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当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说“何要浮名”,他是真洒脱还是装清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展览: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

时间:2017年01月13日 至 2017年05月07日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

何要浮名 3.2×3.2×5.8cm 寿山芙蓉石 无年款


“何要浮名”是齐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表述的是白石老人作为一位艺术巨匠在面对声名时的一种冷静态度,也可以说是在他自己声名日隆时的一种清醒认识和自我警醒。艺术家的“名”与“实”,其实就是社会声名与艺术水平的关系,这在中国美术界是一个讨论不休的话题,我们也都知道,画史中很多曾经名极一时的画家随着历史的积淀都已经烟消云散,而很多曾经默默无名的画家却在时代的进步中重新被世人发掘和审视,所以艺术家“名与实”的核心不在于当世的一时“浮名”,而在于一幅幅存世的作品,其根本是艺术家不断创新、创造,不断超越自我的核心价值。坦白讲,在世的艺术家需要提升自己的声望与名气,因为只有有了声名的支撑才有可能在客观上保障艺术家的物质生活和创作环境。但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却不能被“名”所困,更不能身陷其中,甚至舍本逐末,盲目追求一时的“浮名”而忘记了艺术创作的根本。画史中不乏早年成名的青年画家,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名望之后,不再坚持艺术创作中的探索和创新,而是靠着早年创制的“程式”不断的复制,悠闲地躺在“浮名”上吃老本,甚至迷失自我。

齐白石


齐白石出身贫苦人家,逐渐从一个乡间雕花木匠成长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巨匠,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成功艺术家的必备因素:天资、勤奋、人脉、机缘、长寿等等,但是仔细想想画史中好像具备这些条件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可是为什么很少有第二个齐白石出现呢?我想这与齐白石艺术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有很大关系。

老当益壮 101×41cm 纸本设色 无年款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坛面临的是国家危亡与文化冲突的多重危机,而此时的中国画却陷入技法不断重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困境,生命力逐渐式微,所以中国画的变革与革命成为当时中国画坛有志之士的共识,齐白石、林风眠等艺术大家都从各自的层面做出了探索,齐白石的艺术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精髓,却独树一帜的将民间雄健、淳朴、自然风格引入了传统文人画之中。出身于农民的他对自然表现出了文人式的关怀,但是又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独善其身,而是保持着普通民众最朴实的价值观。他从民间出发,以文化的高度升华民间的取材,将日常生活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齐白石一生艺术的真实写照。在纷扰世事之中,齐白石始终保持着人性的真和善,将一切喜怒哀乐凝聚在笔端、留存在作品里,永远生活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探索中,也正是齐白石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使得中国画走出了与现实生活隔绝的神坛,变为真正雅俗共赏的艺术,齐白石也被更多普通老百姓所喜欢和接受,,可谓名至实归。

虾 134×33cm 纸本墨笔 无年款


我们可以从齐白石的艺术成长经历中看到一位真正艺术家对于“浮名”认识的转变。青年时期的齐白石也注重声名,否则就不会有“芝木匠”、“齐美人”等称号的出现,而且身为画家的齐白石也很清楚声名给自己卖画生涯带来的帮助,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曾记载自己“虚名传播,生活略见宽裕”。而齐白石身边的师友、知己,无论是启蒙授业之师的胡沁园、王闿运,还是后来“知己有恩”的樊樊山、陈师曾、徐悲鸿,这些文化名人都不约而同的通过自己的影响和努力,帮助齐白石提升身份与声名。但是依从齐白石个人的性格来说,他本人对于这种“浮名”在内心深处是排斥的,特别是陈师曾携带他的作品在日本办展成功后,齐白石题诗“平生羞杀传姓名,海国都知老画家”,其中虽然有“海国都知”的自得,但是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他对于“羞杀传姓名”的抵触。在中国画史上,如果“海国都知”的齐白石,只靠着所谓的一时“浮名”去经营自己的艺术创作,那么便不会有今天的齐白石。他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相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会、甚至不屑利用自己的虚名、浮名去做文章。

发财图 103.5×47cm 纸本墨笔 1927年


众所周知,很多画家在有了名气之后,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提升画价、身价。白石老人则不同,在民国时期的北平画坛,他的画价与同时代画家相比是较低的,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价格。因为在齐白石的内心深处,他否定当世“浮名”与艺术恒久价值之间的关系,始终认为自己的声名与艺术水准不成正比,也正是因为如此,齐白石在艺术创作上才不会自我松懈,更不会降低要求。所以齐白石会以“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实施“衰年变法”,去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名满京城后,按说高龄如齐白石者可以由着性子在艺术创作中随心所欲了,但是齐白石却常常自题“老年人肯如人意”的自我宽慰之语,说明白石老人在尊重艺术市场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去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始终不忘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即使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已经成为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他还能进行清醒的自我反思,对虚名、浮名进行冷静理性的判断和取舍。“何叹浮名一笑”、“何要浮名”,在绘画的题材和意境上再次尝试新的探索和变化。

归根结底,齐白石的成功源于从艺道路上对自我的认识,不忘初心、寂寞坚守。他曾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而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他将艺术创作视作“寂寞之道”,不贪慕名利,长叹“何要浮名”。虽然饱经世事沧桑,却依然保持单纯的童真,永远生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他倡导“胆敢独造”的艺术精神也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之路成功转型,并在今天重新散发活力。应该说,齐白石所坚守的“寂寞之道”不仅仅是中国画艺术中所蕴含的最独特、最宝贵的东西,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寂寞之道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艺术市场异常火爆,艺术品成为市场投资的热门,画家们提升自己声名的运作手段和方式也更加多元,无论是拍场上突然爆发的“天价”作品,还是各种镜头前的卖力“表演”……都为今天的艺术从业者增加了曝光率和知名度,但是随着知名度增加的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反而是艺术形式更加拙劣的重复与抄袭,是各种枪手代笔与流水作业。虽然这些艺术从业者们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利,但是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却被这些追名逐利的行为所破坏,而真正艺术家追求、探索艺术创新和变革的动力也随之消失殆尽。所以,如果现在的画家们只是一味的去追求在世的浮名和短利,那么最终伤害的无疑是几千年来中国画传承的脉络与规律。只有形式而无审美、只有图式而无内涵、只有价格而无价值的艺术品,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

文| 薛良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年轻的教宗到底是圣人还是政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