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18岁,自己干的事自己兜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随你便,反正十八岁以前你干什么我都给你兜着。”


在21岁的光景,想写点什么说说18岁,给那些即将成年的小伙伴,也给自己这种还没“三十而立”整天矫情的少年郎。


那句话是电视剧《好先生》的台词,这部剧被各种吐槽三观不在一路,我想,其中一个不在一路的可能就是,爹们放心不下给一个美美哒的大姑娘在满18岁的时候就扔给自己徒弟,然后自己带着闺女的奶奶去米国治xiang病shou。



一、 我总嫌弃自己的不自立与矫情


看《好先生》总有种看孙悟空的感觉,家庭的影响很小,除了江浩坤的爹妈出来蹦跶过几次,还有佳禾的奶奶一直在线,婚姻大事没见到甘敬的父母,印象中似乎陆远是孤儿,不知剧情中甘敬作何解了。


这和现实完全不相似。


21岁的我,大大小小的决定要和爹妈商量,放假哪天回家,哪天回学校,假期里去见哪个同学要知会下,晚上要尽量天黑前肥家(额,天没黑算吃晚饭么……)等等。记得初中那会儿,邻居姑娘说,Sophia最怕她妈妈,有事儿找她妈比啥都好使。这个定律至今好用(别轻易用,我真的会怕怕)。


日常生活中,参考爹妈的建议,在做决定的时候考虑爹妈的喜好,或许未来在遇见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人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他哪里爹妈会不喜欢,怎么讲才能不让我和他一起被打出去。


但其实,更不自立的是经济上的不自由。


大一二的时候就特别羡慕读研可以自己赚钱买电脑、换手机、还有攒毕业第一笔房租押金的人。等自己要读研究僧的时候,扶额,至今没有经手过学费那个数字的钱(除了实习的时候看别人家公司的帐单…),想过无数种自己攒钱凑学费的方式,也报过一些兼职项目,但基本上以姿势不对告终。


何为“姿势不对”其实是一种凌乱的矫情,还没有一个工作的姿态去做一些老板觉得对的、自己觉得是骗人的东西。(这件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我去面试的创业公司的兼职,说实话我觉得我很难认同那种价值观,包括产品模式和营销方式。)


然而,现实中有时候工作就是这样子,有许多同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面前全新的人生既是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他们从未想象过的深潭,而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会经历的就是从一只旱鸭子学会游泳,再学会潜水,甚至学会弄浪。我所谓的矫情,不过就是在可以不自立的时候,有选择地在岸上看着、笑着、还有无聊着。


不自立的另一面是精神的不独立。


尽管我们和父母的思维已经相差许多,我们也常常讲他们传统,但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依赖他们。在许多大事和人生方向的抉择上,我们会倾听甚至采纳他们的意见,虽然我们也可能与同学朋友讲,但更多时候,父母还是会和我们一起面对这些问题和这些决策之后的生活的人,当然,或许还会有恋人。


上一条推送里,我问大家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其实就是我发现在情感上我不知道该把父母放在何处。在过去的21年里,他们几乎是我情绪上最信赖和依赖的人,在每个失眠的夜晚其实最想找来聊聊的人是他们,但他们已经睡了。在遇到极其不愉快的事情时,我第一个念头并不是找一个朋友出来聊聊,吐槽下,而是给亲娘打过去电话,糊里糊涂说一通,然后在下一个电话的时候再被她各种嫌弃和骂(警告)回来,例如管管你的小脾气等等。


但,最近,我发现这样是不是太过于恣肆和自私,爹妈凭什么就要做我们的那个最大的靠山,虽然他们是爹妈。更何况,更大的问题是,爹妈还没有学着让我们做他们的靠山,我也还不知道如何主动去做他们的支柱。这样的问题一想,就替自己捂上了脸,大脸。



二、 这些年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学会了自己兜着


从18岁到21岁,从未满18岁的那年秋天到即将满22岁的这个夏天,一个人在异乡,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夏天,妈妈各种不舍,每天都在含着泪花,我虽不能理解却也会泪眼模糊。似乎,在年少的时候离开家、去新世界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离开父母温情的怀抱。那时候,躺在远行的列车上,想的不是家中的妈妈接下来几年会不会没有胃口吃饭,而是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大学生活会不会真的非常有趣……


