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莫言出全集,难道要封笔?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2017年初,莫言出作品全编了,将囊括自1981年他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是这套全编推出的第一部,包括《檀香刑》《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等十一部长篇小说。自从2012年成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四年来莫言都没推出新作,这次发布“全编”,是封笔的意思吗,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突破”?


借着这次作品全编新闻发布会,莫言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回答了一些心里话。



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在想什么?


中国作家什么时候能再次获得诺奖?


您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之后是否继续有这样的打算?您对于IP有何看法?


您对于现在的网络文学有何看法?


……


来自全国四十多家媒体提出以上问题,30分钟内齐刷刷扔给作家莫言,请看答案:


“没想什么,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也充满感激,感激读者老师和亲人。”


“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期盼第二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个人出现之后热点和焦点都集中在他/她身上,我就可以集中精力写小说了。”


“我是一个对戏剧非常感兴趣的作家。我写一个小说能够IP也好,不IP也行。”


“网络文学是文学的重要补充部分,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遵循的最根本的还是关于文学的定律。”


……


莫言不容易。62岁的人了,作为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四年多来一直陷在数不清的活动、演讲和参观中,走过的足迹,恐怕自己也无法准确勾勒出来。公众对莫言一哄而上且持续不散的关注,仿佛成为了一种不需要有当事人意志参与的自我狂欢。


诚如莫言在2012年12月的领奖演讲《讲故事的人》中说的那样,“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莫言。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摄


诸多外物套在这个得奖人身上,大家都在说着文学,纷纷议论他怎么还不出新作,好像都对原因“心领神会”,却又是一种看客心态——看吧,坊间早有传言,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的“魔咒”。连莫言自己都承认,“诺贝尔奖(对作家创作来说)往往是一个死亡之吻,意味着对他的创作来讲,很难再出好的作品。”


但他到底是个作家,“尽管现在很多人认识我,但是我自己更加认识我自己。对我来说,自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而且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更重要的是在获奖之后继续写作。”


他写出新东西了吗?还没见到。然而,2017年初,一套“莫言作品全编”即将问世,此次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出版,囊括了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涵盖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剧作、演讲、对话等诸多体裁,被莫言认可为“定稿版”。“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是这套全编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囊括了莫言迄今为止包括《檀香刑》《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等十一部长篇小说;两个月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系列”(五种)亦将推出。



莫言作品全编·长篇小说系列11种


没有新作,但是已经有“全编”?这是封笔的意思吗?


显然不是,这个出身“高密东北乡”的朴实山东汉子,“认真”二字放在心里暗暗使劲,非要掏心窝子的时刻,才会小心翼翼地透露一点新的创作方向。


读者脑海中,“莫言是农村作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也经常要回乡。去年夏天还在老家住了一个月,有一次进城在路边看见一个戴着头巾的妇女在开巨型挖土机。他走去一瞧,不就是村里的小学同学嘛!


在少年时代,这样的大型机械都是工人开的,是高不可攀的行当。结果呢,现在他看见一个60多岁的农村妇女,他的小学同学,开着挖土机轰隆隆地跑,这让他产生很多联想——生活的变化带来人的变化,当年跟他一样的农民,现在坐在一个两米多高的驾驶台上,放眼望去,看见的东西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他要继续做一个农村变化的观察者,这是他的根脉。


专访地点在一个做北京菜的饭馆包间里,窗户门框是中式红木风格,墙上挂着对联,角落放着黑木桌椅,犄角旮旯处晃着几个盆栽,一切都很“传统文化”,莫言的穿着也“合拍”——深灰色中式对襟大褂,抬手时左袖口露出一大一小两个手串。


雾霾散去的北京城,阳光洒进来,盆栽影影瞳瞳,莫言被摄影记者“吆喝”:在墙边站好,目光再远一点,肩膀靠右斜一点,多来几张。莫言很听话,白墙上映衬出他的轮廓阴影,像皮影戏,微微动几下,仿佛他那不轻易示人的内心波动,需要竖起耳朵才能听见。



莫言。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摄


“只写在过去基础上顺着坡往下溜的作品,宁愿不要出版”


新京报:2017年初,你推出了“莫言作品全编”,通常一个作家推出“全集”后,就表明这个作家的创作之路会暂时告一段落,乃至终止,你是这种情况吗?

