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四载青春,十年岁月:我的大学生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学于思    第107篇



2013年·师飚老师·走向辉煌



行政楼前·校训

早在我刚刚踏上大学之路时

就有很多人问我:

读大学有什么用?

追问者言语唏嘘

而我无数次沉默以对

因为我自己还没找到问题的答案


随着他们的一追再追,一问再问,经过反复再三的思考,也许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第一个十年校庆前,我可以勉强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考卷。



大学起点·牌坊

2012年的9

左手拉着笨拙的行李箱

右手拎着褶皱的军被

抖擞抖擞超重的双肩包

我踏上了校车

穿过了那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时光隧道”

——校车进出山大的唯一通道。



时光隧道·出口

后来

师飚老师在师生见面会上说

从你们穿过“时光隧道”的那一刻起

预示着你们已然告别苦闷,压抑的应试时代

进入自由,独立,有无限可能的大学时代


就对当时而言

“大学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无所知

自然无法回答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


如果非得要我

——一个出生来自农村

单亲且贫寒的学子去回答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的答案出奇简单

我不愿意像小学课本

那只长期窝在井底的青蛙

我想知道

世界除了那个“四角的天空”

还有什么



原谅找到的天空是圆的


到了宿舍,和宿友们打过招呼后各自收拾。他们看到我行李箱里塞满半箱书时,好像发现了怪物。


当时的我们,还没有熟悉到了解对方,自然不可能知道彼此眼中的大学应该怎么度过,只依稀记得P君一脸哂笑:“你不怕重吗?”


这样的问题,似乎不需要回答。


毕竟每个人对“重”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标准不一样时,有些问题便天然缺少沟通的语境。


总之,我的大学就这样从掏出那些书时开始了。


那晚收拾完后,相约去逛图书馆,接着迷失在书库里,各自找回去的路,也各自开始不同的大学生活。


依稀记得那晚我在图书馆逗留了很久,那会儿还没有闭馆音乐,是一个师姐提醒我要闭馆的。

 


南方学院·图书馆


莫名其妙地就当上了12级汉语言(4)班的班长

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班会选举时

得知自己全票通过的心情

很多年后的今天

我依然满心感念

心存感激


遗憾的是

班长的职位我只担任了一年

换届会上,文静问我

为什么不继任了


我笑着调侃

因为大二开始

我准备大批量逃课

不想被系里同学说

我们汉4班的班长只会带头翘课



实际上,那只是说辞。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向来喜欢自由独立的我,讨厌开不完的动员会议,做不完的琐碎事物,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停留在官腔的形式、道德的绑架,意识的控制,并美名曰管理而已。


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都上大学了,学术会议、讲座、知识竞赛这样的活动都要“按劳分配”,班均五人?

 

如果要问读了一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大概就是,没有在大学体制里的“逃课点名”、“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比”种种软硬兼施,黑白通吃的管制中,丧失自己的个性和坚守吧。


我始终记得师飚老师那句话——大学应该是自由,独立,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它不是用“逃了多少节课”,“加了多少学分”,“得了多少奖学金”所能够定义的,唯一能定义大学的只有“自由”、“独立”。




独立和自由是什么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明白

越来越多的人

在一个充斥着利益、世故和官腔的环境里迷失自我

一步一步沦为迷路的羔羊

不复淳朴,热情,满怀理想

变得卑劣而功利


更为可悲的是

很多人对自己的这样的变化

毫无知觉,麻木不仁

在一片歌舞升平,首肯称赞中

压榨坚守和底线

谓之聪明,谓之成长


庆幸的是,大学四年,我遇上一批老先生,在他们的道学传统中懂得“陈力就列,不能则止”,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日渐在“不合时宜”的不归路上渐行渐远。

 



沈从文先生曾在《从文自传》中对“逃学”有过极其生动地描述,他说:


我得以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个人都高。


我的“逃学”经历大抵与之相通。


这自然不会被很多希望学生规规矩矩的人看好,更不可能被那些美名曰管理,实则是束缚的所谓校规所接受。私以为,所谓大学,首要在学。至于是否学于课堂,则见仁见智。如果课堂上已经满足不了我,或者课堂外能更好的学习,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勉强自己留在课堂里。


