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笔谈推荐】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边缘性思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边缘性思考
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系,北京  100083)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9.004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很多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999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出“中国,99生态环境游”;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启动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生态旅游作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向前推进。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旅游属于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开展生态旅游正是发挥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体现。生态旅游产业是驱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现阶段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和体量已初步显现,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生态旅游产业的特征,除了兼具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一般特征之外,还主要体现在生态性、体验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首先,生态性是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基础标准,它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产业所依托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物质能量循环的平衡上。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而提供生态旅游产品。近年来的环境保护运动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自然或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认识。目前,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已经带有融入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内容的“统合的自然”的特征。生态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而运营的。如果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受到破坏甚至消失,生态旅游产业也无从谈起。其次,体验性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的深度体验质量,它是生态旅游产业的运营目标。为了使生态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旅游景区的环境特征,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生态旅游产业不仅要承担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而且还要借助环境教育设施,经过周密的环境设计和环境解说等环节进行环境教育活动。第三,可持续性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最终结果,即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利用,使当地社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整体生计水平。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围绕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提高,
笔者作如下边缘性思考,以就正于识者。
1.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为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生态旅游产业同时体现生态性,需要对所依托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有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过程所形成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效用,具体可归纳为4个方面的内容: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其中的文化服务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生态系统具有的在游憩、精神、宗教、美学以及其他非物质方面的效益。
2. 基于风土文化的视角:
近年经常听说将自然保护作为一种文化付诸实施,这其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历史大部分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前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历史。但是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逐步征服自然,呈现出人类转眼间支配自然的状态。可实际上,人类从未料想到环境问题的产生,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应对此做深刻的反省,今后要有“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觉悟,努力寻求与周边大自然和生物共存,切实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面对破坏了的自然、变化了的生活,人们内心的疑问和沮丧的呼声不断高涨,我们开始反复思索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这需要努力关注传统生活方式,将其与最新的知识、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应该与地方居民共同找寻扎根于风土的解决方法,比如,在更有效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基础上的新能源开发,培育能与自然共存的产业。风土是大气和土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它并不单单是环境,而是融入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人们不是在环境中生存,而是在风土中生存。风土中有某种特有的意思和方向,即“风土性”。创造这种风土性的媒介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或文明。这也正是里山所富有的“韵味”所在。另外,风土不仅是客体,其中还具有主观性。人们在环境中生存,在环境带来的空气、氛围、景色中得到陶冶。所谓生态旅游就是品味“风土性”的过程。
3. 提倡环境伦理的必要性:
生态旅游究竟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有多大?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今天的环境破环问题已扩大到全球规模,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减少、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复杂而深刻。人类达到文明极点时,自己又左右为难。环境伦理就表现出要从根本上批判这种文明观点的姿态,否定将自然视为为我之物来利用践踏的文明。人类应对自己辛苦建造的文明进行反思,从以支配和破环自然为代价建立的文明逐渐转变为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上构建的文明。其基础便是从整体上将自然视为生态系统或生命系统,使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转变为生命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过去的生态思想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发达国家居民的健康和繁荣,略显浅薄,其实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任何生命体都拥有自身的价值和权利。绿色和平(green peace)及地球优先(earth first)等环保组织的成员为了保护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在积极从事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的环境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深层生态学是挪威哲学家Arne Naess于1977年提出的生态概念。深层生态学思想以一切物种都具有其固有价值为前提,认为人类没有左右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权利。但是现在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在破环地球物种多样性,、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结构。目前这种思想变化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非提高物质消费),探讨环境质量,将重点落在文学和文化上。如果人类相信自己灵魂深处存在神的话,就应对地球的权利怀有最深远的尊敬和敬畏。深层生态学的任务便是唤起人类这种敏锐的感觉。因而,。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4. 基于个性体验的旅行:
