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书和交通都是另一张名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如今,在有着2000 多万人口的北京,拥堵的交通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成为一种戏谑式的问候。它形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却对它知之甚少。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脚下踩着的这方土地,除去民俗,除去胡同,也除去古建筑和美食,更加有机,更加理性。


出版于2016年9月的《京城绘》是一本囊括陆路航空、过去当下,以普及为主要目的,力图全面呈现北京交通的书。除前言部分使用了文字,其余的每一章节每一介绍它都以图像为主要载体,附以少许文字进行解释,连目录也不例外。书中的大多数画面横跨两页,两面16 开连成一张大8 开,手指在其上游走触摸,随意拿近拿远,你可以对着细节端详半天,也可以从整体感知北京交通的历史变迁。


《京城绘》目录


有机统一,理性着墨

-

早在20 世纪中期,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就曾这样定义过城市的功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在这四者间,唯一不同的便是交通,它本身不是目的,却起到了串联城市其他作用的巨大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书的两位作者宋壮壮、李明扬本科均毕业于清华建筑,当时二人在北京的几所中学教授城市与建筑。一次宋壮壮让学生画一张北京地图,却发现好多学生画出来的都是北京地铁线路图。的确,在多数人脑海里,一座城市的形态就是这座城市的路网,路网的功能即交通的功能,每个人的生活与交通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如一个有机体,只有了解它的互动,才能让个体更好地认知这座城市。


即便二人都有着多年的学术生涯,但写书的过程并不容易。资料要确保详实,绘制要足够精细。比如一张名为“那些年,我们乘过的公交车”的公交图,全书34 辆公交一一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公交的正面、侧面和顶面。顶面的素材是最难搜集的,许多公交因相隔年代久远图片难寻,二人只能找各类手办作为对照,再找不到便去搜集大量侧面的远距离照片,多张对比,画出一面车顶。三面完成后,再一一对齐组成一辆车的模样,一辆车就要画一天,“这是最耗时的一页,单单是绘制,就用了一个月”。


那些年,我们乘过的公交车


对于专业设计师来说,《京城绘》极其理性。书中有一页详尽描绘了19 世纪末至今的北京单车演变,宋壮壮说,国内也有介绍单车的图片,但大多数就是将自行车一摆,随便拍几张,照片什么角度都有。《京城绘》的这一页却不同,所有的图像均同等尺寸、同样角度,并对主要细节予以展现,虽然是根据照片进行的一种提炼式的抽象表达,但只有统一标准,比较才会一目了然。


北京单车的演变


严谨的理性与构思时的趣味从来都不矛盾。“人· 车· 生活”一页,将不同年代公交的内部构造融在一辆车上,从车头的改革开放前到车尾的今天,车厢内的构造、布置、人物的穿着等细节一一对应,公交与生活的时代变化一目了然。全书30 余幅图,每幅图承载的信息量足以让人抱着“咀嚼”大半天,这种由纸质书蕴含的分量与意义是电子媒介无法比拟的。



纸张承载的信息无法被替代

-

《京城绘》按照出行模式分为六章,每章每页都可拎出来单独琢磨,就像游走在真实的城市中,组装成书又有一种整体感和踏实感。这种踏实,既是今天人们对纸张油墨仍旧心存一丝感慨的映射,也是书品的真实体现。


书中画面横跨两页,使人可以从整体感知北京交通的历史变迁。


数字化的媒介使纸质书变得越来越不普及,即便偶尔自诩为知识分子,有着对于喜欢的书一定要买纸质版的酸臭,也不得不承认,除去收藏之用和内心那点点作祟的傲娇,于金钱于方便,大多数人都会坚定地选择电子书。但当翻开《京城绘》,你会意识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体验。以900*600 为多数分辨率的屏幕无法承载太高量级的图像信息,但在纸质书上,设计专业出身的二人秉着一贯谨慎的态度,印刷时将所有矢量图全部定为600ppi,通俗来讲,其精细程度无异于普通电影与4k 电影。图像体现的质感、油墨呈现的光泽以及纸张自身散发出的味道,都让人爱不释手。一张一页慢慢翻过,远比屏幕上滑过的一张张图片更有嚼劲。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使用习惯。人们很难聚焦于屏幕端的阅读,却可以驻足纸质书许久,阅读时所带来的专享的体验,很难被其他媒介平台所复制。因而纸质版书籍承载的信息量也要远超于屏幕端,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宋壮壮说,有些书更适合数字化阅读,有些却在另一种媒介上得不到很好的呈现,图像就是其中之一。


《京城绘》的线下展览



今年九月,宋壮壮从哈佛毕业回到北京,当初的一拍即合终于变成了现实。如今李明扬却又远赴欧洲攻读博士,不过两人仍在马不停蹄地为下一本书做准备。宋壮壮笑称,这个原本工作之余的“大爱好”如今已在精神层面上变为了全职工作,他们计划将《京城绘》做成一个系列,每一本都阐述一个与北京相关的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生活,同时又获得一些新的认知和理解,增加一份对身边环境的敏感”,这是他们一直很想做的。


—END—       




   购买及订阅,请点击阅读全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