中,卫耘怡看到不少有思想的大厨,在做饭中传递他们的哲学与人生态度。这些烹饪背后的东西吸引了卫耘怡,让她觉得,甜点是“一个挺值得发展的爱好”。


卫耘怡


但在中学阶段,甜品对于卫耘怡也仅仅是一个爱好而已。中学的卫耘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对自己要求严苛,一路按照“好学生”的模式走来,在17岁时顺利考入清华建筑系。用她的话说,不知不觉中,自己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卫耘怡选择专业其实是“阴差阳错”。虽然建筑系很符合人们眼中“好专业”的标准,也与自己热爱的设计有诸多联系,但是现实中环境、教学方式与想象的差别让她产生了很多疑问,没有归属感。


“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二十到二十五岁都是迷茫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干什么,都不知道该去哪。每个人只是看别人去哪,只是觉得人们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肯定没错。”


同样面对迷茫,身边人的焦虑被眼前的课程、考试暂时冲淡,卫耘怡却想有所改变。“既然现在在学校不是很有能量,我就出去做一些让自己有能量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特别想选择,你一定会有选择。”一直以来作为爱好的甜点,成为了卫耘怡远走重获能量的选择。在老师与学姐的启示下,在开明父母的理解支持下,她成功申请到了间隔年资助,踏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甜品之旅。


卫耘怡说,自己事先在国内并没有学习太多的法语,“准备太多或者考虑太多,反而是种阻碍”。



曾单纯享受“手工匠人”的时光


不只是甜点,还是哲学 

真正开始在法国的甜品学习之前,卫耘怡想做中式传统甜点的“拂尘者”“寻根人”。


中国是最早开始制糖的国家之一,中式甜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从北京的“八大件”到广式、台式甜品不一而足。可是中式甜品不仅在国际上无人问津,在国内也与大受追捧的法式甜点、日本和果子相形见绌。


中式甜品的发展为什么不尽人意?为什么街头巷尾的中式甜品总是大众化有余、精致不足,更谈不上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卫耘怡启程前想一探究竟的问题。


在法国的最初一段时间,卫耘怡在导师的建议下制作了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主题的甜点,用外形和口感象征每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这一创意因为寄寓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曾得到北京晚报、搜狐公众平台、中国青年等多家媒体报道。


已发展得极为成熟的法国甜品行业曾经一直是卫耘怡心中的甜品最高标准。可是,在法国高级餐厅后厨实习时,她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法式甜品浪费严重,“花大量人力、物力做一点点极为昂贵的东西”。人们习以为常,卫耘怡却无法停止怀疑与反思。


天价菜单,富丽奢侈的背后?


“我查了现在世界范围内食物浪费的问题,还有大量使用动物性制品导致的环境问题,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安心地做手上的这块蛋糕了。”


随后,卫耘怡听了一些营养学的公开课,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如其食”——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她说,自己一直以来喜欢做大于喜欢吃。越是知道传统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越明白它对身体的沉重负担。


“人消费的欲望、获取物质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如果甜品代表了一种享受,代表了人们对于甜的欲望,我们怎样能够在欲望的满足与控制中找到一个平衡,怎样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自己的享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像初中曾敬仰的大厨一样,现在卫耘怡关于甜品的谈吐和思考中也尝尝含着哲学的意味。“面对一个消费社会,我们好像有的时候消费了太多东西。人的消费一直在升级,下一步肯定不只有口腹之欲,会有提升一个层次的满足。”


逐渐地,卫耘怡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新的定位。女生是吃甜品的主力,可是很少有女生吃完甜品之后一点“负罪感”都没有。卫耘怡希望解决这种矛盾,缓解食物带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我不希望以后做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有人说吃一点点没有关系,但是我总是觉得肯定还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从法国归来,卫耘怡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前去南方走访以传统手艺制作甜品的老师傅,绿色健康成为了她新的追求。


她开始尝试研发纯素、无黄油、无精制糖的甜品。“可能她吃的时候不会想这么多,我也不会给她讲这么多,但是至少她会觉得吃着不那么甜腻,觉得挺轻盈、挺有能量的。这样我就觉得很开心了。”


不只是离开,还是成长

新的学期开始,骑着单车,卫耘怡又变回了清华园中普通的一员。


经过 GAP 一年,原本是四字班的卫耘怡现在要和五字班一起继续建筑系的学习。回来后,她打算在下学期转专业。无论是选择了并不那么适合自己的建筑专业,还是休学一年学习甜点,她从未因走了“弯路”而后悔。


回来之后参与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市集

“任何一个拐弯的地方都是一种财富,就看你怎么想。你总是在一个地方获得一些、失去一些,你也不知道你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GAP一年,卫耘怡觉得,把在学校和社会的时间结合起来,自己反而有了别人未曾有的感受,收获了别人没有体验过的成长。


在法国,她遇到了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一位曾经的俄罗斯模特,三十岁退休了,来学甜品作为自己的下一个职业。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妈妈,不想做家庭主妇,来学做甜品,想把爱好发展成专业。还有一个孩子早夭的女人,来法国学做甜品,仍然每天很快乐。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认识他们之后,就会觉得,之前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一些情绪,钻牛角尖是一个不太值得的事情。你看这个世界的眼光什么样,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这个道理好像听起来特简单,但是真正这样去做的时候真的很神奇。人如果能跟自己和解,可能也就能跟生活和解。”卫耘怡说。



“清华这个环境可能不利于你去调整,因为这儿的人基本都有一种很类似的高焦虑特质。我选择先跳出这个环境,到别处去看一看。出去之后,认识了很多人,见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回来后,也许环境没多大改变,但是我的心念改变了。我现在也不清楚以后一定会干什么,但是我没有那么焦虑了。”


很多人建议卫耘怡开一个微店,或者把自己的甜品做成一个品牌。她笑着说,没有遇到理念相合的合作伙伴,还要看因缘。关于未来的方向,她说,会继续关注食品领域,继续积累,但是不想把自己固定在一个目标上面。


她说,就像曾经鼓舞自己的那位老师说的,不要总是想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不要想着占人生的便宜。尽量顺着自己的心选择,生命会自己找到答案。

 

写在后面

她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人。


她没有年度人物和特奖得主的耀眼,她甚至不比我们对未来更有把握。


但是,通向想要的生活不是只有GPA、发论文这些道路。你随时有权利从困囿你的生活中抽离,你永远有权利对生活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评判。


就像她说的,真正走过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选择故事想要分享,小编在后台等你:)


图片由卫耘怡提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