20世纪90年代,以科学技术为后盾的大规模开发使世界人民更加“亲近”,“时间-空间的压缩”进展迅速。“距离的消灭”及由僵硬固定的现代性向富有流动性的加速的“易推移的现代性”的转变在缓缓进行。空间压缩感的一个发端是前往各地消费的游人和旅游者迅速流动。比如,众多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过去“东洋”还是“西洋”人出行和消费的对象地,而如今“东洋”各国的出游者数目也在激增。亚洲中产阶级随着自身收入增加,也开始强烈希望用“自己的双眼”领略“西方”这个兼具全球文化特征的地区。同时,在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新加坡也建立了充满所谓“西方特色”的异国风情特征的主题公园。那里有具有西方文化各种特色的展览,亚洲人即使不出国,也可以享受异国情趣。这方面,中国正走在路上,迪士尼就是明证。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旅行”的词语十分丰富,如旅游、旅途、途中、云游、观光、游山、游玩、巡礼、游历、周游、环游、游览、漫游、出国游、坐船旅行等。“旅”字是由表示“旗帜”的“方”和表示人数多的“人人”组成,原本指“旗帜”下聚集很多人,进而有“军队”“行军”之意。当然,“旅”不仅仅表示军队行军,实际上我们人类规划了丰富多彩的旅行,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远行,探索极地、高山、海洋甚至宇宙的探险之旅,周末的短途游玩等,没有人不憧憬旅游。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是拥有对食物、保暖、睡觉、相爱、社会的一员、教育、信念、文化活动、,并作为整体生存。现代的“旅行”可以说是“基于‘个体’的旅行”,已不是将大量游客运到某一特定地区,像参加大型宴会似的,而是按照兴趣和体验等分成目标志向型很强的小团体,分散到各个观光地区,开始各自的旅途。近年,越来越多的出游者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旅行线路。这种旅游方式可以称为“自助游”,旅游者自行规划自己的旅行。日本学者宫本常一认为,“喜爱自然并不是享受自然,而必须是保护、抚育大自然。过去通过信仰来实现”,而对于失去信仰的现代人来讲,“只能靠人类具有的理性和意志”来支撑了。“并不是作为过客的旅行,至少在出游对象地长时间享受旅途的方法、设施和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旅行并不是以拥有和消费的丰富为目标,而是追求“存在的充实”。深层生态学运动提倡的“自我实现”,即从个体的自我向作为生态整体中的自我转变的旅行。  
5. 社区生计:
当地社区居民不论是从事采集、狩猎和渔业,还是从事农业和林业,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得资源,并赖以生存。这种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玩耍的色彩则很重。当地居民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乡土自然所固有的快适性,也成为现代城市人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城市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乡土自然中来寻找乐趣,充实自己。这一点正是生态旅游得以实现的原动力。
6. 评价生态旅游适宜性:
(1)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在调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对所在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价值做出判断和鉴定。评价内容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个体评价、系统评价和开发条件评价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快适性评价(assessment of amenity )。(2)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针对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评价其生态环境总体或其中的某些因子对旅游者生理、心理及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包括自然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及综合环境质量等方面。(3)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了与旅游活动的类型、强度及频度等有关外,还与旅游地的承载力有关,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区而言,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不能超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因此,分析各个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本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生态旅游适宜度分级:在上述3项内容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确定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因子,并对所确定的因子进行加权重赋值,从而计算出生态旅游适宜度指数,最后对保护地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分级。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7. 关于生态旅游的准入标准: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体验大自然又能充分关注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的特殊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推崇。中国的生态旅游也在发展,但亟须规范。当务之急就是在坚持生态旅游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其运营机制。同时,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具体措施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标准,充分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加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并尽快形成体系。所幸的是,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已经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也陆续出台。
综上分析,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尚不能进行生态旅游产业独立核算和统计产业体量,这是今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明确生态旅游产业边界的情况下,其生态效率的发挥将很好地反映了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系该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6-07-10
引用本文

张玉钧.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边缘性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 31(9): 8-11.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