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性教育是为青少年的性提供服务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关注【学者方刚】,感受知“性”魅力


接上篇:性教育的不二法门你悟到了吗?(点击回顾)



赋权型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赋权型性教育(Empowerment sexualityeducation ,。

,是指人因为其为人而享有的权利。,不可剥夺,人人平等。。在当今国际社会,。,有人存在的地方,。

社会性别平等,。笔者曾提出,,这是为了突出社会性别在性教育中的重要性。




赋权型性教育主张,、,,没人有权利剥夺。家长、学校忽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剥夺青少年受性教育权,。

1997年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召开的世界性学大会发表了《世界性权宣言》,1999年在香港召开的世界性学会上正式通过。其中指出:。,对于我们理解性教育的价值观、意义、内容、方法等具有重要的启发,我们后面会有深入分析。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世界性权宣言》第11条明确写到,人们享有“全面的性教育权”。进行性教育,。

    ,,该公约明确阐述了获取信息的权利,以及国家通过教育手段为儿童提供信息的责任。 

有些性教育工作者一再强调:因为不想让青少年怀孕,或感染性病、,所以要进行性教育。这个没有错,但是,我更看重个人接受性知识的权利,这与是否存在性病、。否则,如果有一天,我们发明了性病、,是否就不需要性教育了?

性教育中还要格外警惕,。那些“不能恋爱、不能”的“校规”便将青少年的性与“学生”这一角色绑到了一起。如果性是青少年的角色权,别人就可以干预它,甚至剥夺它。许多时候,这样的剥夺是打着保护的名义进行的,诸如“为了你好,所以不许你这样做”;或“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这样做”等等。,那就不可以被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剥夺。

基于角色权利的视角,青少年的性是可以被成年人规定、规范、禁止、约束的,性教育便可以是禁欲、守贞教育;,成年人只有为青少年的性提供支持的义务,即赋权;如果我们的性教育不是充分履行义务,,我们从事此种“性教育”的资格就要被剥夺了。也就是说,。

总之,我们的性教育不是剥夺青少年自我决定与自身的性有关事物的权利,而是帮助他们获得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行为所需要的技能,,。

:还要不要性道德?

我们习惯于使用的一个词汇是“性道德”,但是,什么才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呢?在人类的历史上,人类的性道德观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不是说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没有统一的性道德,而是说,同一文化、同一历史时期,甚至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同一个班的学生,性道德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总是把多数人的性价值观当作道德的标准,让大家遵守,而对于不遵守的人便说他们在性上是“不道德的”。但是,多数人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可以拿来约束别人的个人私事吗?这不是一种道德吗?

有人说,遵守多数人的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错了。多数人的道德只起着维护统治者统治的作用,却会因为压制个体的自由而给社会埋下潜在的危机。

,性道德则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性。:,。,,、虚伪的假道德。也就是说,,道德是下位的。

,每个人有选择自己性行为方式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没有影响到别人的选择就是道德的。性教育工作者,,才可能真正全面落实赋权型性教育。

 :“无论年轻人是否选择活跃的性行为,性教育首先要做的是传播和强化一些价值观念,如互利、平等、责任和尊重。,2010:5)“支持以权利为基础的模式,其中,尊重、接纳、容忍、平等、。讨论关于性的话题必须要涉及到价值观。,2010:9)

落实青少年的性教育,需要媒体、公众、学校、家庭都充分认识并践行:青少年也是具有独立人格尊严、。、受性教育权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二)赋权型性教育体现了《世界性权宣言》的精神


,。

第一条“性自由权”提到:“性自由包含个人表达他们充分性潜力的可能性。”人人拥有性自由,个人性自由权的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性自由。这要求性教育工作者思考:面对某些“性越轨”学生,我们是训斥、惩罚,还是基于爱关心他们?,还是以多数人的道德大棒打击他们的自主性?性自由权理念,有助于我们开放胸襟,尊重每个人的权益。我们倡导宽容、包容,不是倡导效仿。,是尊重不同的选择,而非要求所有人都去做同一种选择。性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这一条还提到:“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时期和情况下,均不允许各种形式的性强制、性剥削和性虐待的存在。”这提示我们,性教育中应该包括防止性骚扰与性侵犯的教育。而“任何时期和情况”,自然包括了对青少年、,青少年的性自由同样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以“保护”的名义剥夺。性教育应该是为教育者提供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性进行控制。

