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聚焦】新廊坊:锦色春城诗意浓!廊坊市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综述之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5年,在一座城市发展进程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这一瞬中蕴含的精彩却足以铭刻下廊坊文化新的坐标——


5年间,我市相继以“申报创建中部第一、制度设计全国第一、集中评审中部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并以综合评比中部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示范区荣誉称号,基本形成了具有廊坊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基本构建起网络布局一体化、持续发展制度化、运行管理科学化、服务供给均衡化的公共文化生态空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城市的灵魂。”市委书记冯韶慧认为,“在全省率先走新路、努力走前列,不仅主要经济指标要进入全省前列,全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软实力同样要走在全省前列。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城市软实力的力量之源。”基于这种共识,我市不断加快“文化惠民”进程,让“文化阳光”普照百姓生活。



在三河文化馆里老师在认真教授学员书法技巧。 (资料片)


创新体制机制 塑造“廊坊模式”


廊坊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京畿文化、运河文化、边关文化,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方水土所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提升,城市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3年11月,我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城市发展掀开崭新一页。创建初期,对照国家创建标准进行摸底调查,在总体评价、设施网络、服务供给等7大方面、28个项目72项指标中,我市只有19项指标达标,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创建任务十分繁重。


为了达到全面建成、突破瓶颈、突出亮点,我市把制度化建设作为创建工作之要,积极开展“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机制”课题研究,颁布出台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备的“6+7”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并以试点推广方式,探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建设与发展经验。



作为制度设计落地实践的试点地区,三河市探索形成了乡镇文化机构的“县管乡用”“县聘乡用”管理模式,将人财物统一归县级文化部门管理,人员配备、运行经费和业务工作均由县级文化部门统筹安排。“垂直管理使得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机构重新焕发了生机,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周7天免费开放,周周有演出,村民文化队伍遍地开花。”三河市文广新局文化股股长李伟有感而发。


以三河市为样板,在制度设计理论和政策指导基础上,我市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纵横联合”图书馆建设模式等10个文化建设发展“廊坊模式”,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2016年1月14日,我市以90.6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制度设计课题评审会上的专家组评审,在全国32个创建城市中得分最高。



提升服务效能 擦亮“廊坊品牌”


2015年11月24日晚,我市与北京市东城区联袂打造的“名家相声晚会”现场火爆,座无虚席。


这既是京廊文化联动结出的硕果,也是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上线运行后的第一次试水。当天,该平台提供的80张免费观影票仅三分钟就被市民一抢而空。


让群众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享受优质丰富的文化服务,是打造数字平台的初衷,也是我市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的落脚点。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在公共设施网络化、文化供给均等化、文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持续用力。



实现文化共享快享,解决资金问题首当其冲。我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市县两级财政落实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近6000万元,配套农村文化建设资金1320万元,撬动社会投入49.05亿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充分资金保障。


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有人员才能出实效。我市认真落实人员编制标准,全市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为338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配备了1名文化管理员,每月发放工作补助。


有了资金、人才,还得拓展广度、深度。目前,我市建起了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09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3212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组织了13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走村串镇每年为农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8万场次以上,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平均观看一场电影”;“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1届,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踊跃参加。


“在创建过程中,廊坊以强烈的文化自觉积极提升服务效能,构建起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惠民水平持续提升的具有廊坊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如是评价。



助力协同发展 书写“廊坊样本”


位于固安县孔雀城社区的幸福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环京区域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社区图书馆。该馆由京冀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华夏幸福基业公司投资建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实施管理运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独特方式,不仅助推该馆加入了首都图书馆联盟,也开创了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协同发展新模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推进示范区创建,是我市工作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市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在积极探索的“廊坊模式”、全力打造的“廊坊品牌”之外,凝炼出坚守惠民本心的“廊坊样本”。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记录着文化协同发展的好戏连台。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京津冀三地10个区市共同成立“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构建起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


——谋划试行“京津冀文化旅游一卡通”,推进“互联网+”模式下的文化与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培育和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消费,让廊坊日渐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推进区域文化资源交流,先后主办“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京津冀非遗精品联展等系列区域文化交流活动40余场次,组织“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300余场次,受益观众达到22万人次以上,打开了三地之间文化高层次、全方位、深入合作的大门。

……


创建有时期,惠民无止境。建立设施更加齐全、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机制更加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廊坊仍奔跑在路上。让文化真正成为廊坊建强市、走前列的强大动力,让“文化惠民”的廊坊实践产生更大影响,依然是这座城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庄严承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