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不输苹果粉,威震琉璃厂,星光灿烂范大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万人空巷排队去

摸黑夜战琉璃厂


旧有晋代“洛阳纸贵”的典故,今有“荣宝斋纸贵”的事实。


北京的雾霾再大,也难以掩盖一人的光芒,这个人就是范曾——


12月27日,“范曾迎新画展”在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举办,据说当日171幅(中国画100件,书法71件)作品全部售罄,成交额达到3亿元人民币。


据说,26日晚上就有人前去排队了,有图为证:





这么多人抢购,难道是摊上了便宜?


非也,有人算了一下:当天销售的作品每平尺达几十万元人民币。


随后,艺术圈的吃瓜群众们就开始“炸窝”了,使用最多的是叹号和问号。


!!!


???


当天,范大师的画卖得很贵、卖得很好,这种现象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解释的,也不是一般艺术市场行情所能决定的。



仅以战战兢兢的、粗浅的、未必准确的角度尝试切入分析——记忆中的抢购画面如下:


1、某水果品牌手机新品上市,出现过排队现象。


2、某小区冬储大白菜因比超市便宜5分钱,出现排队抢购(注:过程中出现俩大妈因加塞引发的争吵。)


3、前一段时间,各地抢购买房产;中国大妈爆买黄金。


4、外地来京人员办理北京居住证,排队。


5、近期感冒者多,各医院挂号排队。


6、即将到来的春运,肯定会出现排队大军。


7、范曾迎新书画展,排队抢购。


简单梳理:以上中的六条与抢购有关的记忆,原因分四种:一种是刚需所致,如购买火车票、看病排队;一种是投资跟风:如购买住房和抢金条;另一种是小心理自我满足型:如得到比别人便宜5分钱的大白菜。第四种是疯狂地粉丝效应,如抢购工业产品——手机。


但与艺术相关的第七条,原因不明:因为没有限购,也不是刚需,价格也并不低,至少比拍卖市场中的范曾作品不低,显然不是满足自我小心理型。


据说:当天上午遭到抢购的还有一本画册,即由荣宝斋出版社同期出版发行的《范曾迎新画展作品集》,定价680元/本,由范曾先生亲笔手书签名。


朋友圈有人做了计算:当天现场销售作品达60万/平尺,但二级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可以查到的数据如下:




以上两幅图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查阅截取


一天(甚至还不到)卖画达3亿,现场销售价格高于二级市场,一位当代画家的成绩,让多少人有想法,让多少人不服,让多少机构情何以堪呢!



如何解读艺术熊市中的这股“清流”现象?


记得有一篇心理分析的文章中说,现在的人们很容易成为“爱囤货的小白鼠”,尤其是针对受到限制的稀缺产品,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在这种情绪的催促下,人们更多采取感性非理性决策模式。


但范曾的书画并未限购,“稀缺性”仅能体现在:为了此次展览仅准备了171幅作品而已。


“囤货”象征一种“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的有备无患心理,“现在买了,未来肯定能涨价”。人们对未来风险预期过低时,更容易“抢购奢侈品”,有时这是一种从众心理。


熟悉的画面,是否还有熟悉的价格?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 从上面两图可以发现,只要是一般的商品(非奢侈品),商家告诉我们货架上只有几件或倒计时的促销手段,都能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但范曾的画显然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这两张图是否还能解释?


也许,有另外的原因……


之于荣宝斋,范曾三年磨一笔(迎新画展举办10年,中断3年,丁酉复展),震动艺术界。


而300余年的老店——荣宝斋,则是半年磨一剑:6月23日,因一起“人事变动”事件震动拍卖圈;时隔半年后的12月27日,创下一个画廊单日交易3亿元的纪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夏一冬,荣宝斋一不小心出了两则大新闻。


是耶?非耶!

-------------------------------------------------

预知更多详细内容请加微信号:

zhilanyaji

长按二维码关注与互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