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人物篇】焦念志:见微知著、勇于创新的海洋科学家(焦念志院士专场讲座期待您的参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大学“走向深海”系列讲座
——焦念志院士专场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与气候变化》
本周三下午2:30
北京大学物理北楼547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次讲座主人公
焦念志院士的学术人生~
勇于创新的海洋科学家——焦念志
他,主攻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发表该领域SCI论文17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Science、PNAS、ISME Journal等国际一流刊物。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理论框架,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减排增汇提供了新思路。

他,致力于学科交叉推动原始创新,在著名的学术品牌——美国《戈登研究—科学前沿论坛》(GRC)领衔发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碳汇论坛”于2015年获批永久论坛。GRC永久论坛的设立需要一系列严格评审和遴选,整个过程长达6年。这是我国大陆学者为首发起创立的第一个GRC永久论坛。

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合作,继领导了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设立的MCP科学工作组6年之后,又于2015年发起了北太平洋科学组织(PICES)和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联合科学工作组,这是PICES成立20多年、ICES成立70多年以来的第二个PICES-ICES联合工作组。

他,继2006年获得海洋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将近十年又磨一剑,2015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焦念志。

见“微”知著、勇于创新的海洋科学家
1979 年9 月,焦念志进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学习,从那时起,他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30多年来,从国内到国外,焦念志一直活跃在海洋科学研究第一线,一步步向着科学前沿目标迈进。2000年,,十年后的2011年他光荣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焦念志在对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不断探索中,可谓硕果累累。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奖杯和获奖证书,这其中包括1996年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项目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科研成果获得的全国高校十大进展、2013年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5年“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获奖荣誉一方面记录了焦念志一路走过的科研历程,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他三十多年科研工作的奋斗历程。

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
焦念志的研究领域是海洋中的微型生物以及它们在海洋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没有谁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他从未退缩,“科研中遇到的 ‘不正常结果’可能恰恰隐藏着新发现、勇敢地面对困惑、敏锐地洞察细节,就有可能突破。这种时候更需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 这正是他的经验之谈。无数次,他从“困惑”与“质疑”当中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在取得成绩和收获的时候,焦老师并没有停滞在成功的欢乐中,他的欢乐是在不断地前进与探索的过程中:他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带领团队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在AAPB定量中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引发了海洋碳循环机制的新认识;建立了包括细菌光能利用的上层海洋碳循环新模型,指出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区是大气CO2的“汇”至关重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储碳新机制,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减排增汇提供了新思路。

勤奋忘我、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
海洋生态学需要大量的积累,“要靠数据说话”。早期,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到海上获取第一手数据。出过海的人都知道,在海上遭遇恶劣天气是最难以忍受的,而焦念志实际上是严重晕船的人,每每遇到风浪都会呕吐不止、痛苦不堪,但即使如此,他仍然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完成科研任务,不仅足迹遍布我国海区,还多次代表中方参加太平洋、大西洋等大型国际航次,更成为同时在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海洋时间序列调查站(大西洋的百幕大站BATS、太平洋中心的ALOHA 站HOTS)工作过的为数不多的海洋科学家之一。也正是这些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现场经验使得焦念志积累了后来问鼎大科学问题、挑战国际权威的“资本”。

“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勤奋专研,来不得半点马虎”,焦念志常说。结合他日常的工作习惯和科研热情,便不难发现其所有成就和荣誉的取得绝非偶然。据焦念志身边的人介绍说,他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其工作强度和时间都是超乎常人的,遇到紧急事件时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但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不止一次地受到严重打击:2004年,长期的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病变,即使手术治疗过后直到现在仍有后遗症,每当劳累都会导致眼底渗血,产生血斑阻碍视力;由于日常工作需要长时间保持坐姿,使他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并因此三次住院。在住院期间,只能卧病在床的他仍不肯放下工作,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动容……然而,身体的病痛都阻挡不了他对工作的热情,每次身体一恢复,又一如既往的辛勤工作起来。焦念志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是出于对于科研事业本身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出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

身体力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焦念志来说,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可以压缩,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可以压缩,但是从事科研活动、与大家探讨科学问题的时间不能压缩。他非常关心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即使自己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总是会抽出时间与青年科研工作者探讨问题、落实实验。此外,焦念志利用各类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的契机,以自身经历教导青年人如何成才,鼓励青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开阔思路,严谨求证、不断进取、努力成才”的科研原则。他在国务院学位办和中国科协组织举办的全国博士学术大会上所做的“微观-宏观,质疑-挑战——科技人才成长之我见”的大会报告不仅鼓舞了大陆学子、也被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科技大学纳入“科技大师系列讲座”。

面对国家需求,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大气CO2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1%,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大约有1/3被海洋吸收,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碳汇”。为此,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焦念志在潜心海洋碳汇研究的同时始终心系着我国的海洋事业,不断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海洋学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为了推动产学研结合,焦念志发起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COCA)”和“中国未来海洋联盟(CFO)”。在“贡献、分享”的理念下,形成了涵盖产、学、研、政、用的联盟体。吸引了包括央企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加入COCA,并为在渤海、三亚建立碳汇与环境监测站投入经费。不仅贡献于国家需求,而且增强了中国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探索前沿,他推动国际合作,开拓创新
为推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他联合国际同行发起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碳汇论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倡议成功地被世界著名学术品牌——美国《戈登研究—科学前沿论坛》(GRC)——批准设立为GRC永久论坛。GRC对设立新的永久论坛的要求非常严格,从提出申请、到同行专家评议、到论坛预演、直到正式开始永久论坛这个时间周期一般是6年。据悉,这是第一个我国大陆学者为首发起创立的GRC永久论坛,对于推动我国海洋科学走向世界舞台具有标志性意义。

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焦念志尽心竭力、大声疾呼。在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的六个成员国(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俄罗斯)中率先组织建立首个国家计划FUTURE-China。并在此基础上推动PICES与具有70多年历史的、最早的海洋国际组织——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协同,建立PICES-ICES联合工作组,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在极短的时间里(2015)成立的了联合工作组。这是PICES成立20多年、ICES成立70多年以来的第二个PICES-ICES联合工作组,具有标志意义和长远影响。不仅会推动学科发展,还将有利于我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人物稿来源: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推荐媒体:厦门日报
推荐单位:厦门大学
9月14日(本周三)下午2:30 - 4:00
北京大学物理楼北楼547室
焦院士专场学术分享
我们不见不散

更多互动方式:
官方微信: PKU-Ocean
微博: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互动吧: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邮箱:pkuocean@pku.edu.cn
电话:010-62752344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期待您的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