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秦晓鹰:扎眼的“逆文明” | 社会科学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社科报 杂谈

原题:扎眼的“逆文明”

作者:北京 秦晓鹰

◤要知道,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既十分矛盾又令人十分困惑的现象。


虑:人的现代化

就以旅游为例吧,这项活动正在成为亿万城乡居民节假日的舒心选择。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糟蹋行为却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观察去思考中国的交通和运载工具,对这种在发展与进步中出现的某种极不合拍协调的荒谬就会感觉更为强烈!


记得当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华拍摄纪录片《中国》时,天安门广场是多么空旷与宽阔啊。但今天的中国首都却早已成为了全中国的“首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大中小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扩张。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急剧膨胀。“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


但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却也愈来愈让人感到刺眼和不协调,这就是被一些人半讥讽半无奈地称之为“城市的农村化”的现象。


请注意,这种“城市农村化”现象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城市病”虽然有所叠加,但并不是一回事。“大城市病”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一种社会通病,是人类在文明进步中迎来的新挑战、新难题、新考验。


而“城市的农村化”现象,却更多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在用一种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步的脚步。说得更严重一些,这是在用落后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甚至是用落后的思维方式“改造”、改变着中国城市原有的精神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风貌!


上述种种,均可以视为在中国的物质文明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逆文明现象。严峻的现实在不断地证明,这种现象的确不是“偶然”的前者,而是“必然”的后者,是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必然展现的“文化滞后”规律。


三十多年前,。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丛书的编委们在商议选题时,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第五个现代化”。所谓“第五个现代化”就是希望能在喊得很响的“四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之后再加上一个“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所针对或者说所担心的,正是在物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可能出现的人(公众、公众个人、民族整体)的知识、素养、理念、观念的不足与滞后。可惜,三十多年前这些具有超前性的对文明与文化的担忧与预测,并没有能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其后果则是直到今天,来势汹汹的种种逆文明的丑陋现象,依然停留在或摇头叹气或斥责训戒的初级层面上。


这种不得要领的态度的背后其实是有两个因素在作梗。一个是把这些现象的出现统统归咎于道德缺失、修养不够、见识不多、素质低下。一些具体主管部门尽管年年发一些相关的口气非常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但依然无效无用,无法把控一些地区愈演愈烈的势头。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念。这种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阻隔了人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思维。


这当然不是否定老祖宗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但现代的一个常识性原理却在告诉我们: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并不是机械性同步的。不但不同步,而且还往往是后者落后于前者。事实上,一个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那种带有历史变迁性质的巨大的社会进步与社会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才可能完成。


这三个层面就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真正可以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使之取得真正的历史进步的“毕业证”与“合格证”,要靠第三个层面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中国语言称“蔚然成风”)。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大到城乡面貌由于全社会审美观的进步而在建设规划与设计上的提升,小到社会风俗、公民的言谈举止、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非常遗憾的是,无数的学术研究,已经和正在证明,精神层面的变化,在整个社会变迁进步与转型中,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相比,不但不同步,而且还总是处在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脱节或半脱节的状态。“文化滞后”绝非一时现象,而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规律性存在”。预则立,不预则废。让人痛心且无奈的是,多年来,许多决策主管部门几乎完全忽视了这种规律性存在,更谈不上对“文化滞后”现象的深入探究和对其社会危害性的自觉防范。


面“文化滞后”

“文化滞后”的规律性存在告诉我们,文化层面的进步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只能是一个自觉意识和掌握这种规律之后的自为的过程。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但会导致一种盲目乐观的失责,而且会导致放弃社会管理的懒政。


不久前我与一位年事很高的艺术评论家闲聊,他那些痛心疾首的诘问让人无法平静。他说,、印度、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西德、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以及东欧若干国家的电影;还能欣赏中央乐团每周举办的星期音乐会;还有《》《叶甫根尼·奥湼金》《货郎与小姐》这样的中外歌剧;还有《红旗颂》《梁山泊与祝英台》这样魅力隽永的不朽作品;还有《宝莲灯》《鱼美人》这样优秀的舞剧。


三十多年前,在中国各大中城市还发生过抢购再版中外古典名著的狂潮,还一次次出现过世界顶级艺术家纷纷来华演出的热烈场面,。


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刚刚起步,但以《佐罗》《叶塞尼娅》《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巴黎圣母院》《望乡》《追捕》等一大批世界各国优秀影片还是极大地丰富着中国的文化生活,片中的主人公及其扮演者更成了中国公众街头巷议的当红人物……


在回忆完这些辉煌而短暂的繁荣后,艺术评论家很不客气地抨击了现如今的文学艺术状况:追逐金钱、粗制滥造胡编乱造、形式奢华、内容贫乏单调、一大批低俗庸俗粗俗的伪劣作品充斥荧屏。从国外进口的影片简直快成了美国大片的一统天下,小品和通俗歌曲演唱独霸舞台的现象竟二十年不衰?!


如果不能对“文化滞后”加以有效的把控,不能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强力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后”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与器物、制度层面不同步的差距,而是会给中国的文化倒退洞开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本土文明,让在近现代进入中国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人类优秀文化受到重创。


要知道,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原载于社科报总1533期。)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
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