莫言:过去确实是这样,,作家出文集、出全编的,往往都是在这个作家百年之后。现在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在去世以后,后人把所有作品收起来,叫做“全集”。但是最近这十来年,有各种编辑名目,有全编、选编、全集、文集、文存……各种说法。我这个(作品)叫全编。全编,就是说截止到目前我公开出版的作品,全部编到了一起,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全面。将来发了新作品,我还可以继续让“全编”收了。“莫言作品全编”是不封闭的。我已经60多岁了,将来还能写多少作品,现在是未知数,但肯定还是要努力写。

新京报:你2012年获得诺奖后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奖后继续写作”,不过这四年来你一直没有推出新作,你曾说自己想要一种“冒险”,“拒绝在同一个写作平面上滑行”,这是否是你迟迟未出新作的重要原因?你想获得一种怎样的突破呢?

莫言:得了诺奖之后,确实很多作家不写了。有的人本来就年龄很大了,比如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得奖时80多岁了,得奖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有的人得奖时年龄不算大,但再也没写出超越自我的作品,这个原因比较复杂。


但也有的人得奖后创作势头不减当年。比如说马尔克斯,得奖后还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帕慕克还写了《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都是很好的作品。


我57岁时获诺奖,应该属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创作热情很高,自己感觉还有很多素材要写。然而得奖后四年来,增添了很多社会活动,的确占用了不少写作时间,但我一直没有停下关于小说的思考。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我安慰自己的想法。譬如说,,,当然更不知道这些开会的人的状态。现在有了这个经历,使我获取了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的机会,对我不熟悉的人群有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如果我的新小说里写到开会,肯定会比过去写得精彩。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证书
(莫言作品全编插页)


新京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写出新的书呢?


莫言:如果说要出版的话,实际上我去年和前年就可以拿出一本书来,甚至在我得诺奖后几个月内就可以推出一部新作。之所以一直没有推出,就是因为我在认真思考和修改已经写完的作品。如果我接下来要写的东西新意不大,也没必要拿出来。如果不能使自己满意,只写在过去基础上顺着坡往下溜的作品,宁愿不要出版。


如果要出版,首先自己要满意。标准是什么?就是新作和旧作有不同之处。当然完全不同很难,一个人60多岁了,让我完全重新另起炉灶,用另外的语言,写所有人都没有写过的故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都有局限,即使是写作这种涉及才华的领域,也不可能漫无边际,只能说是感觉到有一些和自己的过去、和别人都不太一样的创新时,我想才可以往外拿。


新京报:你谈到自己这几年有了一些崭新的生活经验,拓宽了视野。既往大家把你当做写农村题材的农民作家,那么你可以谈谈新生活里有什么新素材,可以被你考虑进新的创作中?


莫言:过去我的作品主要写村庄田野,顶多写到县城。小说里的人物一般也是农民,农村男女老少,小城镇的官员、小知识分子、乡镇干部。我的作品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两年我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接触了很多新人物,比如高级干部和官员,国外的作家和学者,视野就开阔了很多。文学,或者小说,说一千道一万,最终不还得写人吗?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未来的作品里,新元素就是会出现新的人物形象。


莫言作品全编长篇小说之《檀香刑》


“乡土变了,文学自然跟着变”


新京报:还是说农村题材,当下中国社会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在此情境下,有人说乡村正在逐渐死亡,乡村题材在走向边缘化,你如何看待乡村叙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力问题?


莫言:我觉得文学实际上很难严格区分乡村和城市题材,尤其是当下的文学。说到底都是写人物。有些作品无法分类,《红楼梦》是什么题材?一个贾府,贾府里一个大观园,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它也写农村,却只有寥寥数笔,无法深入。为什么?因为曹雪芹不熟悉农村,他熟悉的是钟鸣鼎食之家鼎盛时的繁华和奢靡,以及盛极而衰后“树倒猢狲散”的悲凉和无奈。作家受到生活的限制。我写的多数都是60年代到90年代的农村,因为这是我曾经的生活基地。当然我也写过历史和历史上的战争,那也是在我熟悉的农村生活上的延伸想像。


现在很多创作题材也很难归类,比如写一个农村小伙子去城里打工,算城市题材还是算农村题材?人物身份如何归类?算工人,他没有享受过工人的待遇;算城里人,城里人不认可他;算农民,他已经离开了土地。即使是他自己,也不会自认为是城里人,他就是要在城市打工赚钱,然后回农村娶媳妇盖房子。


从此意义上讲,即便现在有乡土文学,也是变化了的乡土文学。乡土变了,文学自然跟着变。我写的乡土,和鲁迅写的肯定不同,鲁迅那时候没有人民公社,也没有生产大队和村干部。时代是朝前的,乡土是变化的。我现在的写作还会涉及乡土,但2017年的农村,肯定和《天堂蒜薹之歌》里的农村不同了。对于我这样的老年作家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莫言作品全编长篇小说之《天堂蒜薹之歌》


新京报:作为农村变化的旁观者,你关注的是人心的变化,这些年也不间断在农村的生活,那么你可以谈谈这种农村社会变化背后的人心变化,具体有哪些让你触动吗?

