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观潮】如何用剪辑带领观众进入电影世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讲述人:戴宗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全流程影视技术服务公司,公司拥有来自中国及好莱坞等国内外顶级剪辑师、视效指导、创意总监、调色师团队。作为天工异彩的新锐剪辑师,戴宗先后参与了《万万没想到西游篇》、《致青春2: 原来你还在这里》、《最好的我们》等电影及网络剧的剪辑制作。两年前,他也曾经是“大师讲评”活动台下的一名观众。

电影是什么?

有人曾问我,当剪辑一场戏的时候,应该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用近景呢?这是每个做剪辑的人都会困惑的地方,因为剪辑是一个可能性非常多的一门艺术。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本源:电影是什么?进一步细化也就是电影因什么而存在。电影是每秒24 格的画面,而如果有一面无限大的墙,把24 帧全部贴上去,这样去看似乎也并不能成为电影。必须让观众把24 格画面看成是动态的,因此似动现象是使电影真正存在的最主要的原理。似动现象就是以1/24 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观众根据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被摄体。而两个画面之间断掉的部分则由观众自己根据生活感知经验做了心理补偿。因此,银幕上的视觉形象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的脑海里完成的。电影的本质是观众脑海里完成的一种心理活动,有人才有了电影,而非有了设备才有电影。

人为什么能看懂电影?

以韩国电影《杀人游戏》中的一个片段为例。情节非常简单,一个女人去接她的丈夫下班,这时候下起了雨。在暗黑的夜里她轻松地哼着歌,忽然听到有人学自己唱歌,然后看到一个人影,最后有个画面显示工厂其实已经距离不远。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台词,而观众会接受到很多信息,会思考学唱歌的声音是从哪来的?有人影跟着她要干什么?她该怎么办?等等。实际上中间这段画面全剪掉直接接后面她逃跑的画面也可以成立,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个信息一个信息的画面铺垫,有意将时间拉长,最后到女人逃跑的时候会给观众心理带来更强有力的冲击。实际上剪辑并不一定追求用快节奏来堆积高潮,像这个片段镜头很缓慢却很高明,在心理上给观众留白,让观众自己去完成画面。

↑《 杀人回忆》 用细节层层铺垫情绪

人为什么能看懂电影的剪辑,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剪辑师,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剪辑。而电影是最接近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艺术,用摄影机和录音机代替眼睛和耳朵,去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当人看到电影的时候很容易理解。

如何通过剪辑建立观众的心理活动

那么如何利用这种思维活动来给观众讲好一个故事呢?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是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部分,而感觉和知觉这两个部分其实是不受人的控制的。当电影发生在心理层面的时候,是我们在控制观众,而至于这个电影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才是最后一步的思维阶段。所以我们做电影的整个过程,其实恰恰就是在利用观众心理的一个过程。

首先在感觉部分有效控制了观众的看和听,调动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获得信息。例如人的眼睛天然地会去捕捉画面中动的东西。在知觉部分就是模拟人的视听感觉经验,让观众自己获得信息。一组镜头的信息最后在大脑里经过整合思维之后,观众才会看明白形成感受, 从而情绪被触动。有些人喜欢用大量情绪性的画面去渲染,实际上只有首先满足了观众的感觉和知觉,让观众看明白、看清楚、跟得住,观众才有感受产生情绪。而不是直接将情绪给观众就可行的。

电影语言的基础就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既然银幕上的光影和声音能够在接受者的脑海里唤起一种对
于现实的幻觉,而这种幻觉正是以他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积累起来的视听感知经验为基础的,那么换言之,银幕上的运动幻觉必须吻合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这样才能使接受者看懂,满足他看的愿望。例如韩国电影《母亲》开场的第一场戏,只想告诉观众一个信息,母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儿子。不需要对白,只用了一个场景就让观众很明显地感受到了母亲担心儿子担心到对轧自己的手都完全不顾,而观众得到她爱儿子的信息是自己产生的感知经验。这就是关键所在:利用生活场景和生活信息创造感知经验,让观众替你说出你想让观众知道的东西。

剪辑师在实际剪辑中如何思考和建立?

一个剪辑师最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站在观众的角度讲故事。某时某刻观众会怎么想?他们的眼睛会
往哪里看?你希望他们想什么?他们需要想到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希望他们如何感受?如果始终牢记这些的同时去研究剪辑,才会成为优秀的剪辑师。

以网剧《最好的我们》其中的一个段落为例,男孩跟女孩告别。在初剪版只是把整个事件顺下来,不知道跟着
谁的情绪看,没有办法触动观众的心理。而精剪版最大的差别就是建立了视角的叙事。在剪片子时不要着急上手剪,先要在脑海中去想这场戏应该是怎么样的,要想清楚这场戏要让观众去跟什么?如何让观众去跟。我通常在思考如何去讲故事时,首先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视角是谁?这场戏的视角只能有一个人——女主角。于是就把男孩的戏份统统打薄不要,只保留女孩的视角,就是为了让观众跟女主角一样进入这场戏。这场戏中根据女主角的情绪变化去带动戏的发展,然后一步一步建立起脉络完整的情绪变化,通过设计层次递进的铺垫,让观众进入故事里。

↑《 最好的我们》 以女孩的主观视角带动剧情发展

剪群戏是剪辑中比较难的。群戏中素材特别多,需要找到你的视角。就像一个人在大森林里走会迷路,不知道
往哪里走。这时候最关键的是用叙事视角给观众找到一条路,推进戏点,让观众跟着你走,而不能全方位什么都给,大而全观众反而看不懂。例如《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一场班级戏,先从女主角的视角叙事,再从男主角的视角叙事,最后落点又回到女主角的表情,分别为后续两个人状态的改变和两者之间关系的转变做了铺垫。

在单场戏剪辑中如何思考和建立?

只有讲不好的故事,没有听不懂的观众。剪辑师在剪辑一场戏时,首先第一层要先去思考戏剧功能,也就是一
场戏最核心的信息;其次要想清楚叙事视角,让观众跟着谁的视角去看,观众如何去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层次的推进,一个个的戏点往前推,就像上楼梯一样,不断的有新的信息给观众去带动观众产生对这场戏的理解;第四是感受,一场戏中有不同情绪的变化,不止是提供信息对人产生影响,有时候要通过气氛的改变推进把观众拉到不同的层次里面;最后是观点,事件的价值取向,这是要剪辑很多年片子才能逐渐体会的。



推荐阅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