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新学院派又一力作《搬迁》专家研讨会上热议好评 入围意大利中国电影节 闫妮荣获最佳女主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电影学院
 
bfaweixin

内容:北京电影学院信息权威发布,影视教育、影视行业资讯

关注:点击标题下方“北京电影学院”


《搬迁》现实主义新学院派又一力作 入围意大利中国电影节



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黄丹教授指导的电影《搬迁》入围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女主角闫妮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搬迁》以北梁老马一家棚户区搬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老太太和四个子女之间,因分房争产引发纠葛。拆迁女干部柳春燕工作兢兢业业,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就在柳春燕全力以赴工作的时候,中年危机不期而至,丈夫马建民竟然出轨了。毫无心理准备的柳春燕一时慌了手脚,还被一心盼着她能帮衬家里的婆婆误会。


事事不顺的柳春燕和丈夫摊了牌,不想丈夫态度强硬,不但不认错反而说了柳春燕一身不是,心灰意冷的柳春燕决定离婚,婆婆拿出传家宝老泪纵横极力挽留柳春燕。柳春燕去意已决,不想马家先是小姑子离婚回来争家产、接着柳春燕的儿子失踪、更要命的是小叔子把房产证也输掉了,婆婆终于被几个儿女折腾进了医院,一家人慌了手脚,关键时刻柳春燕回来主持大局。老马家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祥和。经历了这一风波,柳春燕和马建民对婚姻、家庭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相互扶持带着中年的诸多领悟和些许无奈走进了新生活。


北影“新学院派”3部作品团战出击《不成问题的问题》获东京电影节大奖

《电影观摩研讨会》


2016年11月6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电影艺术》编辑部、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主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搬迁》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功举行。


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9:00~10:30影片《搬迁》观摩,第二个阶段:10:30到12:00学术研讨。

。此外,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院院长黄会林,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侯光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黄式宪,剧本策划中心副主任高尔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包头市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洪,《搬迁》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黄丹,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搬迁》中老二的扮演者张辉,中影集团演员、《搬迁》中老大的扮演者赵君,以及电影界的专家学者。



这是一部温暖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国现实主义不能缺席。我们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我们还要给人以希望,把人性温暖的东西、人性向善向上的力量展现出来。很多电影缺乏艺术表达的有效性,如何找到一个艺术的角度把它以有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与人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样的电影才有艺术张力。《搬迁》这部电影很感动人,包括道具和化妆。镜头的运用特别符合人物的情境,能够把我们带入进去,让我们感同身受。《邻居》《万箭穿心》《北京遇上西雅图》《烈日灼心》《师父》《盛先生的花儿》《搬迁》等新作品不断涌现,新学院派呈现出多元化,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新学院派的认识和阐释。学院派不仅自身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得到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具有建设性和积极的引领作用。



张宏(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北京电影学院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侯光明书记倡导的新学院派作品也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在观看电影时,我止不住地擦眼泪。之所以感动因为:第一,题材的选择。现在中国城镇化率高达56%,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人口大转移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大变化的过程,更是数千年来中国人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选择“搬迁”这个题材很有现实意义。第二,人物关系的处理。以老奶奶为中心,引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具有不同的生活体验、错综复杂的关系。围绕“搬迁”这个主题,以老奶奶为统领,但却是老二媳妇这个人物发挥出了真正的角色功能。第三,影片的叙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让人在轻松当中又能找到紧张的体验。演员表演得特别好,台词也都能体现当下小孩子独特的个性。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看了影片很感动。第一,从纵向而言,我认为从《邻居》(1981)到《搬迁》(2016)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化发展。第二,从横向来比,搬迁就是一种迁徙,这种迁徙看来是物质层面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迁徙、精神上的升化。这部戏不是写简单的一个家庭如何实现搬迁,而是写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普通一家人的精神变迁。以老奶奶和二嫂为代表,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东西,这两个人在家庭里面是精神领袖,表现出了小家要服从于大家的家国情怀。影片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手法。关于包头的搬迁,引出那么多优秀作品,证明了一旦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院院长)

