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社科报专访曹和平教授:经济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社科报专访

经济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二)



十八大以来,,深入研究经济规律,指引着经济行稳致远。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2017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经济2016年增长速度超过印度,位列第一。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社科报记者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此展开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优质决策变量

3
经济在内外环境交迫背景下逆势增长,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有效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举措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决策变量角度如何看这种改革思路?

曹和平: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到20世纪40年代,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技术变革其实很快,但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高的失业率呢?    

凯恩斯认为,工业革命200多年后,萨伊提出的供给总是创造需求的逻辑不再适用。他发现,当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生产变量增长得过快,供给在某一个阶段超过需求时,就会出现经济下行期。这时候,在国家层面出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如果各国仿效,整个世界经济也可能被拉下去。一战和二战就是实例。所以,凯恩斯修正说,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应该被倒过来,变为需求创造供给。二战以后,西方主要经济体实行凯恩斯主义管理时,经济增长的效果确实显著。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革命的理论内核。    

但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理论有一个负面效应。每当经济处在下行期时,首先是货币或者财政投放以刺激市场。货币和财政都投放高流动性资产,投放到市场,两年半以后,劳动力被整合,厂商中间品市场繁荣。但货币并不可能完全被回笼,每次危机后都会出现大概两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累计。从1944年到1980年,36年间大概是5—6个周期。一个周期两个百分点,累积到里根执政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到了12%左右,失业率也达到新高。这个时候,美国人就在思考,凯恩斯革命的逻辑可能又得倒回去了。

有自己的特点。二战后的西方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推动,国外商品出口市场贡献比较小。但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国际商品市场起了较大的作用。我们通过增加投资需求,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几个周期累积下来,从1978年到2013年,也是近36年时间,我们累积了“过剩”的产能。以钢铁产量为例,到2013年,全世界的钢铁产量大概15亿吨,的钢铁产量接近9亿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钢铁加起来,还没有多。这时候,总需求管理和西方总需求管理累计的宏观负面后果不一样,对方是滞胀,我们是过剩。    

累积的“过剩”产能,只要国际市场经济处在扩张期,我国经济发展在均衡管理意义上就是可持续的。可2008年国际爆发后,全球经济处在下行期,国际市场的总体需求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人大体找到了自己的矫正方式,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    

这一政策相当有效。这时世界发现,,在虚心学习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的同时,却不盲目照搬西方教条,而是结合国情。从2013年开始,经济向新常态方向转变,然后延伸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上结构调整和动力转化,经济实现逆势稳增长。其实,在世界经济处在下行期比较早的时候,我们比别人先走出来一步。章家敦之流所“预言”的“崩溃”,实在是不了解的实际。



未完待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