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汪篯汉唐史论稿》出版(附目录、后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纪念汪篯先生百年诞辰

汪篯先生《汪篯汉唐史论稿》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汪篯先生是我国著名汉唐史专家,师从陈寅恪等史学大家,在秦汉王朝史、、汉至唐代的土地制度问题等方面发表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论著。汪先生去世后,所著文章大多散佚,本次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吴宗国教授主持,系统搜集、整理了汪先生在汉唐史方面的重要论述,结集出版。


目  录

上卷

秦始皇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隋末农民战争的关系

隋代户数的增长

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

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是应受田数

唐代实际耕地面积

唐太宗

武则天

秦朝统一国家出现的历史条件

西汉初年的经济制度和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

汉初的王国问题

西汉初年的边疆

汉武帝独尊儒术与统一思想

汉武帝时的战争

汉武帝为解决军费困难和加强专制主义的财政措施

汉武帝以后八十余年间阶级矛盾从相对缓和到尖锐化的发展

王莽代汉和王莽改制

东晋的建国

两汉至南北朝大族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衰落

北魏均田令试释

西魏大统十三年敦煌户籍跋语

唐田令试释

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唐代前期的法令和制度

隋唐史杂记

《新旧唐书合注》审读意见

《唐六典》审读相关资料

在《新建设》编辑部关于“让步政策”座谈会上的发言

下卷

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

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

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

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和姚崇的关系

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

玄宗时期之禁军及其统帅

李渊晋阳起兵密谋史事考释

唐室之克定关中

唐初之骑兵

李密之失败与其内部组织之关系

西凉李轨之兴亡

宇文化及之杀炀帝及其失败

隋唐时期丝产地之分布

读《旧唐书》札记

与友人朱延辉谈论文书

附录1 《汪篯隋唐史论稿》序(唐长孺)

附录2 汪篯传略

后记


后  记

在唐长孺先生热心倡议下1978年我们整理选编了《汪篯隋唐史论稿》。

汪篯先生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生前写有相当数量的文稿和札记。他治学态度严谨,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些文稿仅有少数几篇曾公开发表。,这批文稿和札记大都散失。有幸的是当年协助他整理文稿的杨泰林先生曾抄录了部分文稿、扎记,虽非完壁,却已是很珍贵的了。《论稿》抄录和整理工作是由吴宗国和梁太济分别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家鈺和席康元参加了编选工作。

《汪篯隋唐史论稿》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赞誉。后来又发现了他的一部分遗稿,还有的学者提出他的《秦汉史讲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1992年又编选了《汉唐史论稿》。《汉唐史论稿》的编选工作由吴宗国负责,抄录整理工作主要由汪安承担。《读〈旧唐书〉札记》由祁德贵整理,汪安校阅。

为纪念汪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将两部论稿按写作年代重新编次,并附加了中华书局提供的两篇文稿,定名《汪篯汉唐史论稿》。全书按文稿写作年代分为上下两卷,共九个部分。

序言,原为唐长孺先生为《汪篯隋唐史论稿》所写的序言,现仍作为本书的序言。

上卷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文稿。

第一部分是1951年以后所写的文章,共十篇。其中《唐太宗》、《武则天》两文在他生前没有正式发表过。

第二部分是1954年和1955年讲授秦汉史的部分讲义。作为大学本科的基础课,先生在讲授时,除了注意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还特别注意对历史背景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讲授秦朝统一国家出现的历史条件时,着重分析春秋以来经济开发的成就。指出在春秋以前的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垦辟的土地还只是分散地、彼此孤立地布列在大地上,在各个农业居民区之间,则有广阔的山林、草莱地带。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劳动人民加速地把山林、草莱地带开辟为耕地。到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耕地基本上连接起来,长江流域的经济也有迅速的发展。这是秦朝统一的先决条件。

汪篯先生还特别注意各个时期的统治思想及其变化脉络的介绍。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与统一思想》一篇中,他除了分析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还特别介绍了董仲舒的学说。像这样把董仲舒及其学说不是作为孤立的文化现象写到有关文化的章节中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个时期历史的全貌。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部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历史,而不是或讲经济,,或讲思想文化,彼此孤立的干巴巴的说教。看起来这只是一种编纂方法或叙述方法,实际上这里面贯彻了作者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准和治史的功力,更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他六十年代初研究和讲授汉唐土地制度所写的文稿和讲课记录。其中有关均田制的四篇文稿,凝结了他从1956年到1964年近十年的心血。他曾经说过,对历史上一些重要制度和规律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在均田制的研究上,他既没有囿于前人成说,也没有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而系统的艰苦研究。

