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张维迎当面PK 看看他们怎么说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8月下旬开始,关于产业政策之争,。张维迎先是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表示,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落后国家如果没有产业政策,不可能追上发达国家。

随后双方你来我往,加上很多经济学家都加入了争论中,在学术圈掀起了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大讨论。

今天下午两点,两位经济学家进行了一次正面的PK,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朗润•格政】活动现场,。

 

:提高产业政策成功的概率

非常感谢媒体跟学术界对我们不同看法的关心,当然大众传播当中,有时候传播会有一点卡通化、刻板化,所以其实我们两个人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但是在这种卡通化、刻板化的流传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在网上我看到的,说实话我都不相信是我说的,所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两个人面对面,有那么多学界的朋友,网上网下那么多人,让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来阐述我的看法。

我想谈的标准是行业政策,对于国家发展,我想从我这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谈谈我的看法,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给我一个任务,说你要讲看法之前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产业政策,我觉得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各说各话,谈论当中争论的就没有交集,根据我自己的定义,以及我在国际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所看到的,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

,这些政策措施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像关税保护或者是贸易保护政策,或者是税收优惠,还有各种补贴,比如说像土地的补贴、信贷的补贴,还有像工业园加工出口区,有些国家为了发展某种产业,给了我们产业垄断权利,或者你进入这个产业有一些特区,没说限制竞争让这个产业有比较高的利润。有的说政府也可以用采购的方式,对一些新的产业,只要他产品研发出来,政府有给予采购,让他可以比较快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他的生产成本,提高他的竞争力。

有时候有一些强势规定,比如现在大家讲要绿色发展,要节能减排,在美国就规定,到2020年、2025年的时候石油当中必须用低碳的有机的比重多少,这样会诱导那些新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产业政策都把这些都包含,有的只用一项、有的用两项、有的用更多项目,只要当中的一项是针对特定产业的那样的政策都叫产业政策。

根据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韩国企业,现在在剑桥大学教书的张夏准教授的研究,从16世纪、17世纪,当时英国追赶那时候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荷兰开始,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德国、法国在追赶英国,还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在追赶美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都使用了产业政策,我前面定义的产业政策,基本上在他所研究的这些成功的国家经济体当中没有看到没用产业政策的来支持他们的新产业发展的。

另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功的国家地区非常少,当中最显著的是有13个经济体,他们取得每年7%或者以上的增长,持续25年或者更唱时间的增长,这个增长委员会是由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一个是史宾塞,一个是索罗,根据他们的研究13个经济体有五个特征,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宏观稳定,一个是高储蓄、高投资,一个是有效市场,还有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13个经济体当中有政府的产业来支持一些新的产业的发展,所以这也是这些成功的经济体的共同特色。

不仅处于追赶阶段的国家他们的政府有产业政策,根据2011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叫Mazzucato,他出版了一本书叫《企业家型政府》,在这本书中有非常详实的行业的、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现在美国在国际上领先的这些产业或者是这些企业,他们早期的研发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的,由于政府能支持研发的钱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支持研发的钱,就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这些发达国家能够继续领先,就是因为政府在支配这些钱的时候,影响了他们的产业发展方向,让他们这些国家能够继续领先,因此好像美国这样的政府,过去大家都讲是有限政府,他说这样的定义不对,其实他们是企业家政府。

实际上不仅是说美国现在,在国际上领先的这些产业过去是政府给他支持的,比如说美国在2013年当中,我们知道美国的产业是在世界最前沿的,他如果说要经济继续发展,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必须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由于它的技术产业已经在世界最前沿的,所以他主要新技术、新产业必须自己研究跟发明。

根据OECD的资料,美国在2013年的时候,在新技术、新产品当中由企业投入的是60%,由政府投入的是40%,而且企业的投入主要是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那些新产品、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但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所必须依据的基础科研,由于投入太大、周期太长、风险太高,企业家是不愿意投入的,那一部分主要是由政府投入的。

由于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就像Mazzucato他发现,由于政府可以用来支持基础科研的钱是有限的,而能做的基础科研是无穷多的,因此像任何经济血迹一样,当然有限的资源、有多的目标,就必须进行配置,这个配置是希望他对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但他将来的配置就影响着未来的技术跟产业发展的方向。

