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关于年轻人看电影,我们有45个发现,比如“场景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电影院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社交场所,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更重视电影院的环境和观影前中后全过程的体验,也意味着他们很注重影片的场景化分类。




我们发现,国外媒体在谈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在讨论它们陷入的困境。虽然没有人敢下定论,但“流媒体时代影院受到的冲击”和“影院已死?”这种有些耸人听闻的字眼常常出现在标题里。,毕竟它们都是出现了已经有一些年头的媒介形式。


而在国内,去影院看电影这件事虽然看起来离“过时”还很远,但 2016 年的电影市场也面临银幕数增长高于观影人次增长的情况,平均下来单块银幕的收入减少,总票房收入的上升主要靠增加银幕而实现,而且,银幕增长带来的红利还正在减弱。


人们唱衰电影院的理由看起来有很多。正如星巴克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咖啡厂商,电影院受到的威胁再也不止来自电影行业。比如:


  • 去电影院更多的那群人也是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多的那群人。而现在,他们也许更倾向于把时间给后者。

  • 更特别的电影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比如选影片更有自己风格的小众影院。而虽然一直有影片版权方面的争议,国内的私人电影院也一直存在,和 KTV 类似的包间形式,主打的是空间、环境和自由。

  • 大城市的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展览、音乐节、演唱会这样的活动分走了电影院观众,毕竟电影院需要和这些活动抢夺年轻人的闲暇时间。

  • 懒得出远门的时候,和电视剧、综艺这种更轻松、碎片化的形式比起来,有的人也已经不太愿意看完一部 2 小时以上的电影了。


不过情况倒也没这么糟。美国 National CineMedia 和尼尔森共同做的调查显示,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千禧一代还是更容易在电影中获得乐趣。虽然电影在美国人看来是一种有点老套的娱乐形式,但年轻人还是贡献着不少票房。


年轻人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中也是消费主力。根据电影购票网站猫眼发布的统计数据,90 后在线购票用户在 2014 年就已经超过 80 后,占总体用户数的 52%。


在国内,比起“电影院会不会死”,更多人讨论的是电影院的“体验升级”和“市场细分”。毕竟比起发烧友的文化消费,电影更是一种普通大众的平价娱乐消费,作为服务提供方,如何通过体验的改善吸引人,显得更重要。美国的电影院不放过每个细节,比如讨论要不要改变选座位的方式(由现在的到达放映厅之后自由选座变成提前选座)、要不要再提供丰富一点的吃喝选择。而万达说,他们想摆脱传统影院“电影+爆米花”的赚钱模式,将影院看作一个入口,“未来的影院将是娱乐综合体。”


确实,院线电影除了“电影+爆米花”还可以探索更多,除了票房之外,影院也更像一个消费的入口,IP、游戏、周边且不说,至少从空间上看,能够带动周围餐饮、购物的生意。


作为电影消费主力的年轻人到底怎么看待院线电影,以及“看电影”这一活动?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电影院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社交场所,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更重视电影院的环境和观影前中后全过程的体验,也意味着他们很注重影片的场景化分类。在这里我们用条目的形式总结了关于年轻人如何看电影的一些发现。


哪些情况下会去电影院?


在好奇心研究所“哪些原因让你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烂片”的征集中,得到赞同数排名最靠前的两个理由是:“朋友/对象一定要看”和“朋友聚会没地方去”。大家“心甘情愿”在影院看烂片的最主要理由是社交。去影院看电影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消费”。




1.  因为有东西可看,避免聊天的尴尬,谈恋爱是看电影的一大动因。但是挑选适合谈恋爱看的电影并不是很容易。


2.  同样不容易的是挑选“分手后适合看的电影”“结婚前适合看的电影”“春节在家没事干和爸妈一起看的电影”。


3.  周末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也会考虑在住处附近的电影院看个上午场,特别是这个时间段时不时 9.9 元的特价也会让人冲动下单。这是一种让人容易忽视影片质量的情景。


