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刘彭芝 :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我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转载公众号:京师书院BigData

微信号:Jssy-Bigdata

 

 

 刘彭芝,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按语:刘彭芝校长在听到他人对人大附中评价用“藏龙卧虎”来形容时,她会说:我们这里不需要“藏龙卧虎”,需要的是“龙腾虎跃”!下面是她对教育的理解。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我谈几点思考。

 

第一,回到教育的本真

 

党的十八届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关切。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大家都高度关注。

 

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众说纷纭,漫天彻地,但慢慢地都会返璞归真,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比如高等教育,我们曾经热衷于研究型大学,追求有多少博士点、有多少研究生、有多少外国留学生、有多少学院、有多少国家项目等,以致有人说我们得了“一流大学焦虑症”。现在,大家已清醒认识到,大学,归根到底还是要本科立校、教学立校。没有强壮的本科,一流大学只能是沙聚之塔。评价一所大学、一位教师,根本的标准还是书教得怎么样、课上得怎么样,做科研、发论文,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最终只能南辕北辙。中学教育也是如此。这些年,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也在不断地由繁到简,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本真,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本真,就是大写的“人”字。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直面现实、直指人心、直奔主题的结果,就是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集中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领域的改革,但要以经济改革来牵引。教育的综合改革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牵引。所谓创新教育,既包括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发现儿童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世界焕然一新;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世界的半边天撑起来了;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的阶段。我们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个大背景、大课题相适应,我们从事基础教育,也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中国,发现儿童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拨云见日,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最后,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发现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迈向新时代。

 

第三,培养受人尊敬的人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预测,再过十几年,中国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一般都是三步曲:第一步,成为大国;第二步,成为强国;第三步,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以,,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以公平、正义和美丽中国为标志,大力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就是为了让中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应该承认,目前的基础教育与这一大趋势还不太适应。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太功利化、太短视,都是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成功。大家去书店看一看,在所有图书中,所谓的成功学的图书最多。大家再去看看影视剧,什么职场剧、宫廷剧,演的都是如何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样励志是不行的,必须改变。改变要从教育改起。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要从长远着想,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个事业成功的人,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既有过人的本领,更有强大的内心,内圣外王,臻于完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立德、立功、立言统一起来,就是要法古今完人,就是要培养受人尊敬的人。

 

第四,追求灵魂境界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的生活有三种境界,一是物质的境界,大致在衣食住行的层面;二是精神的境界,主要指文学艺术等雅致和情趣;三是灵魂的境界,那就是有信仰,有理想,有终极关怀,有博大情怀。关于物质的境界,也就是物质的生活,我们现在有没有问题?有,但已经不是大问题,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会越来越好。关于精神的境界,也就是精神生活,我们有没有问题?有,但也不是大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对城市人而言,有书读,有电视、电影看,有演出可观赏,有网络可消遣,还能中外各地旅游,徜徉于山水名胜之间,大家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关于灵魂的境界,也就是灵魂生活,我们现在有没有问题?有,而且是大问题。大家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整天和学生在一起,相信大家都有同感,现在的学生,最缺的不是物质和精神的生活,而是灵魂的生活。现在的教育工作,效果最不能让人满意的,不是物质境界、精神境界的教育,而是灵魂境界的教育。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都有美丽而高洁的灵魂,有理性、有灵性、有诗性、有血性。我们讲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背后必然是美丽心灵,心灵干净,环境才能干净,心灵有多美丽,环境就有多美丽,美丽中国必须有美丽心灵作支撑。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是儒家和道家。儒家要培养君子和圣人,道家要培养真人和至人。君子、圣人也好,真人、至人也罢,都要有超越世俗的情怀,心灵强大而充实,灵魂美丽而高洁。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的过程,让学生超越物质的生活而进入精神的生活,超越精神的生活而进入灵魂的生活,让学生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美丽而高洁的灵魂。相由心生,充实之谓美,一个有高尚灵魂、美丽心灵的人,其外在一定是光彩夺目、充满魅力的。

 

第五,在“向内向上”方面下功夫

 

教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很多、担忧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说不清楚,可见世道人心真的出问题了。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理应比别的人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前不久,,。他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从娃娃抓起,要进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立德树人、。反思这些年在世道人心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价值趋向是“向外向下”,而不是“向内向上”。现在的雾霾为什么如此严重?就因为人心“向外”,贪得无厌,对大自然索取太多,对物质生活享受无度。因此,要消除雾霾,首先要消除“心霾”,由人心“向外”转向人心“向内”,培养一颗平和包容的心。现在,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越来越缺少诚信?文化艺术为什么越来越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就是因为人心“向下”,只求感官的刺激,不重精神的洗礼。

 

社会上的许多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心的问题;人心的问题,说到底是个“向内向上”还是“向外向下”的问题。我们讲立德树人,立德,最重要的是在“向内向上”方面下功夫。“向内”下功夫,就是反求诸己,正心诚意;就是古人讲的“养气”,养浩然正气,养昂扬锐气,养蓬勃朝气。“向上”下功夫,就是见贤思齐,超凡入圣,不断提升自己,登高望远,成大气候、大格局。

