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解读︱《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按】2016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被授予给了顾莹,身为一名自然生态摄影师,她的作品《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级》是对自然界的反思。

解读201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极》为野生动物代言


      是届平遥国际摄影展的海报上以一个篆书的“家”来表示主题。至于这个“家”的含义,大展组委会肯定赋予它一种当代意义。从把《角落里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极》(以下简称《角落》)安排在柴油机厂A1展厅的首要位置看,就是暗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代人该有一个“地球家园”的情怀。《角落》以自然生灵现实的生存状态为内容,对人类发展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一关系进行了思考性的表达。



摄影:肖达

摄影:郭广林


      通过现代传媒,林林总总看到过不少关于动物题材的影像。,对大多数反映动物一鳞半爪的影像很难有太多的认同。尤其在中国,很多摄影师都把拍“明星照”和“婚纱照”的方法用在动物摄影上,更有甚者用特殊方法使动物按人类的观看习惯进行“亮相”,得以拍出在视觉上充满假象、幻像的“好看”照片。而这类影像多被冠以“发现动物的美、展示动物的美、为美而感动、为美而生存”之类虚情假意的表述。影像的逻辑告诉我们,任何动物遭遇这样的摄影师就不再是动物、就成了动物中的“西施”。这种摄影行为并不是真正的野生动物摄影,与“风光糖水片”一样就是“动物糖水片”,除了主观上的“甜”以外,一般不能在影像证据上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



201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总监张国田先生为展览做全程指导。摄影:张颍梅


      从2013年开始来平遥参观摄影节,也看到不少摄影师推出的动物影像,大多是旅游式对动物的猎奇性观看。尽管不乏把动物当做被摄对象认真创作的摄影师,但他们的拍摄目的往往缺乏关注动物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而是将动物变成了表达个人主观愿望的视觉参照物,使得动物影像变成了影像文化中的消费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衣食住行越来越技术化,人类好像忘记了自己进化的身份,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对动物忘乎所以的一厢情愿。过去,动物之于人是“被驯服、被崇拜,被豢养、被祭献”——在人类心目中充当神的“使者”。即便在现代进化论的知识里“动物是介于人类和人类起源之间的一个中介”。而在现实社会中动物一直经受着被“人类化”处理,自然界的动物在文化上被边缘化,充斥在人的想象里动物呈现的是“人类化的面孔”——动物被故事、被游戏、被艺术、被景观、被商业······。当今动物地位的低落是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行为直接的结果。而生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现在所有活着的物种,都是38亿年前生物体的直接后代。”人类本来与其他生物一样“莫不是借着像穿针引线地运用卓越的计谋,排除万难地生活与繁殖,”当今人类对自然界不计后果的大规模干预,使得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这无异于对自己身份的背叛。


接受电视媒体采访


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老师朱炯交流。

与新西兰老摄影师、声乐教育家、策展人约翰·特纳交流。以上四图摄影:郭广林


       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康拉德·洛伦茨告诉我们:“不用超自然力量的协助,我们就可以从动物身上获得最美的故事。因为关于自然的事实永远比诗歌,哪怕是伟大诗人的作品中的自然都更美丽。”动物本来不需要那些矫揉造作的“糖水片”替它们展现“美”。动物更不需要像迪士尼那样把它们拉入人类社会的状态中以杜撰子虚乌有的故事,动物只属于自然。野性、野蛮、弱肉强食是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如果非要比较,动物的法则就是人类社会的法律。在自然生态的语境下,不尊重它们的野性、谴责它们的弱肉强食,就如同蔑视人类社会的法律一样。懂得尊重自然界的野性才属于真正的当代人类文明内容。

       十九世纪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剧中的黑天鹅被比作邪恶的化身。而现实中我曾看到放养在一起的家鹅、白天鹅、黑天鹅三种鹅禽在抢食中,唯有黑天鹅呈现是最弱势的一方。人类自以为是的文化演绎不仅让动物承担莫须有的恶名,最终也会自食恶果。前些时候发生的身陷虎园被虎咬死的事件,就是人们长期接受人类文化对野性动物的胡乱粉饰或诋毁,对野性不以为然的结果。所以《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用人类思维对野生动物讨巧的演绎无疑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文化发展咨询事务所(CDC)的创始人及负责人、国际著名策展人阿拉斯戴尔来到展场表示祝贺。