首先,从认识黄丹老师后,我就一直期待看到他的作品,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位勤奋、有事业心、有创造潜质的人,感谢电影家协会给我圆了这个梦。其次,这是一部非常实在、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情的现实主义电影。影片在内容上是主旋律而无说教,接地气而无编造。另外,我觉得这部影片以“人”字当头:动人情、入人心。同时也体现出了创作者们的一种创造、一种追求、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以及浓厚的情感追求。老奶奶是个灵魂人物,扮演者饰演地很到位,没有一点扮演和自我呈现的痕迹。“节奏是作品的生命”,影片内容饱满,但是节奏稍微紧了点。



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这个作品一开始叫《北梁的天空》,最后才定名为《搬迁》。选择现实主义题材是我们的初衷。北梁是当年第一代走西口人进入包头的居住地,北梁也是包头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走西口人来了以后逐渐的扩大。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在这生根、发展,他们出去之后遍布全世界各地。影片的故事是凝练出来的,清末民国一个大院从一户人家,繁衍到最后住百十户人家,里面有社会底层,也有坑蒙拐骗,干什么的人都有。十八大以后精准扶贫,,较短时间内人们全部搬迁了。底层人民确实需要政府关心、需要社会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能够拍出来。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整个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刻画了当前中国家族群体心灵的形象,通过马家搬迁过程所暴露的家族群体心理形象,勾勒出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景观。儒家的心学传统在整个影片的影像创造中有一种深刻的再现,体现了王阳明说的“在心上用功”,回到内心看看中国人的心理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审美的境界有几个“悦耳悦目”,耳目感到欢悦是最低层次;第二层次是“悦心悦意”,感动我们的情感、感动我们的思想;第三层次是“入智入神”。这部影片成功达到了第二个层次,也开始碰撞我们第三个层次了,这是非常难得的。



 尹鸿(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搬迁》和《邻居》两部电影,一方面都充满了学院派的色彩,另一方面都是为了房子。中国人的房子是考验社会变革、考验人性的试金石,表现家庭间的关系实际是表现公共关系,表现公共社会中发生的变化和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走了三十多年,我们从关注公共空间的变化,家和个体、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又回过头来重新调适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与90年代后文化转向有很大关系,转回关注社会最稳定的——家庭组织结构上,它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搬迁就是一个变迁,搬迁过程中传统的家庭关系面临巨大的危机,基于个体利益冲突,使得这个家庭很可能四分五裂、受到颠覆,这一点也正是具有时代隐喻的现实主义一笔。



黄式宪(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

看了这个片子,内心不仅仅是感动,而且是震撼。这个片子为什么这么震撼我们的心灵?因为它向经典致敬、回归经典,我看到了青年电影制片厂的文化担当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弘扬。郑洞天导演的《邻居》也是一种文化担当,现实主义的精神实际就是一种文化担当。回归经典、弘扬经典,重新把青年电影制片厂学院派这面旗帜树起来,从《万箭穿心》《搬迁》等电影中,透过一个家庭的变迁,看到了时代的剧变,这就是它的担当,也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从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作品的结构以两个女性为主人公,老奶奶和二媳妇撑起了整个家族的顶梁柱,并不是男人都是顶梁柱,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创作。我觉得它不仅仅在弘扬传统美德,还提倡新的时代精神和对女性的尊重。希望《搬迁》在市场上成为新的文化引领,能够把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



高尔纯(剧本策划中心副主任)

《搬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家”的概念,家是什么?是不是有了房子才叫家?影片告诉人们,家的概念不是房,是房里面的人,和房里面人的关系,主题意义太深刻了。第一,电影题材更加扩展,如果协调不好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家外表虽然漂亮,但是经不起风吹雨打,它不是和谐的家,是个危机四伏的家。第二,影片在情感的丰富性上面做了很大的文章。第三,现实题材不仅关心普通人,更关注人心的变化,《搬迁》写的就是家庭情感的变化。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从《邻居》到《搬迁》,很大程度上通过艺术和生活对话的方式把社会集中在了一个小楼里。《邻居》最后是一顿饭,把当时已经出现的社会性问题用家庭化的方式来解决。而在《搬迁》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不仅社会没有变成大家庭,家庭反而变成了社会,影片最后仍然是一顿饭。这两部影片都是学院派的代表,学院派一是传承,二是创新,在传承中创新。《搬迁》中强烈的冲突并不存在,戏剧性冲突靠几个家庭人物关系,它的戏剧性过程是通过几个家庭人物关系的情感化积累来营造,这是一个情感化的过程。在当前的时代,新学院派的存在意义是要处理在继承层面的探索。学院派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我们认识电影的发展、对我们丰富电影创作和思维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许柏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这是一部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呈现,都很本分、规矩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显示出了导演很诚实的艺术态度。影片的冲突来源于我们这个社会财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拆迁最直接,它作用于家庭、作用于社会。冲突来自这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带着冲突。这个影片让我们欣喜的地方在于不同财产处境的人对拆迁的态度是一个层次,不同的人格和自我确立的人对财产关系的态度又是一个层次。每一个人物性格和对话都非常准确,这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地方。矛盾冲突、细节展现、人物关系,都是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这点值得推崇与肯定。其实这部影片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70%是现实主义,还有30%给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回到了中国家庭的传统。



