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急救”到底是西学东渐?还是古已有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中红在线红报馆」关注我们


写在前面的话


,但对急救的起源,国人常常以为源自国外, 等故事;说起心肺复苏,普遍认为直到19世纪末才在西方有了首次心肺按压 。由此给人形成一种错觉,即应急救护是从国外传入,国内的急救靠的是西学东渐,是西方的文明成果造福中华大地。


事实上,应急救护在中国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不忘根本方能开辟未来,为明晰急救术的中国渊源,笔者整理系列文章,冀望国人在溯本求源中进一步打造文化自信,并追远鉴今,不断创新。




严明强


急救,即应急救护,卫生系统称之为院前急救,这些词汇,说的是同一个概念。急,即应急,强调的是时间,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救,即救护,强调的是技术,既能简便易学,又要减轻伤残挽救生命。



急救的专业涵义



,:“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伤病或灾害事故的现场,在专业人员到达前,为伤病员提供初步、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急救的应急性、群众性、专业性的内在属性:一是应急性,要争取时间,争分夺秒,往往需在发病或事故现场即予开展;二是群众性,强调现场的群众即是救护者,避免为等待专业人员而贻误时机;三是专业性,虽然是初级的救护,但仍然要求有效,初级体现了群众性,有效则体现出专业性。总之,应急救护的核心要义就是“急”和“救”两个字,应急救护所要求的时间、地点、人员均体现了“急”的时间要求,及时有效的救护要求则体现了“救”所必须的专业要求。



中国古代朴素的急救理念



在人类对世界的漫长认识过程中,对急救理念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进程。


“急”和“救”二字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在秦汉之前,二字还是各自使用,尚未合成。对“急”的释义,《说文解字》:褊(本义狭小,意指时间急,不能从容)也,从心、及声;《广韵》:疾也;《增韵》迫也。“救”,《说文解字》:止也,从求、攴声。《广雅》:助也;《广韵》:护也。从字义上追根溯源,可知我国急救的理念在古时造字时就已萌涵其中。


我国最早的急救雏形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考古中在北京猿人头颅骨上见到被器具打击而遗留的伤痕,在山东曲阜新石器时代人骨上,见到了肱骨骨折后愈合的征象,在江苏邳县新石器时代人骨上,见到了箭伤导致的骨镞。这些均表明,远古先民在生存抗争中已本能地形成了应对伤害的急救雏形。至周代,则形成了食、疾、疡、兽四大医科。《周礼·天宫》:“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可见当时的疡医已包含刀伤、骨折等常见急救处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篇》:“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治病有轻重缓急,方剂有药量差异”的急救观念。论及救治方法时,《黄帝内经》之《素问篇》有“急食甘以缓之;急食酸以收之;急食苦以泄之;急食辛以润之”等语,《灵柩篇》中则有“急泻之;急补之;急刺之;急治之”等语,一个“急”字,生动传神地强调了急救要快速进行的要义。传为商朝伊尹所著的医典《伊尹汤液经》中,也有“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发热汗多者,急下之”等语,同样蕴涵着朴素的“急救”理念。



作为正式专业词汇出现



至晋代,“急”和“救”二字在我国的医学典籍中合二为一,正式成为固定的医学专业词汇。公元341年,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正式刊行,“备急”一词在古汉语中含有“急救”之义,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两书名合起来即含“急救”一词。该书中已多次出现“急救”一词的专业记载,如“急救性命”“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急救,七日中宜瘥”等用词及相关内容的记载。书中还记录有著名的急救药——“急救稀涎散”方剂,为魏晋时期救治“口角似斜、微有涎出”的中风症状的急救药剂。另外“咽芦管人工通气”“竹夹板骨折固定”“倒水法淹溺救治”等急救技术已比前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急救”作为专业术语并出现在医学专著中,《肘后备急方》远远早于国外,西方“first aid”术语直至1878年才首次出现于英国的有关材料。


随着“急救”成为医学专业词汇,对急救各个层面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在对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敦煌遗书”的研究中,发现南北朝时期我国对急救的探索已有相当深度。比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出了“点眼通肝、吹鼻通肺、着舌通心”等以外治法救急的急救原理,并运用硝石雄黄散舌下给药法急救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开创了现代舌下黏膜给药法的先河;《备急单验药方卷》收录急救药方108首,是一部患者“依用自取”的急救手册,并指出对葛洪的某些急救术“鄙耻而不服”,对葛洪“备急方”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备急灸经》等卷中大量关于灸法急救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急救的方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急救”一词的专业内涵及急救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高超水准。



专业用语普遍流行



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对“急救”多有论述。隋朝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在论述妇人姙娠病之身体着毒肿候之救治时云:“尤宜急救,不尔,子母俱伤也。”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八《杂病篇》云:“若不急救,多致于死。”唐朝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四:“大须急救之。”宋朝《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两感伤寒诸方:“三部脉微细,宜急救之”;《圣济总录》卷一四九杂疗篇:“治自缢心微温者,急救之方。”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脾胃论》:“行步不正,眼黑欲倒,当急救之。”


同时,直接以“急救”或“救急”“备急”等为名的医学典籍大量出现(根据古汉语语法,“救急”与“急救”意义基本等同;“备急”有“急救”的涵义)。隋有许澄《备急单要方》;唐有张文仲《救急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652年),王方庆《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元希声《行要备急方》,贾耽《备急单方》,韦宙《玉壶备急方》等;宋有葛怀敏《神效备急单方》,李朝正《备急总效方》,《急救仙方》(1278年)等;元朝有李辰拱《胎产救急方》(1318年);明朝有赵叔文《救急易方》,熊良佐《新增救急易方》,张时彻《急救良方》(1550年),黄吉甫《备急仙方》,钱国宾《备急良方》;清朝有胡其重《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年),朱本中《急救须知》(1676年),叶廷荐《救急备用经验汇方》(1801年),沈保铭《救急成方》(1842年),文晟《急救便方》(1850年),华岳《急救霍乱方》(1857年),黄翼升《救急良方》(1871年),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1873年),马文植《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1893年)等等。这些急救医书,不仅数量繁多,而且急救的类别也愈趋细化。如明朝龚居中的《新刻幼科急救推拿奇法》,以推拿之法行急救之事,简便易学,利于推广。明朝欧阳植《救急疗贫易简奇方》,急救之法以“简、便、廉”为特色,为解贫病之难,特别强调用药便廉,往往就地取材,而且以“神”“简妙”等注明疗效,使此书流传甚广。清朝魏祖清《村居急救方》(1730年),分外感、内伤、杂症、妇人、小儿、外科、五绝7门,分证著方,以其方多便于村乡居户急救之用,故名。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急救专业用书,使急救的理念和技术逐步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至明朝,“急救”不仅在医学典籍中已很普及,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也已常见,“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中均有较多的急救描述。如《三国演义》中“急救”一词直接出现即达20次。可见其时“急救”理念已不仅仅停留在医学界,在一般普通民众中也已深入人心。



本文出自《中国红十字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