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我见证了“塘约之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塘约之变

2014年,接连遭遇两场特大洪灾后,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穷则思变,走上了变革之路。短短两年多时间,由贵州省级二类贫困村转身为家给人足的幸福小康村,谱写了鼓舞人心的“塘约之变”。2017年3月21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又与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订下“塘约之约”:在三至五年内,村集体经济达到500万元,甚至1000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实现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翻一番。当代贵州全媒体平台继续推出《塘约之变》观察,为您解读塘约崛起的背后故事。


“塘约之变”系列观察之四

村支书左文学读书记

  左文学,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人。他说他不知道为啥父亲要给自己取这么个名字,不过自己却因此做过文学梦。,他啥都愿意读。

       左文学十分爱引用书中典故。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刘先诚 摄


  高中毕业后的左文学,在北京打过工,回家养过猪、放过牛。打工时,他见世面长见识;放牛时,他抱着书学知识。一来二去,左文学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多,成了村里的文化人。

  2000年,左文学被选为塘约村主任;2002年加入中国,任村党总支书记。而那时的塘约村仍是省级二类贫困村,田种稻子、坡栽苞谷,没有产业支撑,谈不上什么生机。

  身为村支书,左文学想,该如何为塘约谋出一条小康路?

  通过学习,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要为塘约闯出一条路来,就要成立合作社,把全村的地都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然后调整产业结构。

  蓝图绘就,如何变现?

  在学习党的十八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后,左文学得知,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可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我们为什么不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把承包地重新集中到村里的合作社,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家致富呢?”在提出抱团发展的想法后,左文学的建议得到全村支持。

  “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短短两年时间,塘约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到4000元跃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202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要致富,先修路。为求得上级政府的支持,2016年3月初左文学模仿《古文观止》里韩愈上宰相书的故事,给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了一个关于修公路搞“镇村联动”的报告。当天下午,他便得到了回应:由住房建设局牵头,财政、交通几个单位到塘约现场调研落实。

塘约村通了柏油路。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2016年3月12日,公路开修,塘约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有关单位和塘约村人的努力下,仅仅28天,一条宽8米、长约4公里、直通安顺和贵阳的柏油公路,出现在了塘约的大地上。至此,从塘约开车到乐平镇只需要5分钟,再行7分钟便可驶上沪昆高速。

  左文学再忙也要看书,不论走到哪,他的包里总带着一本读书笔记。在左文学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个老式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从《世界地理》到《诗化哲学》,从《青少年生活向导》到《政治经济学》,涉猎十分广泛。他的书桌和床头柜上,

      左文学家中的一个书架。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刘先诚 摄


  说起左文学的爱读书,曾在塘约村开展驻村工作的平坝区委宣传部干部张宏不禁竖起大拇指:“左支书爱读书是当地出了名的,每当他读到好书时,总会在书上划横线、记笔记,与人讨论。塘约村能有如今的发展,离不开他的努力,也离不开他读过的书。”

  左文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自己总能在书里找到答案。今后,他不仅要自己读书,还要带动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读书,让塘约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像腰包一样“鼓”起来。

“塘约之变”系列观察之五

驻村干部:我见证了“塘约之变”

  2014年3月,我进入乐平镇塘约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在730天时间里,见证了塘约的“涅槃重生”。

塘约村新貌航拍图。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班浪 摄


  初进塘约,道路坑洼不平、环境脏乱差、产业发展滞后,村里一半多的青壮年在外打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3000多人的村贫困人口645人,村干部虽有发展之心却不知从何下手。

  屋漏偏逢连夜雨。6月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倾然来袭。仅仅43日后,“伤口未愈”的塘约竟再次遭遇特大洪灾!

  灾难兴村。虽然洪灾让贫困的塘约雪上加霜,但却也成为它发展历史的转折。

开进塘约的校车。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穷则思变!村支“两委”连夜开会后形成共识,,大胆实施土地确权改革,为塘约打开发展之门。

  就这样,塘约掀开了巨变的大幕。开群众院坝会、上山下地搞测量、搞调解、建档案,塘约人奋战180多个日夜,先后完成了921户农村土地、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七项权属测绘。

  有了土地确权的“身份证”基础,塘约下一步如何走,才能不输在脱贫的起跑线上?

  村支书左文学提出:只有水果上山、苗木入地、科技进田,建立合作社、村社一体化,才是塘约最好的出路。

  于是,“金土地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塘约村开始实行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权、放开管理权的“三权分离”。通过成立土地流转中心,以土地入股、资金及股的方式,破解土地密码,盘活土地资源……随着74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村内流转土地达2860亩。

村民在藕塘里劳作。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出路有了,人也回来了。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不断回流,建设塘约的队伍日益壮大。两年里,合作社带领村民们先后种植熟脆红李520亩、核桃500亩、软籽石榴200亩、脱毒马铃薯300亩、蔬菜150亩、浅水莲藕150亩,通过给学校营养餐供给定制蔬菜等方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离开塘约一年有余。

曾经的塘约村。塘约村村委会供图


       现在的塘约村(同位对比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如今再进塘约,已是“山乡巨变”。小桥流水,红瓦黄墙,村容整洁。土地连片开发,产业蒸蒸日上,村民斗志昂扬!今日的塘约让人欣慰,塘约的未来令人期待!

文 |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筑 岳端 岳振 王颖

图 |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刘先诚 班浪 

编辑 | 陈振垚

编审 | 林茂申 彭奇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