4.  电影可以在家看。但在视频网站上,网络电影的吸引力没有网剧大,即使是在网剧面前对线上支付不敏感的年轻人,也不太愿意为了网络电影充会员。


5.  大家还是更习惯把商业片和电影院、爆米花联系在一起。动作特效优秀的电影应该去影院看,而普通小众电影错过档期在家看也没什么遗憾。


6.  相比于电影,年轻人更习惯把电视剧和综艺放在佐餐和睡前这样的日常活动里,时长和内容上都更合适。


7.  真的想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电影院“不能快进和关闭、不好玩手机”的特点给专心看完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存在电子设备上的影片倒是经常拖很久还没有看。


8.  人们买首映场的比例提高了,当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真正想看的片子(通常是国外的),看完网上的枪版之后也还是会迫不及待地跑到电影院去看。(@ 猫眼电影消费数据报告)




去电影院看电影,怎样挑选影片?


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临时起意”和“想看很久”两种情况。前者发生在类似下雨天困在商场无处可去、聚会进入到百无聊赖的节点这样的情形下;后者则是早早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了电影上映信息,这两种情形下挑选影片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9.  在不知道该看什么的时候,人们会依赖类似“毒舌电影”这样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电影博客的推荐,在接受这样的“安利”之后,他们会在影片短评里留言说自己来自“毒舌观光团”。


10.  微信公众号和大 V 在推荐电影时为了更有说服力,需要参考豆瓣评分,IMDb 评分和烂番茄新鲜度,因为观众需要参考这些评分。


11.  筛选好的片单的“安利”效果也很好,“你的 2016 年看片榜单里,一定要有这 10 部逼格大片”“逻辑缜密搞脑子,最值得一看的 10 部推理片”这类榜单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12.  临时起意打算看电影的时候,会选择附近上映的电影里,自己最近听说过名字的那一部。如果不是自己想看的电影,即使有优惠票价也并不是特别心动。


13.  除了为了社交、不得不看的无奈之选,看烂片的第二主要理由是被评分蒙骗,这些评分可能来自售票网站和 APP,还有被水军干扰过的豆瓣评分。


14.  烂片也有鄙视链。在好奇心研究所“你都看腻了哪些电影宣传套路?”的征集中,我们发现年轻人最心知肚明的是,以“青春片”为宣传点多半狗血,“特效团队来自好莱坞”通常只花了七毛钱。


15.  特别是青春片,在“你无法忍受什么样的怀旧?”征集中,比起朋友圈和鸡汤文,年轻人最不能忍受的一类“怀旧”其实是“主打回忆青春但是吃相难看的影视剧”。


16.  难看的青春片最大的槽点是“我们的青春根本不是那样的”。(而他们往往又是这种营销的目标对象)。


17.  年轻人认为跟父母看电影最大的雷区是“动不动就性、药、摇滚乐的校园青春片”。


18.  不走心的电影桥段的套路会被当成吐槽对象和谈资,“最不走心的电影桥段”排名前三的是“反派多半死于复盘话多”、“从来不会回头看自己引起的大爆炸”、“黑客破解电脑偷资料总是超快”。


19.  不过也有极少数时候,烂片的狗血情节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有人会“专门为了吐槽”去看一部片子。


20.  爱谈论小众片子、买一个投影仪在家里看蓝光碟的人是少数,而小众电影确实停留在鄙视链顶端和大部分人的观影范围之外。


21.  有人认为商业大片走影院,小众电影卖光盘和流媒体,但是商业大片依然是光盘销量的主导者。


22.  对于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去看电影的那些情况,对电影的场景化分类需求更迫切,选影片的时候比起电影本身,更在乎“跟谁看”。比如很想提前知道一部电影是不是“适合带爸妈去看”“适不适合小孩”,还经常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发问。


23.  对那些作为社交陪衬的电影,“无功无过”就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比如,有明星、画面好、有特效能够弥补情节的平淡。


24.  年轻人的一个吐槽是,特效越多、动作越多、明星越多的影片,家里的长辈才会觉得“值得”。虽然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会这么想。