       而《角落》这组动物影像,其注意力完全没把照片的“好看”与否当做拍摄目的,更没有把动物的行为注入人类文化的水分。摄影师以严肃、严谨的态度,以生活在地球三极极端环境下动物为拍摄对象,把其在恶劣气候下的生存状态做了如实的影像记录。从现场展示的图片与视频看,摄影师对镜头语言不炫耀、不夸张、不猎奇,只是通过对动物常态习性的记录,把动物的繁育、生存、死亡以影像语言清晰地进行了叙述,视觉与内容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统一配合。三种动物栖息地都是不易踏足的地域,以这样的勇气去拍摄,展现了摄影师的自信。另外,展览文字说明中包含了摄影师对野生动物摄影的正确理解,还兼具了对野生动物知识的传播及保护的宣传。




在青海可可西里拍摄藏羚羊过青藏公路时邂逅的几位骑自行车进藏的大学生,开幕当天从外地赶来观展。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极其稀少。看得出《角落》这组作品的摄影师意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专业资格。当然,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除了对自身的要求,外界条件必不可少。对于《角落》中的北极熊一组片子,摄影师自己也觉影像还比较单薄,因为要获得允许跟拍北极熊绝非易事,除了对个人的要求,还必须得到相应机构的特殊支持。而这位摄影师能在接近南纬80°的南极内陆帝企鹅繁育地为拍摄持续坚守18天,即便南极的晴天气温也是极其寒冷,何况这18天多是在暴风雪里,拖负几十公斤的器材徒步往返4公里去帝企鹅繁育地进行拍摄,每天的拍摄时间都长达十几个小时,这样的经历令常人难以想象。以往我们看到的帝企鹅影像多是萌态十足、温馨一家的“好看照片”,这位摄影师有意舍去了那些并不能如实反映帝企鹅生存的甜美影像。《角落》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帝企鹅如何在南极暴风雪中艰难求生的情景,而倒毙在南极暴风雪中企鹅幼雏的那段视频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如此的生命之殇被呈现在我们眼前,心中的悲悯油然而生。在反映可可西里藏羚羊的那组影像中,可以看到藏羚羊对涉足他们栖息地的人类文明如何地“草木皆兵”,尤其白骨滩那幅作品,不仅说明了藏羚羊“胆小甚微”的缘由,一幅照片包含了多少人类对藏羚羊杀戮的罪恶,这样的画面怎能不引人思考。另外,策展人在展场并置三块屏幕播放三种动物的视频影像,给观看者视觉冲击力、令人身临其镜,深切地感受到动物与人共存的关系。

      总之,这绝非一组简单的动物摄影,这组作品不仅把动物生存的形态和在“角落里”艰难求生的境况进行了准确的叙述,同时兼具了鲜明的批判性。如此富于理性和关怀精神的动物摄影师在中国并不多见。把“人类文明已启动了第六次大灭绝”这句爱德华威尔逊的话当做警示语展示给观众,就是摄影师想告诉观众,不要把这个展览当做单纯的影像去欣赏。


摄影:Wilson


       据科学统计,地球上存在过的所有物种已灭绝了百分之九十九,当今地球上约有几千万种生物物种,人类只掌握了其中的140万种。如今的全球化不过是资本扩张的需要和状态,所谓全球化提倡的生物多样性,不过是现代资本运作中一句冠冕堂皇的包装而已。因为凡遇到资本的欲望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生态环境往往会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当下生物灭绝的速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正比的关系。其中野生动物与它们在文化中的边缘化遭遇相同的是他们生存也被边缘化。即便是“身居角落”也难免不被人类社会的活动所干扰,世行在2014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全球每天的民用航班数有10万架次。不说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其他污染,只这每天十万架次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角落》这组影像不仅让我们看到角落里生命的艰难状态,更让我们体会到它们藏身的那一隅角落也正不断被人类干扰和蚕食······

       最后,重复爱德华·威尔逊并非危言耸听的那句话:“人类文明已启动了第六次大灭绝”。  

                                    2016/9/20 写于平遥

                                                                           



       前中国滑翔伞国家队队员,四届全国女子冠军,第一位创造中国滑翔伞女子点对点直线百公里越野纪录者,把摄影玩儿成了另一种极限。爱摄影、爱飞翔,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你的转发和点赞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欢迎投稿 · 投稿信箱:
cwcaweixin@sina.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