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LAF·现场丨第一次新刊发布会,我们想说的远不止这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主题:场所与媒介

时间:201718

地点:北京爱琴海单向空间

主讲:佘依爽 涂先明 汪默英 曹凯中 陈忱 彭路 周梁俊

摄影:崔琪



由《景观设计学》期刊与未知社合办的“场所与媒介——《景观设计学》新刊主题沙龙”于1月8日在北京爱琴海单向空间举办。

 

编辑团队为大家介绍了《景观设计学》期刊的创刊历程、呈现形式及关注方向,并分享了景观传达这期杂志的形成过程、背后的故事,以及本期刊登文章——Anne Spirn的《景观的语言》选段。

 

沙龙围绕当期杂志主题景观传达,就场所与媒介之间的矛盾和分化带来的景观传达的多元与不同展开了讨论。除了到场的50多位观众,还有4000多位观众通过“腾讯视频新闻频道观看了直播。


完整版直播回放请看这里↓↓↓




沙龙在北京爱琴海单向空间举办

 

三位嘉宾周梁俊、彭路和陈忱分别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并介绍了自己近几年参与设计的项目以及对本期主题的感悟,每位嘉宾分享之后,包括主持人及对谈嘉宾在内的5人展开讨论,互相提出问题,剖析作品本身及作品之外的信息。

 

我们整理了部分精彩对谈,想看完整内容可以戳上面的直播回放哦!

 

曹凯中:对于“一片白纸”的场地,看起来是在以一种类似拼贴画的方式来回应,这是工作的常规模式还是只是基于特定项目?


周梁俊:这是源于多年思考的累积,在做惯了山水林田湖的生态景观之后,面对一些小尺度场地时,我不会想做大家一下就能想到的东西。但其实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可以完全脱离场地的,而场地也不可能完全是一片白纸。在与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等探讨后,我个人发现,景观行业的美感认知度非常统一,虽然这有好的一面,代表有我们有可以拓展的地方。生态、功能、人文、使用是景观的评价点,而其他设计行业的评价体系可能并不是这样,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站住生态这一点,抛却这一点,我们跟其他行业就没什么不同。但从美学这一方向来说,我们的认知过于单一化。比如,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天马行空、彰显个性——其他设计行业在对于这方面的实践会比景观先锋很多。



主持人及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佘依爽、陈忱、周梁俊、彭路、曹凯中)

 

曹凯中:在像SWA这样的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这种非常职业化工作模式的影响,是否有一些反作用和禁锢?


彭路:08年去美国并实践了六七年之后,我现在的感受是,在国内项目做得特别快,上百公顷的河道1个月就能做完,50个广场三个人用时一两个月也能做完。后来在美国,由于它的开发速度和项目周期,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审批,一个项目可能就要做三四年,你必须每一步都做到极致、精确到分毫,才能获得审批和推进项目。在前面的工作做足之后,到现场的问题就不会很多,对实施的可控性也很大。设计基本都可以实现。不好的地方是美国法规很多,比如坡度、栏杆、水深,都有精确的标准,所以很多有意思的项目就这样被枪毙掉了。所以最终呈现的结果往往很实际,但可能会无趣,只是做的比较好比较精致。而在中国,如果设计师比较强势,甲方对于设计师又很信任,那么设计师的施展空间和灵活度就会很高,可以做更多的尝试。



彭路(左)与曹凯中(右)

 

周梁俊:以我们景观设计师或建筑师的角度做出的场地分析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陈忱:我们是设计师,而不是工程师。我们做分析,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设计的借口,这是不用遮掩的,没有错的。而分析也不是做数学题,没有正确答案。每位设计师在场地中都投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背景,选择的分析方向也会不一样。实际上,在做分析的过程中,设计就已经开始了。分析到底是否正确,只能说我们要尽量去分析对的东西,特别是与生态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不是儿戏。不论分析的过程中是否投射了大量的主观信息,这都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陈忱(左)与周梁俊(右)

 

还有来自直播平台、《景观设计学》粉丝群以及现场观众的提问,就雾霾治理、女性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师的底线等问题的畅谈。



现场观众提问

 


沙龙现场

 

LAF024——景观传达”正好是《景观设计学》创刊至今的第50期杂志,这次活动也是编辑部一次新的尝试。在2017年,我们也会陆续推出此类沙龙,以及更加丰富的活动,还请大家持续关注!

 

为了此次活动,LAF还特地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包括由主编俞孔坚签名的新刊及《设计生态学》、景观传达主题纪念卡片、LAF定制帆布袋等。是不是很想拥有?下次活动记得来参加哦,或者关注我们的微店,我们会预留少量的礼品放到我们的微店上。






最后分享一张高颜值的编辑部团队,下次见!








请戳“阅读原文”进入《景观设计学》官方微店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