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梁晓燕:孩子们真正需要被点燃的是什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命中有过这样的体验,我相信他在未来碰到其它事情的时候,也会产生 “ 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不行呢 ”, “ 试一试,可能好的东西就会出现呢 ” 这样的内在召唤。这一点就是教育最好的、最需要做的事情。


这篇演讲

来自 第二届益微论坛

by梁晓燕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

自然之友联合发起人



|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刚才休息的时候,我跟灯塔计划的那位黎舒(音译)在聊,灯塔计划做了十多年的乡村夏令营,但是他们现在还面临的一些困惑,我们在讨论这些困惑。这个问题触发了我的思考:乡村夏令营到底去干什么,孩子们真正需要被触发和点燃的东西是什么?靠一套完整的课程吗?靠一种很漂亮、很规范,主导性很强的教学流程吗?也许是,但是也许并不完全是。


不知道大家前两天看微信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新课改的一个评价。新课改是2000年开始的,到了2012年的时候做过一次评价,这个评价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基本失败。失败的原因没有说很多,但是说了一点:我们新课改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可是十多年下来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大的变化,根本的问题是在哪里呢?


想一想,我们所有对老师的培训全部都在满堂灌,对老师的培训从来就没有过尝试激发老师的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完全没有,那我们如何指望老师们带给学生的课堂会是另一番模样?


所以我在想,我们夏令营给孩子们带去的教育会对他们的生命触发什么吗?会让孩子们在习惯满堂灌的课堂里体验一点生动、激动的惊喜吗?我在想要不要一个主导性非常强的,安排非常细致、严密的,让学生们完全被动地跟着走的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很安全,很有把握,但它是不是一个我们想追求的、符合我们教育理念的好做法呢?


哦,我的时间很少了。本来想讲我跟卢安克相遇时的一个故事,不过好像时间有点不太够。


(齐回答:讲吧……)


2007年的时候我到了卢安克所在的那个村——板烈村,在板烈小学住了一个星期,这个期间我去看了卢安克给孩子们上的课。说明一下,卢安克的课一般是不让人看的,我第一次请求他不让我看,我没有再争取,可是当我跟他们生活了4天以后,他主动告诉我,今天我要上课了,你来看吧。我去看了,坐在教室后面,整整一节课。


他上的是科学课(类似自然课),那节课是学习“浮力”,让孩子们看那个水是有浮力的,不同的东西浮力是不同的。浮力的计算也在那节课里面讲到。


说实在的,他的课堂让我很崩溃——超乎我想象的喧闹。课堂下来以后,我跟他交流,你怎么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是可接受,在我看来觉得不可接受,孩子学到什么了呢?我们交流得很坦率。


他慢慢说道:“我觉得跟你们很难交流,很难说明白,原因可能是你们把确定性的目标、确定性的过程还是看的太重。或者说,对我来说,那个东西不重要。我看到的,我特别看重的,或者说我在中间发现的,是每一个孩子在那个过程中他投入,他打开,他兴奋,他被激发那是我看到的东西,在这个打开的过程中进来的东西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不完全是我们课程目标所设定的那个东西,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那个东西才是对他生命更有影响的东西。


我当时心里边是半疑半惑,并没有表示强烈的赞同。这个对话我今天是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讲,从来没有讲过,因为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在我心里面落下。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教育创新的观察、倡导、呼吁,脑子里不时地会回想起我跟卢安克的这一番对话。看过很多教育创新的实际案例后,大家都会感觉到真正好的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什么?确实是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那种状态。可学生的主动性怎么来呢?怎么能够让学生产生这样的主动性和兴趣呢?


现在先不说课堂里面、学校里面的那些事。我们这些去做夏令营的大学生,有机会尝试去真正地触发学生的兴奋感和投入意愿,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那种比较复杂和综合的收获。如果我们想做到这样,就牵扯到我们夏令营怎么设计,怎么制定目标、怎么设计环节、怎么调动参与等等。我并不想指导大家,今天下午大家会看到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案例。


我对假期的支教有一个非常强的愿望,就是在20天左右(至少应该有20天,才能呈现出相对比较可观测的一个结果)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些环节,孩子们自己从生活中提出主题,提出跟他们自己的生活、跟他们关切的事情,跟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有关的主题,切忌切忌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脑子里出来我们认为他们需要、应该去灌输给他们的东西。可以有一部分,但一定要两者结合。


