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考拉出版|潘石屹:父亲教我与众不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潘石屹给人的印象总是乐呵呵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面相和善。而他这个最大的特点,是从父亲潘诗林那里继承而来的。父子俩微笑的弧度、眼睛的神情、宽宽的额头,几乎一模一样。有人评价说,看到潘诗林才知道,这样有礼有节、和蔼可亲的父亲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太差。

27岁之前,潘石屹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从潘集寨山沟到清水县城,从读书到工作,从贫穷到富有,父母的教育对他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潘石屹也曾多次谈及父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

全家合影

与、王石、柳传志等企业家相比,潘石屹的父母没有那么高的学历、深厚的背景,或者说雄厚的家底。潘诗林和妻子毛昭琴都是读书人,却在中年的时候被划为右派,度过16年贫苦的农村生活。而这16年时间,正好是潘石屹接受启蒙教育、成长教育关键的16年。

潘石屹曾说:“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的成长,对我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好处。做任何事情的价值标准,包括花钱这些事情都会想一想,绝对不会想着我有多少钱我要怎么花,而是想我小时候的生活是怎么生活的。我可能是中国社会中脱贫的一个榜样,从最贫困的地方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拼爹”的年代,听听潘石屹的成长故事,也许能让父母、孩子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怎么样才能在一个不那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潘石屹与父亲潘诗林

其实,在被问及如何教育儿子时,潘诗林讲不出什么具体的办法。也许是因为经历太多、时间过了太久,难以一一总结。毕竟,我们不能说潘石屹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父母的培养,他靠着个人后天的努力和机遇,才成为了家里4个子女中最出色的一个。

但不可忽略的是,家庭教育为潘石屹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让他能够在日后充分运用自己个人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潘石屹父母给了儿子最好的教育。

潘石屹出生于“右派”家庭,侮辱与贫穷填满了他的整个童年,但这些尚无足以在潘石屹的心中留下烙印,。

潘石屹的父亲看破了他的心结,特地托本家的叔叔写了一封信:

潘石屹没有见过他的祖父,可能只有理性的了解,缺乏感性的体认。乐伯先生当年是东泉高小与胡文斗齐名的高材生,又有北京高等警官大学和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双料学历。他为人忠厚,淡泊名利。1953年经邓宝珊提名与我父亲一同列入爱国民主人士的行列,。然,天不假年,他却过早地逝世了。应提醒潘石屹,要讲自己是爱国民主人士的家世,是将门之后。强调自己出生地和家庭的贫穷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自己是从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知道真相后,坦然接受自己的出身对潘石屹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郁结于心的不是“右派”,而是那无根无据的“坏人”。

去潘集寨之前,潘石屹一家都在城里生活,父母有着读书人的讲究。下放乡村的第二年,大儿子潘石屹出生。虽然身在山沟里,但潘诗林用的是城里的办法教育儿子,三不准与三不做是家里未曾明文书写的家规。

潘石屹一家的收入是村里最穷的。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潘石屹家也没有出去讨饭,没有饿死一个人。在饥荒年代,这最穷的一家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可以说,潘石屹父母的创造力,全都使在了活命这件事情上,也让儿女感受到了生活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


天水馓饭

在潘集寨,馓饭是最常吃也最普遍的一种饭。这种饭以玉米面为原料,锅里水开了之后,一手将玉米面均匀洒向锅中,一手顺势搅动,自觉稀稠合适,再用木勺用力搅拌数十圈后,盖上锅盖慢火烧三五分钟即可食用。

潘诗林夫妻在馓饭中加上黄豆或当地的小豆及洋芋。具体做法是,隔夜浸泡豆子,洋芋去皮切块,先将豆子和洋芋煮成半熟以后,再加上玉米面馓搅。这样的办法做出来的馓饭,除了玉米面的香味,还有洋芋和豆子的香味,尤其是洋芋经过一段时间低温储藏以后,一小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分,和玉米面胚芽中的少量糖分巧妙搭配,香中还略带甜味,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馓饭很抵饿。

除了粮食之外,烧柴也是农村的另一大难题。毕竟没有柴火,就算有面粉也没办法煮饭。潘集寨的人做饭烧炕的燃料全依赖生产队分的一些秸秆,可秸秆的数量不多,但每家每户分配的量也有差别。不过,即使分的秸秆较多的人家也还要花钱买煤。

潘诗林深谙“要穷急不要穷迷”的道理,为了得到柴火燃料,他自告奋勇给天水造纸厂清理建筑垃圾。这样一来,造纸厂清理了垃圾,他也得到了烧饭的燃料。后来潘诗林到造纸厂打工,在烟道里、燃炉里都找到过煤粒或者渣煤,足够家里的用料。

“财路”遭阻的潘诗林在“大丰节柴灶”的启发下,看着报纸对自家柴火灶进行了改装,这样一来,每年,潘石屹他们家分到的秸秆不仅够烧而且还略有节余。

父亲敢想敢做,敢于创造条件战胜困难的精神,让潘石屹记忆深刻。


在灾难重重的年代里,父辈们为了生存用尽所有力气,在绝境里求生的毅力,让潘石屹敬佩。后来,潘石屹在工作事业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潘诗林总会说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坚强。在潘石屹理解来看,父亲的意思就是“别来跟我诉苦,担忧没有用,你有能力去解决困难,我也是这样坚持过来的。”

与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不同,潘家父母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干涉潘石屹的学习和事业,唯一做到的不过是再穷也要供潘石屹读书。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潘诗林和毛昭琴几乎从不过问儿子的事业,一是因为儿子的事业越来越大;二是因为在和儿子的交谈中,他们心里知道,潘石屹一直是那个纯朴的大山里的孩子,这就够了。

退休后,潘诗林和二儿子潘石坚住在天水市区的房子里,两室一厅,大概有90平米。平日里,他喜欢在家里写写毛笔字,天气好的时候下楼找人下下棋。他还开通了个人的博客、微博,几乎每天都会更新一条微博,他时常晒出自己的书法作品,通常是誊抄一首小诗。

2015年5月的一天,潘诗林在微博写道:

一位女记者采访过大儿子后,突然问我,你如何教育子女?我一时愕然,张口语塞.她不断启发追问,看来不说不行,我只好如实相告,在四十多年前,我家生活十分穷顿,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年为生计所迫,心想孩子不要饿死病死,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愿望。这位女记者听了后,一脸茫然,喃喃低语。我耳朵失聪,一点也没听懂。

老爷子的幽默风趣,在这段话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老爷子说的是大实话。潘石屹成名后,很多朋友、记者都问过潘诗林教子之法,这个问题让他有些头疼。他经常被问得不知所措,他不觉得对这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管教。所以他总是淡然地回答,“他成绩好,乖,我没操过心。”

大父母:卓越企业家的父母

熊玥伽

内容介绍:

本书详细呈现九位在中国财经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童年生活,包括李嘉诚、柳传志、任正非、潘石屹等。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以及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父母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一部企业家父母的育儿经,启发读者自身的学习和进步。

作者简介:

熊玥伽,新锐财经作家,四川大学新闻学硕士,优质内容提供平台“考拉看看”联合创始人;曾为资深财经记者,供职于《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她长期深入了解中国一线企业家,重点研究企业家的命运、行业现状和趋势。他也曾对话中国一流经济学家,并多次采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密切关注中国和全球经济。

—THE END—



考拉看看,优质内容运营平台

投稿或联络邮箱:kaolakankan@163.com

公众号选择对话框“了解考拉看看”

获取更多信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