为了搞清均田制的来龙去脉,他认真研究了先秦以来土地制度的发展,务求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来把握均田制,从个别和一般的结合上去把握均田制的本质。

特别应该提出来的是先生在有关均田的令文上所下的巨大功夫。他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写下了《北魏均田令试释》和《唐田令试释》,对令文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考释,并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提出了他的重要见解:北魏田令具有在宽荒之乡实行强制垦荒之用意,同时具有限田之涵义。

《两汉至南北朝大族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衰落》是汪篯先生1961年至1963年讲授隋唐史时的记录稿。文中的基本观点亦见于《唐太宗》第一部分。这几篇文章可说是他研究均田制的副产物,也是他把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运用到历史研究上来的成功尝试。他指出,东汉时大族豪强地主的发展成熟,是和生产力的变化联系着的。西汉时出现的大犁,须三至六人操纵,个体耕作困难,需要依靠宗族族长等来组织,宗族族长逐渐变成地主,把农民控制起来,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加强。而到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短辕犁等新工具,农民个体生产能力进一步成熟,要求改变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精耕细作也需要农民更高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改变大族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他并且指出,北魏均田制是在大族地主逐渐衰落的情况下才得以推行的。三长制的得以实行,也说明大族豪强地主开始衰落。对于西汉到隋以前历史发展脉胳的这些论述,把对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历史的认识,提到了规律性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打开进人深层次研究的一把钥匙。

《关于农民的在封建社会中的历史作用问题》是1966年3月16日在《新建设》编辑部召开的关于“让步政策”问题的座谈会上发言的一部分。文章具体生动地阐述了从战国到隋唐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而且特别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变革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包括《唐代前期的法律和制度》和《隋唐史札记》。《唐代前期的法律和制度》是《中国史纲要》唐代前期的法律和制度部分的原稿。《隋唐史札记》是六十年代初撰写《中国史纲要》隋唐部分时记录下来的作者对于隋唐时期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也是他长期研究隋唐历史的结晶。

第五部分《新旧唐书合注》审读意见、《唐六典》审读相关资料。

下卷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旧稿。

。这是作者撰写的《魏晋隋唐党争史》第四、五、六章的一部分稿件。其中除了《唐玄宗安定皇位的政策与姚崇的关系》一文外,余均未曾刊布。 

第二部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写《隋唐之际群雄盛衰兴亡之连环性及其内部组织问题》的部分手稿。

第三部分《读〈旧唐书〉札记》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旧稿。虽只残存九卷,但从中也可看到先生阅读史书的精细,对史事考辨的精微,以及透过史文对史实理解的透彻。如卷五十五《李轨传》,他广搜史料,旁征博引,对安修仁为昭武九姓安国人,及李轨兴亡与西胡种的关涉作了细微的考证。他的一些论文如《西凉李轨之兴亡》、《唐室之克定关中》、《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等就是在这些札记的基础上发展成文的。从阅读到写札记的这一套读书方法,对初学者也是可以借鉴的。

汪篯教授毕生从事高等学校的历史教学工作,他总是紧紧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考。而教学中不断提出的新的课题,又促使他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步步深入。《论稿》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努力和追求。因此,本书对于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参考价值。

几次《论稿》的出版,贯穿了几代学人的努力。本次重新编订,从文稿的策划、遗文的搜寻、文字的校对,胡戟、孟宪实、刘后滨、叶炜和他们的学生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汪安参予了各项工作。参与文稿校对的有牟学林、顾成瑞、赵晨、刘欣、宋伟华、高峰、金珍、王玮、岳爽、王秀梅、高滨、刘相宜、王冰、侯海英、马维斌、李娟、曹印双、胡明瞾、田卫丽、廖孝莲、杜海斌、贾志刚、郭海文、苏士梅、李怡、毛阳光、陈艳玲、温翠芳、罗小红、宁义辉。校对本来不需要这么多人,但是他们都将此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向前辈学习的机会,积极要求参加这一工作。参加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不仅可以使我们站得更高一些,视野更加开阔一些,而且对后学者的人生道路和学术道路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