不仅美国是这样子,OECD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子,政府在R&D上面的投入,有的高达80%以上,最少的也有25%,所以可以讲,发达国家他们实际上是有产业政策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他们的产业都已经在世界最前沿了,他们的产业政策当然是支持产业怎么继续发展,继续发展所需要的研发投入基本上都是政府投入的,这样政府投入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当然那样的资源的配置是属于产业政策的。

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80年代、90您带以后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比如说我到世界银行去当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我开始说要研究产业政策的时候我下面的1000多个经济学家全部都反对,为什么呢?他们反对理由是,二次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使用了产业政策以后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而且成功的发展经济体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等,他们很多产业政策是不成功的,因此由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不成功,即使成功的国家像日本,也可以找出失败的产业政策,因此他们反对产业政策,这是一个道理。

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追赶发达国家的这些发展中国家,当然除了石油生产国之外,也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还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即使有一天我们变成高收入国家,我们还希望保持继续发展,因此这种状况之下,我想就不能因为说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我们就不要产业政策了,因为那样做的话实际上是把婴儿跟婴儿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作为经济学家,就要研究清楚为什么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是什么,如果成功的国家都有产业政策,为什么大部分的产业政策失败,从这种研究当中我们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以依据的准则,让政府在做产业政策的时候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我想不可能说一个原则,那这个发展中国家或者政府就一定会成功,因为产业政策是关系技术产业创新升级的,必然有风险,我们能做到的无非就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这是我这些年提供新结构经济学想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是问题之一,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全部,但是我看有些时候学界和网上批评的时候,以为这就是全部新结构经济学,我这里讲,这只不过是新结构经济学应用的一小部分而已。

张维迎:产业政策是豪赌

,其实是有关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分歧。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我信奉的是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新古典范式是设计范式,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是“演化范式。新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理解为资源配置的工具。为了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它需要做出一些非常强但不现实的假设。反过来,当这些假设不满足时,就出现了所谓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不完全竞争导致的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这一点他自己也不否认。

,新古典经济学简直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既能告诉政府应该做什么,又能告诉政府不能做什么!我不理解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公开高调地批评别人“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别人信奉新古典理论是“照搬”,他自己信奉新古典理论就是“创新”?

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好的市场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市场失灵,其实是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我认为米塞斯和哈耶克发展的市场理论,是一个更好的分析范式。根据米塞斯-哈耶克市场理论范式,市场是人类自愿合作的制度,是一个认知工具,市场竞争是人们发现和创造新的交易机会、新的合作机会的过程;市场最重要的特征是变化,而不是均衡。市场的有效性不需要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恰恰相反,这些假设与市场竞争是不相容的。比如说,在新古典经济学里,最好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完全竞争”与创新根本不相容,因为创新一定会导致竞争的不完全,甚至所谓的“垄断”;新古典经济学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但根据米塞斯-哈耶克范式,市场的优越性正是来自不完全信息,因为市场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分工和专业化的价值就来自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分散性和主观性,我们才需要市场。新古典范式和米塞斯-哈耶克范式的区别突出地表现在对企业家作用的认知上。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是没有企业家的市场,因为新古典的假设使得企业家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偏好给定、资源给定、技术给定,信息是完全的,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同等聪明,当然也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在米塞斯-哈耶克范式里,企业家是市场的主角,发现和创造交易机会是企业家的基本功能;正是通过企业家发现不均衡和套利,市场才趋向均衡;正是企业家的创新,使得市场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由此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信奉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家有时也使用“企业家”这个词,但他们说的“企业家”不过是一个计算器:给定目标和手段,按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规则计算出最优投入和产量。制定这样的决策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机敏,不需要判断力。但对真正的企业家来说,想象力、机敏和判断力才是最重要的。,与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不同理解有关。

我一直试图从理论上寻找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我发现,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和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完全一样。概言之,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因为激励机制扭曲。更通俗地讲,一是由于人的无知,二是由于人的无耻。认知能力的限制比激励机制更根本。先讲认知能力的限制。拥护产业政策的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和新产业是可以预见的,因而是可以计划的。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新产业总是来自创新,历史证明:创新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这是因为:创新过程充满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创新没有统计规律可循。创新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没有办法预见求索的结果并预先制定一条通往特定目标的路径;我们既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道理在哪里,只能在不断的修正错误中前行。人们对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如果能提前预测创新,那它就不是创新了!30年前没有人预见到今天的主导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今天也预测不了30年后的事情。

