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没有人生来自卑胆怯 | 你了解内向的自己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在HeyMom的养育群和公号的后台留言里总会有这样的问题: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了,可我们每次去接他放学,他都是一个人在玩,他是不是有社交障碍?


我家宝贝上台表演节目就自卑,她太害羞了,我应该怎么帮助她走出自卑?

老师说我们孩子在幼儿园都喜欢一个人吃饭,一点也不合群,太内向了,我甚至都怀疑他不正常。

……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HeyMom采访了研究儿童教育、旅居国外9年、坚持homeschooling的美国妈妈&老师Lucy McDougle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否极(一位花了两年时间来理解自我的姑娘):


HeyMom:你曾经因为自己内向或害羞的性格而焦虑吗?

否极:是的。很焦虑,觉得为什么我是这样子,我这样子一定会失败的,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都是内向性格导致的。

高考结束一意孤行要选新闻,父母反对的理由除了“女孩子干新闻太辛苦”,还有“你口才这么差,怎么做记者”。这种像判词一样的话完全不给我辩解的余地,就直接给我定性。而我那时,也开始怀疑我是真的口才很不好吗?口才不好真的不能做记者吗?幸好我的性格属于绵里藏针型,所以就算父母家人师长无人赞同,最后还是选了新闻。

可之后也还是常常自卑,觉得同学都比我厉害。而我连课堂展示都做不好,经常一上台就头脑空白。大二下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去看了心理医生。

从大三下学期至今,我一直在各种知名杂志社实习,写文化稿、人物稿。去年在《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北京站大部分记者(不少赫赫有名)竟然也都是内向者。这给我一些自信和警醒:内向并不是缺陷。

HeyMom:那你曾为了“合群”或是变得外向做过什么努力吗?结果怎么样?

否极:有。向身边外向的女生的靠齐,去想为什么这件事情她会这么反应而我这么反应。学习她们的处事方式、说话方式。圈子里任何一次聚会都尽量参加,不管自己是不是有其他安排,是不是累了真的想跟她们一起玩。

最后发现,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常常言不由衷,常常口是心非,常常在人群里觉得好累,好想一个人待着。 



HeyMom:似乎全世界都会给外向者更多的认可,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否极:恐惧。人都活在社会关系和他人评价里,害怕孤单和被抛弃。而内向者看起来比较孤单、比较不容易与他人产生联结。但这都只是“看起来如此”而已。

Lucy: 其实,在美国也是一样,虽然美国一直都宣扬着“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或是叫嚣着“Be Yourself”,但事实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害羞的人会被瞧不起,会被认为是反应迟钝的或是愚笨的。而那些总是自信满满、侃侃而谈的外向者才是一直被吹捧的,因为他们看起来更反应敏捷、聪明机智,而这样的特质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胜出。



HeyMom:Lucy,听你这么说难道内向和害羞、社交恐惧是一回事吗?


Lucy:虽然它们的确有重合的部分,但其实不是一回事。没有人天生就害怕、消极、懦弱,甚至不愿意接触人类的。虽然有的孩子生来就趋避性比较强(内向),或者是对周围环境高度敏感,才使得他看起来有些害羞或是不合群。但真正导致他长大之后出现自卑、社交障碍、害羞的原因是后天环境出了问题。比如刚才所说的自信满满、侃侃而谈也并不是外向者的专利,只要敏感、内向的孩子被认可,被鼓励,他也可以在舞台上落落大方。


HeyMom:刚才你提到的天生气质,我们也做过相关的研究《研究:为什么说最好的养育因人而异?。所以,也就是说孩子出现的自卑、消极、懦弱这些行为问题是因为家长或者社会不了解孩子的内向或是高度敏感的天性,拼命地压抑或否定它们吧才造成的吧。

Lucy:是的。当然后天环境也包括重大的变故等等。但就天性角度来说,每一种天性都有两面,并不分好坏。有很多父母会跟我聊天,问我:“Lucy,我到底应该怎么解决他的问题?”我只是问他们:“你花过多少时间去了解你自己和你的孩子?”


大家总是明白很多道理,很多成功的方法。可如果我们一味地套用,把孩子教化成最“社会化标准”的模样,这其实会让教养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别人成功的方法可能都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是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的。


就拿给孩子立规矩(Discipline)这件事来说,很多家长只会打骂,明明没有用却还是坚持这么做,因为他们没有花心思去了解还有什么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在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了解“我是谁”?以及“我的孩子是谁”?只有如此,我才能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教育。



HeyMom:的孩子是内向性格的吗?