别急着用“荒废学业”来定义我的大学。


一个极其简单的逻辑:在课堂上课;上课学习;同理:逃学荒废学业。


倡导“逃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四年大学,一直为自己有选择的“逃学”而庆幸。诸如“马克思主义”、“毛概实践”的课程我是基本不上的,甚至连“现当代作家专论”等专业课程我也是极少上的,选择逃课的原因不在具体科目,而多在老师照本宣科,无心上课,无聊乏味,停于形式。


每个步入大学的成年人都具备了思考的能力,不再需要像小学生那样手把手教,更不需要老师跟在屁股后面像赶牛一样。至于以“点名”为令牌的,用小杰老师的话说——用点名来留住学生的老师都是卑劣的。


在一个课堂日渐变质的时代,“逃学”不仅不该被禁止,还应该成为学生的重要权利。




我很幸运,大学期间遇到不少治学严谨的谦谦君子,也遇到不少兼容并包,倡导个性的青年学人。虽然这些我喜爱的老师里头,他们的课也有逃了不少的,这几位老师的课堂内外却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讲,“逃课”不仅让我阅读了大量图书,更让我在知识之外懂得了人该有的怜悯、慈悲、坚韧和善良。


大学毕业后,很少梦回课堂,更多的是那间经常和新榕翘课去的小屋。


现实中的小屋满目萧条,充斥着酸臭味,屋里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有一双永远透着希望的眼睛。她是个可怜的人,年逾古稀,残余的后生依然像无根的浮萍,无所着落,紧靠每天晚上到学校后门捡些瓶瓶罐罐维持生计。而在苦难之余,我所看到的却是她眼里,永远透着满足,生命的坚韧和活着的希望。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读文学的人应该懂得作品中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


与其说,文学就是人学,不如说大学就是人学。


大学应该是让那些在应试教育下碾压了无数遍的学子,那一个个日渐扭曲,干瘪的生命重新饱满起来,有性情,有温度,有爱憎喜恶,有怜悯慈悲,还有对生命源泉似的期许和热爱。


毛概课上老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校园应该如何才能保持和谐?


我忍不住质问:和谐是什么?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吗?如果是这样话,为什么大学一定要讲和谐?不好意思,我们已经被和谐了12年了,大学四年应该是张扬个性,展现独立的人格和自由!

 



大学之大,有时候无奇不有。


有一次图书馆需要做一面文化墙,得从四书五经中挑选一些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词句。恰巧我基本通读过四书五经,便答应帮忙。第一次和领导碰面沟通,万万没想到她竟晴天霹雳一样的问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博学?”


那是我第一次从一所高校的院级领导口中听到如此有失水准的话,仿若回到很多年前,别人问我——“上大学做什么?


这一次,我一样沉默以对。单二者却有微妙的不同,四年前刚进大学时我的沉默是因为不知如何作答;而四年后,当我准备离开这所高校时,G如是问——博学做什么呢?我已不屑作答!




读大学做什么?

如果回答说,为了走出四角的天空,博学以观世界

博学做什么?

如果回答说,为了沉淀自己,进行更好地审问

审问做什么?

如果回答说,为了慎思

慎思做什么?

为了明辨

明辨做什么?

为了笃行

······

这样的问题,总没有止境


山中四年,学虽不尽博,问不尽审,思不尽慎,辨不尽明,行不尽笃,但好歹我也终于明白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意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辨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二十章》


听说十年校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要换校训了,还会有比这更好的文字和内涵吗?


这让我想起前面上面那位院级领导的那一句话:小伙子,我觉得传统文化不好,你看这四书五经都找不到一个有关“爱”和“感恩”的字,我看文化墙上还不如用这些简单。你整的这个那啥,喔!“慎独”到底是什么意思,别人肯定也不会懂。

 

博学有什么用?

大学何为?


北大钱理群先生早有忧虑: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污吏危害更大。


本该在十年校庆写一写四年大学生活的种种美好和感念,却情不自禁地写了些不合时宜的的往事,而今,我也走上了教育之路,回首四年大学生活,诸多感慨,也许这样的一份答卷不会比歌功颂德重要,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些见闻,至于我对四年山中岁月的怀念,对那些给我以启蒙和鼓励的师长的感激,永远不曾远去。


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能给那些还在大学求学,或将在大学求学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参考。



排版/慕斯

图片/网络



不要为了走进别人的圈子,而丢了自己的世界

学于思是圈子,也是世界

而我,才是学于思的主人

你或许,只是过客

学于思ID号 : xueyusi126

小编微信:love13760835738

     这里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