俞剑红(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

感谢大家给我们北京电影学院作品的鼓励与激励。这部电影写的是搬迁,但是主题定位是搬迁到变迁,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变迁,而是心理的变迁。但是稍微有点缺失的是社会变迁,影片所表达的围绕了家庭,跟社会的关联度、融合度没那么高。这部电影很难创作,是包头市政府的一个命题创作。黄丹表现出了内敛、平和、娴熟的的创作风格,它不是靠情节的矛盾冲突来营造故事的。虽然影片情节没那么复杂,但是人物独立起来了,每个人物非常立体、非常丰富,给人的印象都非常深刻,表演得都很好。新学院派是弘扬学院派的现实主义。现在只是一种探索,可能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尽可能创作有故事内容的作品,在艺术品质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既要面对市场又有艺术品质,这是一种文化担当、文化责任,把有才华的老师、校友以及其他力量聚集起来,共同推动新学院派的创作和繁荣。



任洪(包头市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影片诞生的地点是北梁,它是有历史条件的。包头曾是蒙汉商人经商的集散地,。北梁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很快地完成了棚户区的改造。千人干部下北梁,干部的素质和北梁人民的配合,、自治区、住建部等的任务,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赵君老师把北梁汉子朴实无华的精神演绎地很到位,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此外,北梁是三教融合的地方,也是回族的聚集区。四儿子买冰糕是回族老汉戴着白帽蹲在那,画面没有任何语言但是交代了环境背景。欢迎各位老师和领导到包头作客,也期盼着与北京电影学院有更深度的合作。


黄丹(《搬迁》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


感谢各位对我的鼓励。我在这里对《搬迁》的内容做简单的解释:第一,片中表现的是城中村,并不是农村。在家户中有养牛的、养鸡的、养羊的,各种情况都有。第二,我们一开始的艺术构思是想从外部冲突切入的,但是因为拆迁是政府主导行为,我们就从外部环境转到了内部,从内部家庭关系进行新的创作。第三,北梁是一个回族聚集点,我们创作初衷想写回民,,很遗憾就没有继续下去。伊斯兰教、萨满教、全部非常和谐的融合在北梁这个地方,相当了不起。第四,在人物上,因为考虑影片的节奏就把亮亮的戏全剪掉了。第五,包头市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对此表示衷心地感谢。片中的建筑设计是市政府专门给我们拍电影留下的。本来是要拆的,最后等我们拍完电影才拆。



张辉(老二扮演者,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对我们的肯定。《搬迁》是在我们侯光明书记的带领下完成的,是新学院派的一个起步。其中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再继续努力。在中国电影节协会和各位专家、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创作工作会再接再厉,希望大家更加的关注和支持。



赵君(老大扮演者,中影集团演员)

祝贺电影学院拍这么多好东西,也祝贺导演黄丹老师。我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拍电影学院的东西是我的责任。



当日,与会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搬迁》指导和鼓励,不仅提出了电影《搬迁》中尚需要调整和修改的不足,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截止今日《搬迁》中女主角柳春燕的扮演者闫妮荣获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搬迁》被华盛顿华语电影节特邀参展。领导和专家们一致认为,电影《搬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关照现实生活,扎根人民,是一部不回避矛盾的温暖现实主义影片,是一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影片反映财产关系、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关系,弱化戏剧冲突,靠情感化的积累打动人心。研讨会全程轻松活泼,各位领导和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给出了既具有历史发展广度,又具有专业深度的十分有意义的指导,此次现实主义电影《搬迁》观摩研讨会,圆满成功。


素材提供:文学系

编辑:ZXR

更多招生信息关注北京电影学院,下方菜单了解更多!

喜欢本文请点赞,绩效跟赞数挂钩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