第二条是“性自主权、性完整权和性的身体安全权”,“这一权利包括,在自己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框架内,个人自主决定她/他性生活的能力。它也包含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享受,是免于任何痛苦、毁损和暴力的自由。”每个人有权利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这里也包括了反对性骚扰、性侵犯的权利,包括拒绝某些性行为的权利,也包括获得性行为的权利。有了身体安全权,女人就可以拒绝性骚扰,在被之后也不需要因为害怕社会舆论对受害女性的污名而不敢报警。,性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具备自我决定、自我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能力。

第三条是“性隐私权”,在性教育中的体现是倡导学生尊重别人的隐私,也爱护自己的隐私。同样,个人的性是他的私事,不需要拿给公众投票。

第四条“性平等权”。“这指的是免于一切形式歧视的自由,无论何种性、性别、性取向、年龄、种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以及身体或感情的缺障。”性平等权中的“性别”,要求我们的性教育是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性教育,应该致力于改造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性取向”,决定了我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年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因为他们是学生,或他们未满18岁,。其它各点,也都要求我们在性教育的过程中,注意青少年的多样性,不要忽视各种弱势、。举例说:如何面对同性恋学生?不具备性平等权理念时,我们可能认为他们是异类;,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学生,像对待异性恋学生一样对待。

第五条“性快乐权”。这里特别提到了包括“自我”的快乐权,从而肯定了自慰权;还对性的快乐给以了高度的赞扬,强调性快乐“是一个人身体、心理、智识和精神健康与幸福之源。”性教育应该是去除性的污名化的教育,向青少年传达性是美好的信息,性是人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的性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性是应该被正视的,性是美好的,性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

    第六条“性情感表达权”中写到:“性表达不止是情爱乐趣和性行为。个人有权利通过交流、接触、情感表达和爱来表达他们的性。”这也符合我们的性教育应该是 sexuality 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性教育中也应该包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示爱被拒绝等内容的教育。

第七条“性伴侣自由选择权”。这里强调了无论“结婚与否、离婚以及建立其它类型”的性关系的自由,当然也强调了这些性关系“责任”。我们的性教育中应该有亲密关系多样性的教育,而不应该只是强调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教育,否则对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将是一种压力。但无论怎样的关系,都应该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第八条“生育的责任与自由选择权”,决定了我们的性教育中有进行避孕教育的义务,还应该有关于流产的教育,当然,更不能缺少如何做出选择的教育。归类到底,还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教育。

第九条“性知情权”:“这是获取性信息的权利。这项权利意味着,性信息的产生应该通过不受妨碍而且是合乎伦理的科学过程,并且在所有社会层面上以适当的方式传播。”这再次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提供全面的关于性的信息,而不是经过成年人自以为是地筛选的信息。学生有获得全面的、多元的资讯的权利,获得不被筛选的信息的权利。对于有争论的性现象,教学中不应该只呈现一方的观点,而应该呈现不同方的交锋,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并对选择负责。一些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应该把“主流的”、“积极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应该把“边缘的”、“消极的”告诉学生。换言之,我们可以讲异性恋,不可以讲同性恋;我们可以讲婚内性,不可以讲婚外性;我们可以讲爱情,不可以讲“”;我们可以讲情诗,不可以讲“毛片”。但是,所谓“主流”与否、“积极”与否,只体现着部分人的价值观而已。这种分类与筛选本身,。

第十条便是“全面的性教育权”,其中写到:“这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从出生一直贯穿整个人生”。可见,一个人从出生就需要接受性教育了,而不是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要等到进入青春期才进行性教育。,获得关于生命、身体、性的知识的性教育属于学生的受教育权,。当我们没有提供性教育时,我们实际上侵犯了他们的受教育权。从这个角度讲,家长也不可以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性教育应该是强制性的。

第十一条“性卫生保健权”:“性的卫生保健,对每个人所有性的疑惑、问题和障碍,它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是可获得而其有效的。”这看起来更多讲的是传统的性生理教育的内容,但是,这份权利的落实又不仅仅是生理知识就够的,性保健中同样有社会性别问题,比如谁来承担避孕的责任。性健康是人格健康的一部分,我们的性教育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性知识,而是引导负责任的价值观,引导全面的人格成长。

    可见,:权利、尊严、包容、多元、尊重、开放。性教育教师要有开放的心灵,同时,为学生的开放心灵奠基。,不仅提供了性教育的方针与策略,还将决定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我们不难看到,这将是一种赋权的性教育,即赋权给青少年。



总有一些人在担心,,,而给他们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担心是基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性教育应该是赋权的性教育。如果青少年行使其性权时出现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那恰是因为我们的性教育没有做到成功的赋权。