 

第六,以心印心、以心传心

 

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心工程。古今中外的经验反复证明,人心工程,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塑心、以心传心。心帅身,身帅言,所以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人的心理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我的心理传染给你,你再传染给他,他再传下去,所谓社会心理就是这么形成的,所谓民族心理也是这么积淀的。中小学生的心灵基本上是张白纸,最容易被影响、被感染。而最能影响他们的人,是离他们最近、最受他们尊敬的人。什么人离他们最近、最受他们尊敬?当然是父母和教师。所以,提升孩子的心灵,首先要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心灵,家长、教师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格,孩子自然会走向美好和高尚。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就像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面,小鱼在后面,游着游着,小鱼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成为名师,必须行为世范、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有师德,然后才有生德。学校搞思想教育,主体是教师,内容是“道”。教师在古代叫“士”,古人讲“士志于道”,就是要求士与道融为一体、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从事教育工作,不论你是教数学的还是教体育的,也不论你是搞教学的还是搞管理的,每个人都是传道者。所传的“道”,既是知识也是行为,把知和行统摄起来的,正是一颗美好的心灵。我们这颗美好的心灵传印给学生,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再传印给別人,如此传印下去,久久为功,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自会水到渠成。

 

第七,找好主攻方向

 

立德树人,或者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总得有抓手。我觉得,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知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那么他就会有底线、不出格。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迟早要出问题,终究要遭惩罚。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切的奋斗,最终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幸福感。我们所有的努力,核心都指向对生命、对工作、对自然、对社会、对囯家、对世界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我特别喜欢“民胞物与”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世间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是多么博大的人文情怀啊。总之,学校的立德树人、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主攻方向,要高扬法治、科学、人文三面旗帜,教师、教材、教学都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

 

第八,培养兴趣和学习能力

 

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长经验都表明,一个人在某项事业上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客观需求,二是个人兴趣,三是知能储备。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客观需求的量只会越来越大,这一点不用我们发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好好动脑筋下功夫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能。赵元任先生会几十种外语、几十种方言,是近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第一大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只回答两个字:“好玩”。好玩,就是有兴趣。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发动机。为了上所好学校,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得到好功名,当然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但这些都不是源动力。源动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了兴趣,要他学便成了他要学,老师、家长都不用费劲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关键是提升他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就好比盖一栋房子,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够他砌一个墙角,如果不自学,如果不继续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那么他一辈子都只能砌墙角。因此,学校教给学生的最要紧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仅是跟老师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学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给人才下一个定义:所谓人才,就是有较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学校培养人才,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九,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战略迫在眉睫

 

有人预测,有两件大事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命运,一是能不能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能不能实现融合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的两大热点话题。创新驱动,再一次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

 

谈到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得不提最近发生的一件事。2月24日,,安排新闻记者集体釆访。“拔尖计划”于2009年开始实施,、组织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北京大学等全国19所著名大学参与。5年来,“拔尖计划”实现了预期目标,获得成功,正在成为我国未来产生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摇篮,其在寻找、培养优秀学生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成为撬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终于走出坐而论道的阶段,进入起而行之的征程。

 

下一步怎么办?我想,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拔尖计划”应该向下延伸,在全国也选择20所左右的优质中学创办“拔尖人才”早培班,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条龙”,让拔尖人才的培养基数更大、基础更牢。进入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一定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定要尽快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毫无疑问,应该涵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整个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经验屡试不爽,那就是只要从娃娃抓起,必定大有前途,事半功倍。在中国办事,还有一条经验也屡试不爽,那就是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再难的事也能办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只要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国家战略,只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启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能成大格局、出大成果。对此,我充满期待,更充满信心!

 

拓展阅读

 

刘彭芝素质教育:要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校长,他的教育观是不是科学,他的政绩观是不是正确,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实践水平。我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可以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八个字加以概括。

 

所谓“截断众流”,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中止每一个人不好的意念、不好的习惯、不好的方法,而教给他良好的意念、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方法。

 

所谓“随波逐浪”,就是及时发现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尊重他的个性,挖掘他的潜能,发挥他的特长,给他最适合他的教育。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截断众流”,是有所作为;“随波逐浪”,在一定意义上是无为而治。“截断众流”,是侧重以教师为本;“随波逐浪”,是侧重以学生为本。合起来,就是教育工作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是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相长。素质教育的真谛也许就在这八个字之中,素质教育的精髓大概也就在这八个字之中。扩大一点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管理工作的推陈出新,教职员工的队伍建设,其要义,也可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八个字来概括。

 

关于人大附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真实。真心实意、真才实学、真抓实干,这就是人大附中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第二,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有大情怀。第三,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抓住能力这个关键。第四,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做到坚持。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方式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链条是,让学生把知转化为识,把识转化为智,把智转化为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转知为识,转识为智,转智为能,就是素质教育。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View英语”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最新英语教育,
把握英语教育国际发展前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