Lucy:我有两个孩子,他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Max像我,很敏感也很内向,非常慢热。但是Cannon很外向,学习任何东西都非常快。


HeyMom:那你会鼓励内向的Max多去社交吗?还是就让他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呢?


Lucy:你知道吗?不管是内向还是高度敏感的孩子,他们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紧张是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去克服的。对他们过度地保护或是批评都会让他们的焦虑加剧,慢慢的就真的失去了社交的技能和自信心了。


所以,一方面我会多鼓励(但绝不强迫)他去参加一些团体性的活动比如:踢足球,参加小朋友自己的派对等等。而且在他7岁以前,在他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之前,我会在为他选择合适的玩伴,避免他受到讥讽或是嘲笑。


此外,我们在家里也设计一些能够合作类的亲子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同伴交往的乐趣,还有面对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但另一方面,我一定会让他有独处的时间。让他独自一个人(或者只和一个好朋友)呆着,看书、画画甚至自己玩游戏。


因为我很了解,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是不喜欢人类,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独处,从内心获得更多充实而平静的力量,而过度的社交会让我们觉得被剥夺了太多的精力,难以恢复。我记得有研究者研究过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指的是超出承受范围的社交刺激会让内向者觉得身心不适。



HeyMom:很多妈妈都觉得孩子一个人玩游戏会让他变得很孤僻,你会有这样的焦虑吗?


Lucy:完全不会呀。抛开我的孩子内向需要独处不说,单独游戏(solitary play)对4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再正常不过了。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才会有“合作”的意识,进入到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的阶段。可具体是几岁呢?这就因人而异了。总之,单独游戏在3-6岁之间仍然是频繁的一种形式。


HeyMom:我很好奇你是怎么鼓励他在“外向者更受欢迎”的环境中接纳自己内向、敏感的性格呢?


Lucy:我会告诉他:“很多内向的人也可以很成功,比如比尔.盖茨、修女特蕾莎……你要在主流社会下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 ‘亚文化圈子’(sub-culture)。而且敏感也是特别宝贵的品质,能感受到10倍的苦难,但也能感受到10倍的快乐和美好,这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温度吧。


而且,我自己也是内向且敏感的性格但是我一直在以身作则,勇敢地挑战和尝试一些事情,把对生命探索的热情传达给孩子们比如:每年去一个新的地方冒险、走一条不同的路线回家等等,这让孩子明白:看!妈妈也很内向,但是这不妨碍妈妈去热爱世界呀!





HeyMom: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社会宣扬外向”,社会还有很多主流价值观:比如别人会一直告诉我们——要多赚钱!考高分!有稳定的工作!不然你就是Loser!但我觉得你们一直都很“特立独行”,我记得曾经你说:“即使在美国,我们也是‘异类’”。你们是怎样在这种环境中做到“不焦虑”的呢?

Lucy:首先,父母本身还是要不断地去了解自己,简化生活,找到生活当中的priority。

接着,我会告诉他:“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事情,那些名人名言也是名人们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上总结的。你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然后在你死之前写下自己的墓志铭。当然,主流的也不一定是错的,只是我们的‘道不同’罢了。我们要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对于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一生要追求的是什么。常常问自己:‘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因为今天在做这件事而感到悔恨吗?’ 妈妈比其他所有人都更了解你,也会一直帮助你了解自己。比起名利和地位,妈妈更在乎的是你是否快乐、善良,是否尽力去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HeyMom:谢谢你Lucy,我的问题问完了:)



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我们就这样面对彼此坐着,很久都没有说话。即使身处喧嚣闹市,心却如泉水般沉静温柔。

窗外明媚的阳光透过青葱的枝丫倾泻进来,慵懒地像一只猫咪趴在她的身上。她突然笑着说:

“Fiona,你知道吗?最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我和我的家人们一直都在学习‘爱’,不需要很多钱,但只要给它时间和耐心,我就可以浇灌出源源不断的惊喜。”


恩,我欣然点头。因为我也相信:爱可以学习,爱不只是一种天赋。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每天问自己一遍:“我有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和我的孩子?”



采访 / 翻译 | Fiona

图 |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NEVER END-




如果本文的内容对你来说有帮助

记得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哦~

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下角的写留言

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每一篇文章都由心理学人严苛挑选

只为真正懂养育的你而准备

靠谱的心理学知识+爱

让我们一起做70分的妈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