我们使用赋权型性教育这一概念,就是强调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具有掌控自身与性有关的事务的全权,是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资源,帮助他们获得选择的能力。归根到底,,。正如笔者一再强调的,性教育是赋权而不是夺权,是给予而不是剥夺,是保护而不是禁止。我们也想保护青少年不受伤害,但我们不是通过禁欲教育那种剥夺式的保护达到这一目的,而是通过赋权给青少年,让他们具备自我选择、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所谓赋权型性教育,包括性教育的目的是赋权,性教育的内容是促进赋权,性教育方法上也是赋权的。当我们主张性教育应该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决策能力,便是强调性教育的目的是赋权的;当我们主张性教育内容不应该以教育者的观念来取舍的时候,便是强调内容的赋权;当我们主张提供不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时候,便是强调方法的赋权。我们因此不会对青少年说“不”或者“是”,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决定说“不”还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负责任的能力。

赋权型性教育注定将是最有效的性教育,因为它关注的是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它的目标在于使他们有能力,而不是使他们“听话”。赋权型性教育培养的是人格全面成长的人。只要我们倾注于赋权、努力完成赋权,就完全不必担心他们的自我选择会对自己和他人有伤害的结果。反之,他们被剥夺选择权,未必就会听从家长、教师、社会替他们做出的选择。

有人反对说:这种赋权的理念对于大学生可以,因为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但对于中小学生不可以,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需要成年人的保护,还没有自我决定和负责的能力;让未成年人自我决定他们的性,是成年人的不负责的行为。

这质疑仍然基于未能真正理解赋权型性教育的主张。我们反复强调:,和年龄没有关系;赋权型的性教育,不是把责任都推给青少年,成年人和教育工作者不承担责任和后果,“赋权”不是简单地“扔出”权利,最重要的是“赋”,即给予,帮助对方获得权利,提升对方行使这一权利的能力,这是更高的负责任的态度。

青少年没有获得自我负责的能力,是以往性教育模式下的必然结果。因为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成年人剥夺了青少年的自我决定权,而不是帮助他们具有和行使这一权利。强调基于保护青少年的目的,剥夺他们的权利,性教育关注的不是他们能力的成长,而是他们不要做,是“影响”、“教育”、“决定”他们做与不做什么。

赋权型性教育,关注的是他们通过性教育获得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能力。

青少年是否可以经由性教育,获得这种能力?守贞教育当然不相信青少年能够自我负责,他们从没有做这样的努力,他们对“负责”的理解也是片面的,认为青少年只有“守贞”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但赋权型性教育认为,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给予性知识,也不是简单地保护青少年,而恰恰是赋权给青少年。所以,性教育必须是赋权的性教育,赋权是核心之核心,性教育的内容、形式都应围绕赋权来建构。任何年龄的人,经过适合其年龄的、认真努力的性教育,就一定能够使其具备行使权利的能力。如果有人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一定是我们的性教育没有做好,我们要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性教育,成功赋权。


:社会性别平等


虽然笔者认为性别平等权,,但还是愿意在这里再次强调社会性别对于赋权型性教育的重要性。

赋权,原本是被女权主义者广泛使用的词汇,强调对长期被剥夺权利的妇女的赋权。同样,赋权型性教育强调的是被长期视为没有能力行使自己权利的青少年的赋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性别意识是他们“增权”所不可缺少的。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强调了性与性别是不可分的,性教育离不开社会性别教育,其中写到:“若抛开性别,就无从理解什么是性。,2010:2)

同样一件事,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与没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性教育课程中,加入社会性别分析,立即就站到高境界了。

社会性别意识在国际社会,已和正在兴起的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为21世纪三大现代意识之一。,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许多国家的立法和公共政策中,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样,性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分析。


赋权型性教育强调性别教育的三个核心:


1、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

错误的性别教育从来不缺少,反而是遍地开花。但我们倡导的性别教育不是“拯救男孩”式的性别教育,也不是“塑造淑女”式的性别教育。

如果说今天中国的中小学校园里完全没有性别教育,似乎是不公正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教育在不断地告诉学生们“男生应该怎么样,女生应该怎么样”,比如男生应该勇敢刚强,女性应该温柔贤惠之类,那么,这就是我们正要反对的性别教育。

男生如何,女生如何,是在强化着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模式,其结果便是,对不符合这一模式的男生或女生的歧视与偏见。如果是属于美好的品格,它就不应该分性别,而应该是无论男女都应该具有的。比如勇敢、刚强,也同样可以是女性的品格,而温柔、细心也可以是男生的品格。

在校园中,那些柔弱的男生,以及那些淘气的、锋芒毕露的女生,都不符合这样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都是可能被老师和同学所排斥的。

