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伦敦剧探】多重时空里的“心灵焦灼”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剧名:《心灵的焦灼》(英译《Beware of Pity》)  

原著: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改编编剧:Simon McBurney/ James Yeatman/ Maja Zade    

导演:Simon McBurney    

时长:2小时   

演出地点:Barbican艺术中心剧场,伦敦 

独幕 无休息



很多文学作品如果仅仅看它的故事梗概,实在是不太能引起当代人阅读的兴趣。比如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英译《Beware of Pity》,中文又译《爱与同情》)。

    

25岁的奥地利骑兵霍少尉随军驻扎在奥匈边境小镇。偶然间参加了当地著名大豪宅中的富翁老开先生家中的宴会。他因为不知情而邀请主人的女儿艾小姐跳舞,岂知下肢瘫痪的艾小姐因此而大受刺激。这便是倒霉的霍少尉此后将终生萦绕不去的心灵焦灼的起始点。霍少尉先是出于补救而送花致歉,继而被热情地欢迎而成为艾小姐家的每日访客,他的同情心既使他年轻茫然的生命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却又一次次闯祸。比如过于心急地把康医生尚不确认的治疗可能性透露给老开,导致艾小姐产生治愈的妄想,又再令艾小姐误解他的善意而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以致欲缔结婚约。他每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想逃离,却又因惧怕更严重的后果而转为补救,可是补救总造成更大的麻烦。最后一次,他在与她订婚后逃离,她身亡。

    

导演Simon McBurney


人们最爱引用小说开头的这段话来概括这部小说的主旨:“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历一切磨难,直到力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似乎茨威格的这部小说就是要赞赏这勇于牺牲自我的“另一种同情”,而对霍少尉在故事中所呈现的第一种同情则抱着道德批判的态度。如若果真如此,这部写于1939年的作品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都颇堪质疑。1946年英国曾将此小说改编成电影,便基于如上的解读,如今此片早已乏人问津。


可喜的是,在茨威格逝世75年之际,伦敦上演了一部话剧版的《心灵的焦灼》,把茨威格的文字做了一次有深度的解读。

    

话剧是从朗读茨威格的小说开始的。小说的开头,一战中因为英勇而获得骑士勋章的霍少尉坦言他怀疑自己的英雄资格:“有些人想要摆脱绝望的境地,因而狂热地投入战争”。中年的霍少尉随之出场,他落座于舞台一隅的桌旁,一盏台灯下开始讲述自己的往日……舞台后方有一个四面玻璃的橱窗,一件1914年的奥地利骑兵军服陈列其中,橱窗外站着三五个参观者,其中之一走进了橱窗,换上了军服,走了出来,他便是1914年时的青年霍少尉……从剧的开场,即是这种时空嵌套的手法。除了观众所在的当下剧场时空、作为讲述者的中年霍少尉所在的1938年二战前夕的时空,舞台正中的青年霍少尉的世界……玻璃橱窗中还围合着一个蒙太奇空间,它可以自由地用于各种叙事穿插;这个玻璃空间还可以左右移动,当它移动起来,配合着舞台后方的大屏幕影像,可以精妙地表达火车车厢中的场景。这种多重时空并置的设计,利用并延展了话剧舞台所具有的三维特性,非常机巧地表达了时间这第四维的进深。

    

    

这种对于时空的表达在某一场戏中达到高潮。此时舞台正中康大夫给青年霍少尉说起老开先生当年的发家史:老开当年认识他太太完全是出于要骗取她财产的目的,却最终结下了一段幸福的姻缘。这故事里的故事似乎正与霍少尉出于良好的动机而酿成悲剧故意唱了个反调。康大夫的回忆里,老开先生在太太病逝时亲口向他讲述那段往事,此时坐在医生身边的人由霍少尉变成了老开先生,而玻璃空间里正是老开先生和他太太对话的情景——这一切当然都是由舞台一隅的中年霍少尉讲给我们听的。你可以看得见,老开当年开口,他的话穿过时空经由不同的人的嘴复述着,如同重重回声般抵达我们的耳际,这几乎是一种带有纯粹形式感的愉悦了,好比复调音乐中加农曲式的趣味。 

    

对于多重时空表达的尽心尽力并非只有形式美的功能,它更营造了一个有纵深的心理氛围。主角霍少尉的中年和青年始终同时在舞台上,中年人是个叙述者、省思者、旁观者,而青年的那一个则在时空的聚光灯下,被各种情境、情绪以及他人所裹挟。台上的其他5位男女演员则充当着多种角色,时而作为老开先生、艾小姐、康大夫……时而是跑龙套的其他人,有时他们就坐在舞台灯光外的阴影里,对着麦克风,跟随中年霍少尉的旁白,仿佛是一人接一句朗读小说似的成为故事的叙述人。青年霍少尉多数时候是舞台的中心,但是即便表现热闹的餐宴场景,也可能独有他一人在表演,他左顾右盼地在和人谈笑,但是和他演对手戏的只是声音,那是坐在阴影中的配音者发出的声音。甚至他自己的台词也发声于他人,这颇有些像中国曲艺中的双簧了,而替他发声的也不固定为一人,也不一定为男声,当他处于心绪狂乱的境地之时,这些不同的声音便一起上场,七嘴八舌各自说着不同的话语,而舞台上的他则抱头蜷缩于地面,后方大屏幕上是完全抽象的迸裂奔散的视觉影像,那种内心世界的纠结苦痛顷刻间将观众席淹没,音乐更使这种淹没直抵心底。

    

导演Simon McBurney是舞台多媒体表达的大师。所有这些看似非常规的表达方式,恰恰契合了茨威格原著中的人物心理剖析的精要。虽然表现手法前卫,却格外准确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茨威格在他的人道主义温情之上,有着对人性软弱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因不肯正视危险而盲目乐观的无尽忧虑。多媒体的类似使用在国内很多先锋话剧中也不鲜见,但是论及表达之丰富精妙准确,声音影像表演和剧情配合的浑然到位,仍多有需借鉴之处。

    


本剧由不懂德语的英国导演和全班德国演员合作(还好德国演员都懂得英语),全德语出演,英文字幕。2017年2月9-12日上演于伦敦著名的Barbican艺术中心剧场,剧场容纳1156人,一票难求。2月12日最后一场演出网上转播,可供免费观看2周。

    

Simon McBurney 是英国演员、作家及导演。他是著名的Complicite剧团的创建者及艺术总监,并执导了该剧团的多部有影响的作品。代表作包括 《鳄鱼街》、《一个消失的数字》、《助记符》、《狗心》等等。 Complicite剧团以炫目的视觉效果,先进技术和装置的使用以及诗性的超现实的表达为突出的风格。他们的创作原则是:“捕捉最鲜活的内容,整合文本、音乐、影像和动作以创造惊人的振聋发聩的戏剧效果。”作品曾获包括劳伦斯·奥利弗戏剧奖等多项奖项。


本文刊发于2017年3月23日北京日报热风版




古都热风老广场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



北京日报副刊部出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