25.  比起父母辈的人,年轻人更加不能忍受被剧透,被剧透甚至会毁掉看一部影片的心情。




26.  心心念念期待着某部(大部分时候是小众的)电影,等着去影院看的人最后经常没法达成心愿,除了一线城市的几个据点(北京电影资料馆这种)之外,想去影院看小众、文艺电影的人经常遇到“排片影院太少、太远、时间太短”的情况,最后选择在线看。


27.  新噱头刚出现的时候会吸引到一部分人,但过一阵子就会失去魅力。比如有时候被滥用的 3D 和 IMAX ,原著改编,IP。


28.  至于想要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弹幕电影……目前来看还是个笑话。除了 b 站这种弹幕发源地,其他视频网站的弹幕可能并不受欢迎。


29.  同一部电影有原声片的时候,年轻人一般不会选择译制片,他们能接受听不懂看字幕,但不能接受听着尴尬。


怎样挑选影院?怎么买票?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看电影的时间在晚上 6 点之后更多,毕竟作为社交的一部分,电影也常常作为聚餐后的补充环节。在影院挑选这件事上, 电影院品牌划分、品牌形象初步建立了印象,年轻人在挑选的时候,会在乎哪些连锁电影院座椅舒服、效果好。


30.  在看电影评分之外,会参考影院评分。年轻人不仅会在意电影院设施是否新、屏幕效果的好坏、3D 眼镜的质量和清洁程度,也在意影院周边是否交通便利以及有没有方便的用餐选择。


31.  习惯了在线购买,甚至几个人已经在电影院门口了还是会掏出手机。


32.  买电影票的应用,除了补贴集中的时段难说哪个最便宜。因此,也不太会再多费一道工夫用比价软件。


33.  在一个从未来过的电影院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纠结如何选座位,毕竟和屏幕大小影院环境和影片类型都有关系,而且一起看的人越多,越拿不定主意。


34.  对普通电影院有很多槽点,但对于新兴的“私人电影院”还不太了解,主要印象之一是“这不就是之前的录像厅吗”。


看电影的时候有什么要吐槽的?


电影院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公共空间,在“你对电影院有啥期待?”的投票中,我们发现看电影的时候最令人讨厌的是小孩子,其次是抖腿和吸烟,还有被后面的人踢座椅。


35.  对于影院会员卡的一个吐槽是“竟然没有会员休息区,提前到了没事干”。


36.  如果早到电影院,最希望获得的是 WiFi 和舒服的椅子。


37.  除了爆米花,还对其他“适合在影院吃的零食”有诉求。


38.  比起自己的长辈,在计划社交活动的时候更有时间观念,因此也是更有可能提前买好电影票的一群人。(@NCM 和尼尔森的调查数据)


39.  在线购买电影票的人群中, 年轻人占了相当比例。而在这些人当中, 79% 的人会同时进行餐饮消费。79% 这个较高的比例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有关,也因为在线购买电影票更像一次有计划的出门消费行为。(@ 猫眼电影 2015 年的数据)




看完电影之后会干什么?


「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做过一次“看完一部完全看不懂的电影你是啥样?”的投票,我们收获了共 2146 次表态。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不愿在观影后表露自己最直观的感受。


40.  比起看完之后和周围的人讨论,更喜欢在豆瓣、知乎搜影评以及在社交网络发影评。甚至有时候刷影评的时间比看电影还长。


41.  在评分网站上,给好评比给差评更犹豫,或者会先看别人的评价,因为生怕自己没看出这部电影的不足,闹了笑话。还不如先打差评更保险。


42.  对于“看完之后发现完全没看懂的电影”有一种敬畏之心,在我们的征集中发现,最常见的反应是“不敢点评,赶紧查豆瓣”。




43.  比起情节,现在越来越喜欢讨论和评价演员的演技。因为评价演技不容易暴露知识和思想短板。


44. 表达有门槛,有时候也不是要用“神作”故弄玄虚,只是心里的千百种微妙的荡气回肠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因此会在评论电影时参考大 V 们的说法。


45.  从前的人们热衷留下一张或两张电影票根。现在的人们也会。他们拍照留念,并且发到社交网络,以及,虽然会褪色,有的人还是有保留票根的习惯。


(END)




- 图片来自研究所的林小妖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