关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以来控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性角色理论。按着这一理论,男女因为生理差异而在社会性别角色上存在径渭分明的差异。男性气质强调支配、占有、主动,而女性气质强调服从、顺从、被动。这样的性别角色塑造进一步强化着男女不平等,将男女两性置于权力关系的不同位置。

所以,我们的性别教育应该吸收进女权主义的思想,也吸收进男性气质理论,才可能成为不落武于时代的性别教育。


    2、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包括男性参与教育

性别教育是性别平等的教育。平等指公平、无私、公正地对待不同属性的个体,例如不同的性别、种族、阶层;性别平等则指在性别的基础上免于歧视。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仍然是父权体制的,男女在社会中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改变性别不平等,一方面应该针对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进行结构上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要从改造个人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青少年的性别平等理念做起。

传统的性(sex)教育强调男女差异的生物本性,探讨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议题,而性别除了包括生理性衍生的话题之外,更重要的包括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观念,也就是性的社会建构。比如,性骚扰与性背后的支持体系是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性教育必须反思这种权力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性别的公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性骚扰与性暴力的文化环境。此外,男女双重性道德标准,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同样伤害青少年,我们的性教育中应该批判这种双重性道德标准。

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需要男性积极参与到推进性别平等的运动中,包括自身承担传统上主要由女性承担的家庭和社会事务。以家庭为例,男性应该更多做家务、照顾孩子,分担女性在私人领域的工作。在公共空间,男性应该成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比如积极成为推进反对性别暴力运动的一份子。

以幼儿园缺少男教师这一现象为例,现在一个支持增加男教师的主流声音是:因为幼儿园没有男教师,所以男孩子们整天和女老师在一起,都不像男孩子了,所以要增加男教师。这是错误的性别主张,在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我们也主张增加幼儿园男教师,为了打破社会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少让小朋友们知道男人也可以从事“女性职业”。这就是从小进行的社会性别教育。


3、性别多元的教育

性别不只是男性和女性,性别平等应该是所有性别间的平等,性别教育也应该倡导尊重性别多元的教育。

除男性和女性外,至少还有跨性别和生理间性人。跨性别包括以往上被归入“性心理变态”的易装、易性、变装表演、变装卖性、基于性别选择原因的切除的女性和同样基于性别选择原因做丰胸手术的男性,等等。生理间性人则指至少兼有下列二项的人:睾丸、卵巢、部分或部分男性生殖器官。这些曾被视为“变态”的人类成员,他们与普通男性或女性拥有同样的性别权。

性别教育强调性别平等,这就是尊重每个性别,尊重每个个体独特的尊严与价值,自然也包括跨性别和生理间性人的尊严与价值。

此外,还存在着在社会性别角色实践上挑战了传统男性和女性定义的人群,那些过于阴柔的男性,以及过于阳刚的女性。他们或者被称为“娘娘腔”、“二尾子”,或者被称为“男人婆”、“假女人”,在强调男女差异的文化下他们也是另类。性别教育应该包括对他们的性别实践给以支持的教育。

2006年11月6日至9日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召开的法律专家国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日惹原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社会对性别多元的态度。《日惹原则》强调,,“‘性别认同’是指每个人对属于某个特定性别的深刻感情和内心感觉,这可能与出生时分配给他或她的性别一致或不一致,这包括对认同和外部特性感觉——例如衣着、癖好、言语方式、社会互动以及个人和文化表达的其他方面——的表达。性别认同是根深蒂固的,是人的人格和尊严的的基本方面,对个人的认同和归属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尊重性权利、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实现男女平等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传统的男女角色的改变是在社会中实现完全平等的必须。各国必须着眼于消除偏见和习俗所称的性或性别优势与男人和女人的刻板角色,采取措施努力修正男人和女人的行为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日惹原则》特别呼吁:“废除所有给性别认同表达——包括通过衣着和行为举止进行的性别认同表达——定罪或者拒绝给予人们用改变自己的身体作为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的方法的机会的法律;帮助那些寻求性别再造者获得有资格的、非歧视性的和无偏见的治疗、护理和支持,使那些希望自己的身体符合他们自我认定的性别身份的人能够这么做。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不应由于性取向或性别认同而被迫接受任何形式的医疗或心理治疗或检测,或被关在医疗机构中。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不是需要治疗、矫正或抑制的医学疾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胸襟接纳少数人的存在,打破性别二元划分的结构。充分尊重多元存在本身便是一个社会民主、进步的象征。每一个人都有自主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甚至自主选择自己性别,以及与性别有关的操演方式的权利,少数人的选择不仅不应该受到歧视和打击,还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


< 未完待续 >



作者介绍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


文章授权,联络合作,请发送邮件至:fanggang0410@qq.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