那时候,唯一没有想过的是,遇到事情,真的只有自己可以靠的时候,该怎么办,能怎么办。现在想想,想也没有用,真的只有挺住,挺过去。


前几日帮一个小妹妹报考,看着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凌乱,包括专业的喜好的迷茫,学校和城市选择的随缘,突然觉得我们曾经对自己是那么的不负责任,而爹妈又在很多时候上负担了太多。


一直都很感谢当年的那份自由,除了拦住我不知道哪门心思冒出来想学物理(对,就是一个数学渣要…)对我从理转文,想学新闻,并且只报了新闻未曾拦着。现在想想,其实他们给了我一个奢侈的青春,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在18岁的时候去沿着自己模糊的想法的影子去探索世界,更奢侈的了,这一奢侈就是四年。


好玩的是,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看报考书的时候,我指着法学说,坚决不去,那么多记忆的东西,一定很闷!然后在开学第一周的时候,一门心思的扎进了新法实验班,在所有人都觉得我怀揣新闻理想的时候又保了法硕。


这一路上,跌跌撞撞,几乎都是自己摸着石头,问着前面走过的人,路在哪里,远方在哪里。爹妈想过帮我打听新闻行业,也有亲属打听过法律,但想来每一个决策都是自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全凭心情、好恶做的判定。


而这样的决策方式,便是得学会自己兜着,还有拖着爹妈毫无怨言、一门心思地跟着我折腾(啪啪打脸)。


18岁的时候,一心想去媒体看看,18岁的时候学会了暑假只回家十天,在酷热的北京做采访,19岁的时候学会了暑假只回家7天,在空调房里做网媒,20岁的时候回家了人在司考书上,爹妈还是像高中那样,不敢大声放电视,21岁的时候,总是在提醒自己要自己兜着自己的决定,但我似乎忘了爹妈的感受,还有帮他们做点什么。


常常庆幸于,爹妈多少认同我的价值观,还有尊重并支持我的选择,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去投资一只不知道如何的股票,可比再胆大的期货投资人都任性。倘若,爹妈恰好不支持我的方向,在他们眼里可能我就是那种不务正业的事情做的很好的人,然后呢,我想象不到。


接着说学会自己兜着吧。


去年的时候一个小妹出国读预科,学语言,一年,同宿舍的另两个姑娘打起来,家长飞过去和解,我们夸这个小妹性格好,可以在两个剑拔弩张的舍友中间生活,是啊,她兜住了。但估计,她也会哭鼻子,也会在春节的时候,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想着妈妈和的馅。


明年又有一个弟弟要高中毕业,他喜欢计算机,喜欢动漫,喜欢模型,我不知道他会在合适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独立的,并且能自己兜着的。或许,他已经会自己兜着了,或许在他高考结束的那个时候,或许在他恋爱的时候,也或许在他和父亲的某一次长谈中。


上面的问题要他给答案,或许这些事情他会处理的比我成熟,但我还是很想让他看一部电影,叫《One Boy》,也叫《A Coffee in Berlin》,是2012年的德国电影,是我看过的最闷也最回味的黑白片。一个男孩在他19岁的时候,休学,去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生活的故事,故事的另一面其实是,每个人都迷茫,只不过这部电影拍了出来。


但,电影不会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就像陆远也就是说说18以后干什么都得自己兜着,江莱也只是哭着说自己的痛苦是因为不会解决问题,而我们的生活是自己的,路要慢慢走。


突然想到毛姆的《刀锋》,那是一本我看的很痛苦却坚持看完的书,痛苦是因为啥叫神秘学,坚持看完是因为,那里面的生活状态描述的很实际,每个人想让别人看到的和不想让人看到的,都,赤裸裸的呈现在文字中间。而那个追求神秘学的人虽然活的潇洒,并且不让人放心把女儿嫁给他,但好歹他自己兜着了,爱着他却不嫁给他的女人其实兜不住自己的生活,她的舅舅的生活只有“家族”和“体面”,值得去啃那其中无聊的神秘。



后记:


这篇文字其实是写给自己未来的生活,想告诉自己,不管做了什么选择,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并且值得,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但,也提醒自己,还有亲情友情未来还有爱情,要在这一路上为我们兜着和需要我们兜着。


年龄大了,世界多了一次词“责任”。


不谈什么独立、自由,只问一件事情,你知道怎么兜住自己干的事情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