 

莫言:首先必须承认,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比如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就像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乡村还存在。农村人骂一个人:这个人太坏了。怎么说?“太不厚道了,太不仗义了”,这种评价标准就是儒家文化。


第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了,即使老人们在内心深处还坚守传统道德,他也必须适应商业社会。从前帮邻居干一点活,谁也想不到要钱,因为你帮我忙,我也帮你忙,最多劳动完了请吃顿饭。现在一切都用金钱交易,帮邻家忙也要算一天多少钱,谁也不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应该给我100元,结果只给了80,那你就违反了契约精神;如果说好给80,结果给了100,那就觉得是发了奖金。你多给我钱我说你好,你少给我钱我说你坏,你不给我钱我也许要去告你。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带来人心的变化,产生一种建立在金钱契约基础上的“新式农村道德规范”。很难说这是退步,甚至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过去一切都建立在人情上,这有温暖的一面,也有可怕的一面。但现在不同了,“亲兄弟明算账”,朋友照做,但丑话说在前面。


不过,现在从农村进城的年轻人努力寻求一种和城里年轻人一样的生活,我们从前心向往之的东西,未必是他们的理想,我感觉不好把握了。

 

“文学不应该承担  ‘再现历史’的任务”

 

新京报:从文学内部看,你这一代中国作家的小说中,历史是一种素材,但有评论家认为,这些材料在你的小说中只是“幕布式”的背景,而非研究对象本身,不能深入历史细部进行新的认知和重构,这也被认为是五六十年代作家历史观的局限所致。在处理和共和国历史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作家往往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混茫感,不能处理好历史,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莫言:我觉得文学不应该承担“再现历史”的任务。小说家不可能再现历史,他写的是人,无论100年前还是当下的生活,他要做的就是塑造令读者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我们读伟大的文学作品,记住的不是那段历史,而是几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读完《战争与和平》,想的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想必很多人都还是云里雾里。读《静静的顿河》记住的是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娅,不是沙俄与苏联交替时期的历史。


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他需要的是再现一段历史中的人物。比如我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写到抗日战争,《檀香刑》写到德国侵略山东,我的确做过研究功课,但这种研究不是严格的历史考证。我只想知道当时的人衣食住行的具体细节,以便再现当时的生活画面。


莫言作品全编长篇小说之《红高粱家族》及附赠精致书签


当下的故事能不能写成小说?当然可以,但如果要写一场大的运动,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应该拉开一段时间为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一旦跳出了“此山”,和那座“山”拉开了距离,很多当时看不明白的东西,就开始显现出清晰的轮廓。譬如我在《生死疲劳》里写了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我在《蛙》里写了计划生育运动,都是拉开很长的距离。

 

新京报:你曾说“每一代人都应该写同时代人,这是作家存在的理由”,随着50后一代作家的老去,你是否担心自己的话语权走向边缘?诺奖之后你在瑞典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事实上,人类对好故事的渴望,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长,你觉得小说家的使命就在于此吗?

 

莫言:小说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当然小说和讲故事不能划等号。讲故事很重要,但怎么讲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小说家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施展文学才华,要使用乃至“创造”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每个作家都在千方百计地追求语言的个性化,或者叫辨识度。除了语言,还有结构。不能按部就班从头到尾。过去说书人口述时,也要留很多伏笔和悬念呀,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用独具一格的语言,精巧的结构,讲述精彩的故事,精彩的故事的根本是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其实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浑然一体的。

 


《莫言作品全编》第1辑长篇小说系列(11种)

作者:莫言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柏琳(新京报记者);编辑:户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青春版《红楼梦》美国大选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你的名字。》疯狂学而思 | 作家的脸 | 语文教育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  |  | 南锣鼓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洗稿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点击图片

购买独家限量首发《杨先让文集》~

每本都有亲笔签名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