我非常欣赏灯塔计划,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做乡村初中生的服务学习,尽管现在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服务学习的基本理念一直在保持,那就是通过对家乡的观察和共同讨论,确定一个合作完成的目标,在合作行动中学习知识,学习发现资源、共同探讨、互相配合等。学习目标中间一定有一点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提出问题,到底要做什么,一起讨论,一起行动。


我们的老师们、志愿者们重要性在哪里?就在当话题提出以后,你们要快速设计,快速引导,带着孩子们就这个目标去学东西。自己提出目标的话孩子就有意愿去实现,有动力去学习。目标未必都能圆满达成,可能有一个不完美的结果,但如果把这个过程走下来,相信孩子们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还会有很多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收获。


讲一个我自己经历过的事。


多年前,一个公益项目到了一个村庄,带着孩子们搞活动。看到村子里垃圾很多,就想,能不能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孩子们从生下来村庄就这么脏这么乱,他们好像没什么感觉。我们告诉说,如果有外来人进村,看到很不干净的村子,是不是很不舒服,我们一起来让村子干净起来好不好。其实,孩子们自己从没看到过干净村庄的模样。于是,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说是10天后有客人要来村里,现在大家一起来清理垃圾。


当然不只是劳动、干活,更重要的是把很多与垃圾相关的知识在10天的过程中学习起来,这些知识鲜活有趣,孩子们有直接感受,学得挺带劲。中间还做成了一个10天的课程,要了解各种有关垃圾的知识,这些知识跟学科有关,跟阅读有关,看各种影视作品等,把各种活动加入进去,当然还需要自己动手做。


让我惊讶的一点是,当垃圾清理完了,孩子们脑洞大开,提出了各种问题,“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办呀”,“垃圾烂掉以后有什么坏处”,“清下来的垃圾走到哪里去”,“垃圾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这个时候有一次关于垃圾的分享,我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问出这么多的问题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


另外,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把村庄搞得很漂亮。第一次有孩子说,原来干净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事情,他以前从没有体验过,况且这个干净还是从自己手里来的。所以,夏令营的过程既包括比较严格设计的课程,也应包括相对随机一点的自主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有机会呈现。


乡村夏令营不是孤立的事情,它是教育变革、教育改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和孩子生命成长中的教育是合在一起的。同时,我们通过这个过程,会发现人是怎么被点燃、被激发的。当我们真正通过自己的手,让一个令自己惊讶的结果发生的时候,就能得到所谓的 “ 高峰体验 ”。这是语言不能传达的,也是课程不能传递的,是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的,尤其是要通过克服困难,通过想办法最后达成了。这个过程越艰难,最后的高峰体验强度越高。


我在想,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自己不是一个只配被别人照顾,不能够给别人带来一点好处的无用的人,而是可以让世界、让生活有变化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命中有过这样的体验,我相信未来他在碰到其它的事情的时候,也会产生 “ 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不行呢 ”, “ 试一试,可能好的东西就会出现呢 ” 那样的内在召唤。这一点就是教育最好的,最需要做的事情。


我很希望大家能在夏令营设计出这样的环节。这个环节当然对志愿者是有考验的,这个考验就是我们需要柔性地控制过程,要随着孩子们进入的状况相对随机地不断地去调整过程这事一定是有难度的,可是同学们,这不正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机会吗?我们在乡村,和孩子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触及生命的20天、一个月,这时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不是在简简单单地完成一种课程的传递,而是和孩子相伴的一段成长。


我的话在这个地方应该要结束了,因为大家都饿了。可是最后,我特别想提到刚才石校长讲过的话,现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在乡村夏令营里都有它的基本元素,如混龄教育、混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的项目试学习,所有这些概念在乡村夏令营里都已经可以看到它的一点雏形。


那么我们支教的大学生们,你们不仅仅是在帮助乡村儿童,你们也是中国教育变革的生力军。


不管你们未来的职业是什么,就因为你们自己当初的亲身体验,而使你们脑子里所呈现的那种有价值的教育,得以在心里扎下根来。因此我希望我们可以更多地跳出那种扶贫助困的思维,更多地从教育变革,从教育真正成为人的生命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的乡村夏令营,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能够给我们自身带来什么。希望今年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支甚至几千支队伍,都能做出自己的尝试,成为教育变革洪流中的一朵朵晶莹的浪花谢谢大家!



| 益微论坛传播助力伙伴|



感谢:

一加一(北京)残障人发展中心提供速录服务 


图片:魏佳媚

编辑:瓶子


微辣青年
社区创变
关注微辣青年
微信:vloveit
微博:@微辣青年
E-mail:info@vloveit.net
辣友超级QQ群:121712749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