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是经济试验的自由,即哈耶克讲的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众人的独立努力”,而不是将自己锁定在预定的路径上。这就是分散化决策优点:每个企业家按照自己的警觉、想象力、判断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市场竞争决定成败:成功的创新带来利润,不断得到复制和扩散,成为新的增长点;失败的试验停止。产业政策是集中化决策,意味着将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选定的目标,这是一种豪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代价巨大。如果每个人有90%的可能性犯错误,10个人分别决策的话,同时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4.9%,至少一个人成功的概率是65.1%,只要有一个人成功了社会就有了这个产品。相反,如果集中做一个决策,成功的概率就只有10%。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政府官员并不具有企业家的警觉性和判断力;即使有,也没有企业家那样的激励。专家也没有能力制定产业政策。

计划经济下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整天忙得团团转,仍然是生产企业时时告急,消费品到处短缺,市场经济下我们要什么有什么,?以我的观察,凡是协调失灵严重的市场,一定是企业家精神受到了体制和政策的抑制!。他说:“至今还没有看见一个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不用产业政策的。”他讲的这个命题或许为真,这也不奇怪,因为在任何国家,总有雄心勃勃政府官员和专家想指导---甚至主导---经济发展,政府官员也要为自己创造寻租机会,也有既得利益者需要产业政策保护。但由此引申说“没有产业政策,经济就不可能成功” ,则是个伪命题。“没有一个长寿的人不曾得过病”,难道由此就能推论说得病是长寿的原因吗?为什么不看看那么多病死的人?难道产业政策导致失败的国家还不够多吗?所有现在的发达国家都曾实行过专制政体,现在仍然有不少国家实行专制政体。难道由此就可以证明专制是发展的提前条件,专制是正当的吗?:“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因为怕产业政策失败而凡产业政策都一概反对,而是要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道理,,得出产业政策必然失败的结论,。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自相矛盾比较优势战略,也是他的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经验上是不符合事实的。哈佛大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评论道,。在我看来,。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时代,英国政府实行的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无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目的都是证明,不受政府管制的自由贸易将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发挥,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好处的,贸易保护政策损人不利己。从此,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石。但李嘉图把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带来的一个不好后果是,似乎比较优势是国家的事情。其实比较优势是个人的事情,企业的事情,不是国家的事情。国际贸易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的贸易、企业之间的贸易,因为国家不会做交易,除非是计划经济国家。

按照要素禀赋结构的标准,中国的人口规模与印度最接近,但印度的人均GDP比中国还低,当然不值得学;中国的土地面积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最接近,但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得太多,没有办法学,;按照文化禀赋的相似性,中国应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但这两个国家的人均GDP又比中国高太多了。。”我不知道新结构经济学给我们指出了什么路线!事实上,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各地差别很大,谈某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也许有意义,但谈整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没有什么意义。中国各地之间的差异甚至远大于某些地区与外国的差异。即使一个省内,各地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如陕西省的陕南、关中和陕北就完全不同。中国土地稀缺?那你去西部看看,那里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中国劳动力过剩?人口最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不足,需要从内地招募。这就显示了企业家的重要性。离开企业家谈比较优势,是没有意义的。

“六步骤增长甄别法”的错误在于,他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看成是一个完全线性的演化,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只能沿着同样的轨迹行进,不可能超越。就像一个人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然后再上大学。基于这样的认识,!但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决定了产业发展不是线性的,在任何时点上,一个国家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取决于企业家的判断。甚至落后地区的一些产业也值得先进地区学。比如,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美洲大陆整体上比欧亚大陆要落后得多,但欧亚大陆还是从美洲大陆引进了玉米和土豆种植。幸运的是,。当然,如果政府一定要用产业政策主导发展过程,,尽管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有删节)


 



微信公众号 : lujiazuicbn


商务合作 | 请联系微信号: ilujiazui_cbn

021-61069726 / 13512138884


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

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腾讯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号媒体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