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丙班课堂笔记之十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丙班课堂笔记

(2月23日 下)

【法师引导】

我们常常会想象自己将来如何去亲近大德、如何修行成就,可是现实跟理想还是有着不小的落差。上次课谈到我们想求这求那、求能得到大成就,但是我们究竟想求什么?按照我们现在的方法能不能求得到?如何认识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目前处于什么状态?今天我们继续谈这个问题。先听一段《七月十五僧自恣开示》。

【录音《七月十五僧自恣开示》】

我们这样子的做法能不能求到东西?我们时刻有没有在增长?我们有没有求到东西?我们已经求到多少?或者说我们一无所有,或者说我们已经得到多少,我们还欠缺多少,欠缺的部分是什么,得到的部分是什么,我们需要再求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没有弄清楚的时候,会出很大的问题,尤其文化高的。他文化低的人会很安分,那文化高的人,他这种思维是不能断的,他时时刻刻会去思维、去认识,然后认识来认识去,认识到最后是根据自己内心所认识的状态在走的。

【法师引导】

这一段开示很明确地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到底想求什么、有没有求到、求到多少、还缺什么?文化低的人比较安心,上边交待什么就安心做什么;文化高的人一直都在想东西,什么都想,脑子里的想法不能间断,想来想去还是跟着自己的内心状态走,这种现象比较明显。

这里举一个喻。昨天我开车跟一位有文化的居士一起出门。因为自己对北京的道路不熟,于是请那位居士帮忙看地图,按照我事先标好的路线,提示我到哪些路口应该如何拐弯。虽然我们之前约定按既定路线指路就可以了,但实际操作时他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一会儿说这条路可以走,一会儿又说那条路也可以走。对于我这样对路线不熟的人,路线说多了,头脑就乱了,不知道往哪里拐了。而且虽然这个路口也是可以拐的,但是拐进来以后再怎么拐,我的头脑里就没有方向了,于是走着走着就走回头路了。另外北京的马路很宽,在路口拐弯需要提前压道,他有时提示得晚了,车道就被占满了,车子根本无法进去了。

因此有些有文化的人好像听懂了你的意思,但是实践的时候还是用自己脑子里想的那一套,一开始还听你的,听着听着就不听了;文化低的人就不一样,反正自己懂得少,易生谦虚心,听到的话不敢随自发挥,老老实实地按交待的办,结果成功了,学得反而快。

学修久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习性也不好改;新进来的人好办,他懂得少,你跟他说什么他就接受什么,成长比较快。反过来对我们说,如果在家的时候学得多、看得多,而又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的话,反而麻烦。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字画,你可以按篇章布局写出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如果这张纸上面已经画了很多东西,你再想画东西也画不进去了。日常法师曾经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拜师学钢琴,老师告诉他:如果他没有学过钢琴,交5块钱就行了;如果学过钢琴,则要交105块。为什么?那100块钱是为了把以前学的东西清除掉。记得以前李炳南老居士也对说过:“你要跟我学,要把你以前学的东西全部放掉重新来,不然的话就不行。”

其实刚才我们说的都是一个问题:以前学的很多东西反而成了法执、所知障,把自己障碍住了,因此必须把全部清理掉,才能学得进新的东西。不然就是 “污器”:自己已经有一套,别人说的根本进不去,最多只能听到目前这个层次,更高的东西就听不进去了,因而不能上进。


【研讨问题】我出家到底求什么东西?有没有求到?求到多少?

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过多的讨论,每个人出家到底求什么,当时就应该抉择清楚了,除非现在又有调整。这其中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初求的是什么,现在求的又是什么。这都是每个人内心里面的东西,不是理论,所以不需要讨论。那么我们现在需要交流的内容,就是回忆自己当初到底是为了求什么。

【讨论结果】求的是什么:

1、自我;2、平静和神通;3、快乐;4、安乐;5、精神生活;6、出三界、报恩;7、出苦;8、报父母恩,离欲,自在;9、离杂染境,改变环境,弘扬佛法;10、成佛;11、弘扬道次第;12、做法师;13、求法,上品往生;14、修止观;15、改变等流;16、改变命运,走增上生;17、自利利他;18、断烦恼;19、受苦——受五欲,求神通——善法欲;

【同学】:求衣食无忧。

【法师】:这个不用求啊。进了僧团之后,吃得也好,穿得也好,不用求就都有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要思考。大家已经发心出家,成为净人了。准净人阶段主要是外在事相上的考验,是色法的考验;净人阶段则是心法的考验。听你讲的意思,好像没有其它所求了。你的所求决定了平时你怎么用功。而且你说的衣食无忧,这个不像是目标,因为目标是你努力的方向。在世间的话,你是为保证生活而去工作的,而在这里你不工作也可以有饭吃、有衣服穿。

【同学】:以前没受过苦,现在出家想受点苦,但是后来改了。因为那样的话,自己平时的心力根本提不起来。于是我后来改成了求五欲、求神通。可是最近又改了,我想求比五欲更快乐的东西,那就是法喜、善法欲。

【法师引导】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观察出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办任何事情,有了宗旨、目标,才谈得上方式、方法,因此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不断反思:如果目标是对的,那么照着去做就好;一旦发现目标不对了,就要尽快调整。我们有些人的动机从发心出家那一刻直到现在都没有改过,但是有些人的动机则一直在变化调整。

其次,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同。有些人以前没学过佛,是借助自己宿世的善根走进来的,一旦因缘和合就发心出家了,他们的因缘纯粹是前世的等流习气;有些人在发心之前,就已经受过很多佛法的熏陶,譬如亲近过善知识,得到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出家的因缘就不纯粹是前世的等流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大部分人最初出家的动机都不是那么高远。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也可能是有人告诉了我们,但是我们内心没有产生感觉,只是理论上知道要成佛,所以此处大家也不敢讲出来,因为不是自己的想法。刚开始我们的想法都是很实在的,能表现出自己当时真实的心情。而通过逐渐的依师学法,发现以前自己的所求不是很究竟的,我相信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做调整。调整之后,也许内心的实际感觉暂时还不强,但是通过学习将会慢慢变得笃定。我们最高的宗旨就是成佛,一定要安立好,即使自己还不是很相应,这个方向也不能轻易改变;其他的就是目标了,比如当法师、改变习气等等,可以在不同阶段作适当的调整。

今天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是否跟最高目标相符顺。如果没有符顺,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校正和调整。总之,我们要把成佛宗旨跟目前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否则时间长了我们就越来越难以有感觉。

大家对自己的目标有没有最终求到的信心?有信心的话就会有力量,否则很难产生力量。没有力量的表现是生活中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的虽然也在承担事务,比如出坡等等,但是由于没有方向感,干久了就会觉得这只是在干活,这样就会感觉没有力量,或者是力量不够强。甚至上早晚殿也如此。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把最高的宗旨先安立出来,对于自己的所求要反复地思考;眼前的事情,比如离欲、离杂染等等,可以作为阶段性的目标。能否跟整体的目标符顺、能否借此快速稳妥地达成最高的目标,这些大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思考、去反省,找到自己的定位。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